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常回家看看》是今年春节晚会新推出的歌曲,此曲一出,立刻在大街小巷传唱开来,人们何以对此曲如此厚爱?首先应归功于它成功的曲词。单是这题目就叫人心动。常回家看看,看望年迈的父母,尽尽儿女的孝道,本不是件难  相似文献   

2.
日本:常回家看看礼物表孝心 “常回家看看”,这是父母对儿女的希望,也是远离父母的儿女们孝敬父母的重要表现。日本每年有三大节日,即五一黄金周、夏天的盂兰盆节和元旦,一般放假都在一周以上。长假开始时,赶着回家的人挤满了新干线,高速路更是堵得一塌糊涂,这种现象在日本被称为“民族大移动”。[第一段]  相似文献   

3.
这是我今年开的一堂学区级公开课,是义务教育课程实验教科书《历史与社会》(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二课的内容。[课堂实录]一、开放性导入,激发兴趣“常回家看看,回家看看……”这堂课在音乐《常回家  相似文献   

4.
《荔枝》是一篇托物言情的散文,课文围绕荔枝写了“我”跟母亲之间的几件小事,母子之间浓浓的亲情浸润在文章的字里行间。教学时,应引领学生把心放进文章描述的情境之中,通过咀嚼那些看似浅易实则意丰的语句,去体悟母子间至真至纯的亲情,享受一次心灵的洗礼。一、初读课文,初步感受母子亲情课始,可以播放《妈妈的吻》或《常回家看看》等歌曲引领学生进入体味母子亲情的心境之中。让学生轻声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写了哪几件小事,通过这些小事自己感受到了什么?学生通过读书,能够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初步感受“我”对母亲的孝心、思念,母亲对“我”…  相似文献   

5.
回家     
“常回家看看,回家看看,哪怕帮妈妈洗洗筷子刷刷碗……”曾几何时,一首《常回家看看》红遍大江南北。是啊,家永远是儿女心中的牵挂。回家、团圆.对于远在异乡的孩子而言,是多么幸福的憧憬。  相似文献   

6.
鲁迅的杂文《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是一篇词锋犀利、讽刺辛辣的杂文 ,矛头直指国民党反动派。怎样学习这篇文章呢 ?我认为应从标题入手。标题中一个关键词语是“自信力”。“自信力”就是“相信自己的能力”。标题除了“自信力”之外 ,还有“中国人”和“失掉”两个成分 ,三个成分组成一个问句。对这个问句可以有两种答案 ,一是“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一是“中国人没有失掉自信力”。那么中国人到底失掉自信力了没有呢 ?同学们心中自然会产生这样的疑问。对这个问题的思考 ,可以参阅以下材料 :1 931年“9·1 8”事变后 ,蒋介石提出“攘…  相似文献   

7.
农村中小学应普遍实施孝心工程烟台教育学院丛英姿1996年10月1日,《齐鲁晚报》刊登了一篇教育通讯,题目是《把教敬父母作为一门课程》,副标题是《济南一中为学生设“孝敬日”》。“孝敬父母”四个字出现在报纸的大标题上,笔者还是第一次见到,而学校为学生设“...  相似文献   

8.
九州欢乐 《留学生》2011,(12):41-41
那首《常回家看看》几乎家喻户晓,人人会唱:“找点空闲,找点时间,领着孩子常回家看看。带上笑容,带上祝愿,陪同爱人常回家看看。妈妈准备了一些唠叨,爸爸张罗了一桌好饭。  相似文献   

9.
高中《语文》第三册选了鲁迅的《为了忘却的记念》,这是传统名篇。“思考和练习”的第三题认为“本文是一篇以记叙为主的杂文”,说“以记叙为主”是不错的,但说这是一篇“杂文”却不恰当了。我认为《为了忘却的记念》是一篇回忆性散文。杂文,尽管它是散文中的一大品类,但毕竟有它独自的特征。众所周知,杂文是文艺性的政论。它必然是以论说为主,而不是以记叙为主。而《为了忘却的记念》正是以白莽、柔石和作者的交往为主,兼顾了冯铿、胡也频,提及了李伟森。作者记叙了许多琐  相似文献   

10.
郑红  汪凤炎 《中国德育》2006,1(9):28-32
孝道主要包括孝心和孝行两方面内容。孝道的精髓之义在于:孝心为本,孝行为末;孝心是内核,孝行是孝心的载体。传统异化的孝道观主张“父为子纲”式的单向孝道思想,片面强调以“礼”待父母。当代要传承孝道,就要发挥孝道的积极功能;适当扩大与限定孝道的适用范围;舍弃他律孝道,倡导自律孝道;倡导平等、双向的孝慈式亲子关系。  相似文献   

11.
为弘扬中华民族孝敬父母、尊重长辈的传统美德,山东省枣庄市薛城区北临城小学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孝心教育活动。在升旗仪式上,大队长发出了“让孝心与你我同在”的倡议,号召全体队员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孝敬父母,尊重长辈,学会感激。学校大队部专门收集了《烛光里的妈妈》、《母亲》、《儿行千里》等12首孝心教育歌曲,录制成孝心歌曲磁带,在课间播放,还要求队员们传唱孝心歌曲,感悟歌曲内涵;编印了校本教材《诗书立业孝悌做人》,包括“劝孝篇”、“母爱篇”、“孝敬篇”、“爱心篇”、“孝心美文”、“小学生孝心行为规范”等几个板块,分别精选了典型的孝心故事和文章。  相似文献   

12.
春节晚会推出的歌曲《常回家看看》,在一夜之间传遍祖国大江南北,牵动并感染着亿万炎黄子孙的心。一首歌曲为何有如此之大的魅力?为何能形成如此强烈的共鸣?原因是它唱出了中华民族几千年来所倡导传承的道德精华——孝道。  相似文献   

13.
张玥 《老年教育》2014,(2):30-30
自2013年7月1日起,新修改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正式施行。随着新法将子女“常回家看看”作为一个硬性规定列入法规,“常回家看看”的老话题再一次被炒得热气腾腾。  相似文献   

14.
孝心无价     
春节对中国人来说,意味着团圆,意味着亲情,意味着欢乐,更意味着对父母的孝心……有首歌中唱道:“常回家看看,回家看看,哪怕帮妈妈刷刷筷子洗洗碗。老人不图儿女为家做多大贡献呀,一辈子不容易就图个团团圆圆。”是啊,“孝”就是这么简单。  相似文献   

15.
曾获《人民日报》“风华杂文征文”一等奖的《庄周买水》是刘征先生创作的荒诞古怪奇趣的故事新编体杂文(亦称“寓言式杂文”)。作为高中语文第二册的一篇自读课文,了解课文的思想观点.认识寓言式杂文的艺术特点,是本课的教学重点。自读赏析这篇课文,可抓住文体特点,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把握文章主旨,体会“寓言式杂文”的艺术特点。  相似文献   

16.
在当代社会,一部分似乎已经遗忘了“孝道”这一传统美德。在许多养老院中,老人们孤独地度过凄凉的晚年,终日无法见到子女。苏州的一家养老院通过推行“奖孝金”制度,为积极看望老人的子女发放抵扣券,鼓励人们看望老人,效果非常显著。虽然我们不能以金钱衡量孝心,但是“奖孝金”的这一制度的实行,确实有助于弘扬孝道。由此观之,应当适当地“奖励孝心”,方能更好地弘扬“孝道”这一传统美德。  相似文献   

17.
儿子正读初一,老师说他看问题常有独到之处,受此鼓励,为父的我打定主意:让他多看看《杂文报》。当我将新年的第一张《杂文报》交到他手里时,叮嘱说:“好好看看人家是怎么看问题的。”第二天他晚自习回家,来不及换鞋,就捧上了日记本,说:“老爸,我写了篇杂文,瞧我是怎么看问题的。”我不屑地说:“只看了一张《杂文报》,就  相似文献   

18.
《黄钟与瓦釜》是大文学家郭沫若在一九六三年写的一篇杂文(现已选入中等师范学校《文选与写作》教材),却到一九七七年才发表。发表时作者写有《附记》,说“这是一篇未发表的旧稿”,“偶然重见,以为亦可击刺‘四人帮’。”显然,文章是有的而发,有指而论的。郭老的“附记”,铮铮然有金属撞击声,体现了这篇杂文很强的战斗性。这也正合了鲁迅先生讲过的一句话:“生存的小品文,必须是匕首,是投枪,能和读者一同杀出一条生存的血路的东西。”  相似文献   

19.
刘征先生的《庄周买水》是人教社高中《语文》第二册第二单元中的一篇课文。该单元为杂文单元,单元首页的“文体知识”对杂文的介绍是这样的:“杂文是短小的文艺性社会评论。”与人教社高中《语文》第二册配套的《教师教学用书》第二单元的“单元说明”是这样解说“杂文”的:“杂文是文艺性的论文。”  相似文献   

20.
刘征先生的《庄周买水》是人教社高中《语文》第二册第二单元中的一篇课文。该单元为杂文单元,单元首页的“文体知识”对杂文的介绍是这样的:“杂文是短小的文艺性社会评论。”与人教社高中《语文》第二册配套的《教师教学用书》第二单元的“单元说明”是这样解说“杂文”的:“杂文是文艺性的论文。”20世纪30年代,瞿秋白称鲁迅杂文是一种“社会论文——战斗的‘阜利通’(feuilleton)”、“文艺性的论文”。由此可见,对杂文的文体认识,大家基本趋于一致,即杂文是一种兼具论说性和文学性的一种边缘文体。人教社高中《语文》第二册第二单元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