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每天上班经过外滩,常见到有几个在马路上买镀黄的饰品,如果有往来行人路有兴趣或好奇地张望一下,原先在挑拣的“顾客”就会啧啧称好,一方面推荐一方面忙不迭地掏钱包,表示要买的决心。卖主的要价是项链每根30元,两根50元,那热心“顾客”就会拉观望的行人,两人各花25元共同买两条。一旦生意做成,行人买后离去,热心“顾客”兜了一圈又回到老地方,把她“买”的那根项链还给卖主。上海人把她们称作为“撬边”。“撬边”的有男、女、老、少,他们受雇于老板,成为推销假冒伪劣商品的“帮凶”。最近看到报刊上有关“有偿新闻”的文章,我忽然想到了“撬边记者”。凡是属于报刊、电台向被报道对象  相似文献   

2.
朗朗还小,我做不到用严厉的语言去劝服她。在采访中,我常有这样的困惑:本来想对倾诉者说点什么,可惜却什么也说不出来。其实我也懂,人在成长当中,总是会走一点弯路的。只是,我不愿意她们为此付出太沉重的代价。在2006年的最后一天,朗朗到报社来找我,希望我能给她一些好的建议。这之前,我们有过很多次通话。她的  相似文献   

3.
6月27日至7月1日,我参加了南京军区某合同战术训练中心举行的红蓝军模拟对抗演习,与同行们在练兵场上追随官兵们演练的身影抓拍,有了一些新的感受和体会,在此与同行们探讨。军地反差:关注视点不同这次一同采访的有中央电视台的摄像记者和人民日报的摄影记者,真正穿军装的记者只有我一个。在部队军事演习场上与地方同行们一起同场竞技,应该说我是具有优势的。但是,通过几天的采访拍摄,我发现,我们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反差。最主要的不同点,是我们所关注的拍摄视点不同。参与这次演习的有一支侦察分队,他们装备了较为先进的步兵轻武器和先进的侦…  相似文献   

4.
突发事件,像地震、洪水、大火、疫情、特大交通事故、飞机失事等,向来众人关注。如何报道好突发事件,我感到要在“快”字上下功夫。即突发性事件,来得突然,宣传报道也要快,要以快抓人,以快致胜,同时又要注意“稳报”。快采访非常之事要有非常之举。面对突发性事件,新闻记者显然要闻风而动,火速采访,拼时间,拼速度,拼“截稿生命线”。2003年夏天,淮河流域发生洪涝灾害,肆虐的洪水威胁着淮河两岸人民群众生命财产的安全。7月6日晚上,我们南京军区机关组织人员到抗洪一线,我受命派一名记者随同前往采访。临行前,关于采访问题,我向记者交待了三…  相似文献   

5.
我们的栖息     
街拐角街拐角是人群出现的地方,同时也是人群消失的地方。一群鲜亮的女孩子出现在街拐角,她们一边笑着,一边哼着,从街角消失了,我知道她们刚刚从我的身后来,她们来自我的身后——那个有笑声,有歌声的地方,而现在她们消失了,她们也将笑声和歌声带走了。她们带着这歌声和笑声去了哪里?街拐角也是人群出现了的地方。一群小学生背着书包,从街拐角走了出来,他们从一个我不知道的学校,从一个我已经永远不可能回到的年龄走了出来,他们正走向我。我,一个陌生的30岁的人注视着他们,我的目光从街拐角捕获了他们,他们也在走向30岁吗?我的目光是有罪的,因为我的注视他们才被认为是朝我走来的,朝30岁走,不是他们的意识,是我强加给他们的。街拐角,我也将从一个街拐角出现。进入另一个人的眼中,我也将从街拐角消火,消失在街那面的某个人的视线里。  相似文献   

6.
老朋友汪应祥走了,留下数十万字的遗作。其妻小刘在南京军区宣传部帮助下,选出40余万字结集出版,嘱我为之序,义不容我辞、情不容我辞。  我与应祥同是湖北天门人,虽是同乡,但当兵前无缘相识。所谓有缘千里来相会,无缘咫尽不相识,让我们相识的缘份是写作。80年代初应祥在苏北一个红军团当战士报道员,我是军报驻南京军区的记者。突然有一天,他有点不好意思地给我打电话,说“有一个班长带兵很有一套,你听了一定会感兴趣。”我听他的口音是乡音,加上我几乎对任何新闻线索都不放过的职业习惯,于是两个老乡在千里之外的地方南京相…  相似文献   

7.
12年间,采访路上,我遇到了数不清的人,其中,最让我牵挂并动情的,是那些处在极度困境中的人们。1998年夏天,九名打工妹在白沟打工时,因苯中毒而瘫痪。走近这九名打工妹,我极为震惊。17、18岁到22岁不等的花季少女,满怀着希望前往白沟打工,每天,干活没日没夜,给箱包刷胶,胶水的名称不知道,对健康有什么影响不知道,就知道刺鼻,强忍着刺鼻的气味在恶劣的、不通风的厂房里工作。最后,一个个身体没有了力气,走几步路就摔倒,竟然不知道问题出在哪里。在打工妹的病床边,听到她们和父母悲痛欲绝的讲述,我的眼泪和着她们的哭诉一起长流。再到白沟政府…  相似文献   

8.
追忆汪应祥     
我大概是编辑部应该较早知道而又是最晚知道汪应祥惨遭不幸消息的人。所以,当那天南京军区宣传部的新闻干事江伯友在电话里说要处理汪处长后事,我怒斥他胡说八道,想接班也不能这么咒人呀!谁能相信那么活生生的一个人就突然没有了呢?就在一个多月以前,他还给我打电话,盛情邀我到他的新单位上海警备区作客。噩耗得到证实。他遇到了突如其来的车祸!我就像被抽了筋一样,两条腿软得抬不起来,浑身没有一点力气。人世间竟是如此的险恶无常,人的生命竟是如此不堪一击。应祥老弟,你走得太急、走得太惨了啊!大概是10多年前,我认识了汪应…  相似文献   

9.
我登报的第一篇是刨根问底挖素材得来的结果。1990年夏,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听说我们单位计量室一位叫韩敏信的师傅,在部队当兵时学了一门修理手表的技术,退伍到地方后,经常给罔志们修表,而且修得好,走得准。听说后,我马上赶到了计量室找老韩采访。由于相互不了解,半天也没谈出名堂。回想以前采访时,就是只了解大概,回去就动笔写,往往有“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感觉。这次一定要尽量多挖点素材。想到这里,我决定人家门找老韩。为了和老韩会“近乎”,我这个从不吸烟的人,还特意到商店买了盒高级香烟,和他边吸边聊。老韩打开了他…  相似文献   

10.
最近到某市政府办公室拜访当主任的老同学,见他办公桌上堆着一摞装帧精美的新书,我随手翻阅。老同学摆摆手说,不用看了,全是方方面面的头儿们推销来的“人情书”,别看封面挺漂亮,其实是金玉其外,败絮其中,内容是不行的。老同学向我介绍了近几年自明星出书热、企业家出书热之后,又出现了干部出书热的一些情况。一是公款买书号出书。有些出版社为了追求效益,瞅准了一些干部想出书搞名利双收的心态,干起了出卖书号的交易。尽管书号价格不菲,但是对于那些想出书的干部来说是无所谓的,花公款买就是了,当然有的是通过“变通”的办  相似文献   

11.
1959年冬,我约好到北京某一个大机床厂采访,想不到在厂长办公室外坐了将近一个小时的冷板凳,然后才得到接待.可是,采访才几十分钟,对方就说,工作忙,走了. 碰上这样的冷遇,谁不生闷气?我觉得,人家太不重视自己了,真想发火.可是,我又想到,这也是一次采访实践,一次体验,也不是没有收获啊,自己的任务是采访,不能受点挫折就要气.于是,我又耐着性子到这个厂的食堂采访炊具机械化  相似文献   

12.
我爱我家     
心笛 《出版参考》2010,(7):35-35
父母又老了些,姐妹又多了些沧桑,短暂的相聚到了尾声。送我离去的亲人面容一如每次挥别,忍着难过,挤出笑容,多不想离她们这么远,可我还是一次次这样被她们幸福地接到,又被她们难过地送走。命运把我独自带到离家万里的地方,安了一个她们不能轻易到达的家,不管我们内心多么希望长相守,岁月和距离却只将离别越拉越长。  相似文献   

13.
关于女人,我能说些什么?因为对于她们,我们知道得越多,就了解得越少.说她们爱慕虚荣,还是说我们对她们的要求无法满足?说她们缺乏时间观念,在约会总是迟到,但这个毛病不正是我们惯出来的.说她们丢三落四,有时甚至把自己丢了.说她们没有方向感,因而时常迷路.有个女孩曾亲口告诉我,说她有一次下班经过一幢楼房,觉得面熟,走了一大段后,才突然意识到那是自己的家.你也许会认为她在装糊涂,那就让她装下去好了.我更倾向把它当成了一个笑话.  相似文献   

14.
稿子见报了,且过去了两个月,本不想再说什么.只是见到新华社北京分社的徐人仲同志对我采写的《“走肉”记》给予了热情的评价(见86年第11期本刊),又受《新闻与写作》编辑之邀,我才觉得有些话还得说说. 1986年8月下旬,我同一位新分配到报社工作的同志开始了“来自环北京经济圈的报告”系列报道的采访.8月27日,我们到了河北省涿县。座谈中,涿县县委的同志冒出一句“松林店镇是个‘倒蛋基地’,每天有不少人从这儿乘火车往北京倒鸡蛋。”说者无心,听者有意,我眼前顿时一亮,原来在北京大街小巷走门串户卖鸡蛋的姑娘、媳妇有不少是来自松林店.走一趟,随她们走一趟! 我们退掉住房,搭车赶到松林店,准备次日与一两个贩子同乘早6点10分开往北京的市郊车。但事实有变.镇上的人说.这阵子不是倒蛋的红火日子,因为眼下正是鸡产蛋的旺季,  相似文献   

15.
不久前,在贵州警方的一次解救被拐妇女行动中,一些曾被强迫卖淫的妇女在回贵阳的火车上向护送干警表示,如果下车被人拍照、录像,她们就自杀。但是火车刚到贵阳,一群记者突然冲了上来,闪光灯、话筒、笔记本、采访机等等,瞬间就包围了她们。大概是为了躲开记者们的“袭击”吧,有人命令她们蹲在地上。于是,她们蹲在地上并把头埋在两腿之间。在这个时候,有人开始啜泣了。一个被拐女后来说:“我们都到这种地步了,怎么有脸上报纸上电视,他们(记者)就不可怜可怜我们?”(《南方周末》2000年4月21日) 该不该如此“抓新闻”,暂且不论。我想说的是,本来好些被拐女是不想回家的,她们觉得已无脸见人。《南方周末》的随行记者说,一路上,干警们苦口婆心才使她们恢复了一丝尊严,结果却“被闪光灯熔化了”。但是,当地媒体的报道中,被拐女们这种惶恐而无助的啜泣,却被形容成得到解救而“感动的眼泪”。  相似文献   

16.
干记者不过才几年,却有点熟练工的味道了。一般来说,去采访前,对那个采访的开头、发展、结果会有几种可能性,基本上都有个大致的了解,也就是同行们开玩笑说的:"总只有这点套路"。而对于一次关于"茶托"的体验采访,却有了完全不同的感受。在采访中,有时会冒出一种情绪,报道对象好像并不像采访前感觉那么"坏"。此后每次"出动",总告诫自己,别带着什么框框去采访。前年4月下旬的一天,都市快报新闻热线接到读者夏先生的电话,他说,他路过杭城司马渡巷的一个职业介绍所时,看到马路边一男一女正在招工,具体工作就是帮忙卖茶叶,拉到一个客人就有2元钱的人头费,如引诱客人买茶叶,还可得到提成。夏先生觉得蹊跷,这伙人会不会是卖假龙井茶的?如果是,岂不是在破坏杭州国际旅游城市的文明形象吗?于是,他就向招工者要了手机号码,并告知快报。对那些游弋于西子湖畔,专门诱导外地游客购买以次充好茶叶的茶托,媒体屡有曝光。报道  相似文献   

17.
掐指算来,从4月28日领命赴闽采访军区抽组赴京抗击非典的医疗队员们,到他们6月23日凯旋,时间长达40多日。我与两个分部和三所医院的新闻骨干们共同写下了近百篇见诸报端的消息、通讯等近10万字新闻稿。那些日子,我时时被感动着。我有责任记下这段历史,以飨同仁。4月下旬,SARS病毒最肆虐的日子,人们几乎很少出门,可以说到了谈“非”色变的地步。国内不少航班已经停飞,旅客锐减,我受命采访南京军区抽组赴京抗击非典医疗队的事迹,说实在的,当时既兴奋又有些担心,同时又感到压力和光荣。因为那时SARS并不为人所知,极易感染,感染上了就有生命…  相似文献   

18.
不要小看家庭妇女买菜的本领,那是一种高超的艺术,是众多的男士所望尘莫及的。去哪个菜场.到哪个摊位,选哪种菜蔬.哪个可买多些,哪种只要一点,哪种人不用讨价,买了就走,哪种人偏要理论,甚至还要吵几句,乃至大吵一通,吵完了,菜还要买,买卖双方又和好而散,不计前嫌……跟在女人身后的男人十个有九稀里糊涂跟上提东西当保膘,他既摸不清女人要的什么花样,更理解不了女人的买菜也表现着一种精彩的艺术。任何新闻不能离开采访,采访是记者的基本功,采访当然是一门高深的技巧.但说得简单了.其实也不过是女人买菜的艺术。仔细思…  相似文献   

19.
我们当上了小记者,带上采访本和笔,潇洒地一挥手:“走!采访去!”那份骄傲与自豪溢于言表。可是,小记者们往往是高兴而去,扫兴而归,在采访实践中,不断地碰“钉子”,有的不接受采访,被拒之门外;有的好不容易采访上了,可小记者与被采访者近在咫尺,却似遥不可及,双方都陷入一个十分尴尬的境地。结果,小记者的采访是  相似文献   

20.
笔者向某报投了一篇稿,不久接到了该报一位编辑的来信,开头称“大作已安排(近期)见报”,颇使本人高兴。但接下来就不妙了:“最近我出了一本书……,希望您在方便的时候,能向您周围的朋友推销一下,多少不限。”也许我少见多怪,当了这么多年通讯员,接到编辑这样的来信还是第一次。这位编辑不愧为搞文字的,话说得很客气,但里面的意思再不开窍的人也能领会出来:要想在我这儿上稿,就得买我的书。编辑先生好不容易出了一本书,急于推销情有可原。但利用手中的用稿权,逼迫素不相识的通讯员买他的书,这就说不过去了。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