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20世纪二三十年代新教育运动为中国教育史研究,尤其是中国近代教育史研究的兴起提供了一个契机。作为新教育运动健将的舒新城,最初积极参与新教育运动,后却毅然逸出,将学术研究的方向转为中国近现代教育史,欲从教育史研究中寻求中国新教育发展的答案,分析其心路历程与治学经验可以管窥和阐释该时期新教育运动与中国近现代教育史研究的兴起与发展之间复杂关系。  相似文献   

2.
留学生群体是近代中国教育史学科的开创者和教育史学术研究的奠基人。在理论层面,他们着重对学科基本范畴进行厘定,努力构建中国教育史研究的新范式。一方面,受留学经历的影响,他们的学科意识明显增强,更多地关注基本理论问题的探讨。通过对学科概念及研究对象的探析,夯实了中国教育史学科的理论基础。另一方面,他们还形成了较为丰富的教育史观,尤其是实证主义教育史观和相对主义教育史观的提出,为探究中国教育发展的阶段性、规律性,提供了新视角和新思路。在实践层面,他们躬耕教坛,着力完善“中国教育史”课程体系,丰富课程内容,培养研究人才,为学科发展提供新生力量。总之,从事中国教育史研究的留学生群体,立足中外文化交流与碰撞,追赶时代潮流去把握中国教育史研究的趋向,推动了近代中国教育史学科的创建和发展。  相似文献   

3.
近代教育期刊同中国近代教育改革与发展紧密联系,它以区域分布广、创刊时间长、内容丰富、办刊质量高、影响大等特点,成为中国近代教育史研究的宝贵资料库.研究近代教育期刊,探讨它自身的发展脉络,揭示它与中国近代教育发展的关系,对于当前教育史研究与当代教育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4.
教育思想和教育制度的重大变革是划分教育史发展阶段的标志。中国近代以来的教育发展史可概括为三个主要时期:新式教育的工具化时期,近代教育制度化发展的自觉时期和以发现与尊重人为核心理念的现代教育发展时期。1862年和1922年应是中国近代教育史的上下限,1904年癸卯学制的颁布是其中重要的节点。  相似文献   

5.
在中国历史教育的百年进程中,民国学校历史教育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一方面,作为中国近代教育史的重要组成部分,民国学校历史教育是对清末新式学堂历史教育的继承和发展;另一方面,新中国成立60年来我国学校历史教育的数次改革,都可以从民国学校历史教育中找到踪迹和例证。然而,对民国学校历史教育史的研究在整个中国近代教育史上还处于薄弱环节。  相似文献   

6.
如果说中国近代教育史,是一部学习西方教育,使中国教育走出中世纪,逐步实现近代化,在中国建立和发展近代新教育的历史的话,那么上海近代教育史,可以说是这部恢弘历史的一个窗口和缩影。上海近代教育的发展既有外力的推动,也建立在传统教育的地基上。历经漫长的岁月和沧桑巨变,上海由一个无名的小鱼村发展成为东南名邑。她由浦而得名,进而由镇而县而市。南宋末年,上海镇建立。12 92年设上海县。192 7年设立上海特别市,1930年改称上海市。上海的学校教育,开始于南宋咸淳年间上海人唐时措、唐时拱兄弟建立的“古修堂”,即镇学。上海建县后,镇学…  相似文献   

7.
《中国近代教育文选》(陈学恂主编)新近出版。至此,高师中国古代和近代教育史教材,巳全部由人民教育出版社配套出齐。这套教材包括:毛礼锐教授等编著的《中国古代教育史》、孟宪承教授等编的《中国古代教育文选》和《中国古代教育史资料》,陈景磐教授编的《中国近代教育史》、陈学恂教授主编的《中国近代教育文选》和舒新城先生编的《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上、中、下三册)。以上各书多是根据1961年全国高等学校文科教材编选计划会议编写的。多年来,广大师生和读者在使用过程中提出了宝贵意见,经著者或编者修订,使各书得以日臻完善。这些书将被选送参  相似文献   

8.
孙中山的教育思想在中国近代教育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它是战斗的教育思想,对传统封建教育进行了无情批判,欲为教育变革扫除障碍;它对"教育救国"论进行了批评,摆正了革命与教育的关系,指出了近代教育发展的正确路子;它促进了革命事业的发展,并在国家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它推动了近代教育的演进,使民初的教育有了一个较为完整的国民教育新体系。  相似文献   

9.
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外交家,也是近代新儒家的代表人物。他的著述中包含了丰富的教育思想,其教育思想对于加速中国教育现代化的历史进程曾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在中国近代教育史上产生了深远而广泛的影响,对于我们当前所进行的社会主义教育改革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启迪意义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0.
福州船政学堂是中国近代的第一所西艺学堂,是中国近代高等工程教育的滥觞。作为中国近代第一所培养工程技术人员的西艺学校的主要组织者和实践者,沈葆桢在1867到1875年长达8年的总理船政期间,以务实的态度与精神,积极探索、努力寻求在中国近代工业、近代教育的起步阶段融合中西文化的新模式,培养工程技术人才的新路径、新办法。他是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第一位实践西艺教育思想的人,是中国近代高等工程教育的重要开拓者与奠基人。  相似文献   

11.
“近代”一词有两种含义,指时间或社会发展形态。中国史学界“近代”、“现代”说法的指称对象虽渐趋一致,但实际教学、科研中,二者相混,难以硬性规范。“近代”应明确为指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史,其上限以鸦片战争为标志,但只具相对意义,近代史时段-鸦片战争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亦不能作僵化理解,应根据具体研究对象来确定研究的时空范围,淡化“上限”概念,拓展中国近代史研究视野,在理为 宏大的历史时空中考察中国近代社会历史的走向,将是中国近代史学科新的突破和发展的契机。  相似文献   

12.
历史教育以其本身的广泛性、丰富性、知识的系统性等特点,承载着德育教育的功能。在新的世纪,我国大学的德育教育面临着全面的挑战。2005年5月,教育部明确规定把“中国近代史纲要”作为高校的德育课程,有着重要的、积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史学科学化是近代中国史家的一致追求,也是中国史学从传统走向近代的重要标志。尝试从史学科学化的角度考察近代中国史学的行程,是近代史学史研究的一个独特视角,可为重写近代中国史学史提供一条新思路。  相似文献   

14.
从教育学史到教育学术史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以“用”为目的、向西方倾斜而自我否定的学术心态、公式化的创作方式和形式化地追逐西方学术新潮以便迅速在中国加以运用等的结合,是中国现代教育学的重要传统,它导致了中国教育学在文化上的双重隔绝:既隔绝于中国文化历史传统,也隔绝于西方文化历史传统。要改变这一状态并使教育学保持必要的文化张力,理应把传统教育学术纳入研究视野,从教育学史拓展到教育学术史的研究。  相似文献   

15.
张雪门、陈鹤琴、张宗麟是中国现代学前教育史上的三座丰碑。三人有相同的社会文化背景,在学前教育的理论和实践方面的探索,又颇多相似、相互关联。现代中国学前教育史上由此出现了一个浙江学派。  相似文献   

16.
中国古代“博物”观念及其相关工具书具有鲜明的人文特征,反映了中国传统的知识结构和分类体系。西方学科分类意义的博物学概念在近代传入中国,据此,中国编辑出版了新式博物学教科书和辞书。考察中国博物观念及其工具书从古代到近代的演变,比较中西知识结构和分类体系的不同,具有多方面的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17.
汉译历史教科书在晚清的出现,是中国社会新旧交替的特殊背景下发生的学术现象,经历了不同的发展时期,其真正在近代中国的学校教育中普及,是在晚清新式学堂纷纷使用汉译历史教科书作为教学蓝本开始。而这一阶段,又经历了洋务运动、维新运动和书院改制这三个教育改革时期。  相似文献   

18.
中国现代远程开放教育历史沿革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中国现代远程开放教育是从传统封闭式教育脱胎出来的,它与蔡无培举办的函授教育,毛泽东创办的自修大学,以及五六十年代成人教育,广播函授教育是源与流的关系,1979年邓小平亲自批示创建的中央电大是中国现代远程开放教育的标志,它历经了初创期,繁荣期和调整期。  相似文献   

19.
美国科学史教育的演进及其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学史教育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途径。把科学史引入科学课程和教学之中已成为当代科学教育革新发展的一大特点。本文介绍了美国科学史教育的兴起与发展,以期为我国探究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实施科学史教育的新思路提供启示和借鉴。  相似文献   

20.
余家菊在中国近代教育史上贡献甚多,其留世文字中有关教育论述达数百万言,且其论评的领域颇为广泛。在教育主权的维护上,他率先提出"收回教育权",推动了近代中国对教会教育的接收;在教育领地的开拓上,他最早呼吁重视乡村教育,促成了近代乡村教育思潮的形成和乡村教育运动的兴起;在教育发展的层级上,他极为注重义务教育,全面阐析了在以农为主贫穷落后的中国应该如何实现真正的教育普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