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快乐语文是语文教育成功的第一标志。语文教育应该想方设法让学生感到有趣味。这种趣味既来自于语文教育内容的生动、形式的新颖、方法的新鲜以及教学过程中心灵的碰撞,也来自于教师的幽默机智。它可能是踌躇满志的收获,也可能是充满智慧的求索历程,还可能是无尽的审美快感。  相似文献   

2.
“语文评价,可能严重刺伤学生对语文的感情,也可能极大的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可能把语文教育引进死胡同,也可能把语文引进广阔天地。”可见,小学语文教学评价体系,无论是对于语文教学的进步、语文课  相似文献   

3.
史金霞 《考试周刊》2011,(72):74-75
有人说,现在的语文教改是在爬坡,是行进在很可能发生重大变化的拐点上。我想,这是一个再贴切不过的比喻了。所谓拐点,就是说可能向左走,也可能向右走;可能向上升,也可能向下坠,拐点上的人和事,面临着无数选择。但是,无论语文教学将做出何种选择,作为一线教师,始终不能放弃的信念是:先学会解读文本。然而,审视当下的语文教学,  相似文献   

4.
积累是语文学习之根本,只有丰富的语言材料积累才能把自己的意思精确、鲜明、生动地表达出来。没有积累,谈不上培养良好的语感,也决不可能有真正的听说读写能力,更不可能学好语文,语文的学习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只有"厚积"才能"薄发"。  相似文献   

5.
任何某个事物和某个现象都不可能孤立地存在和发展,语文教学也是如此。本人试从语文教学与外部的联系、语文教学本身的总体性两个方面进行分析,以期建立科学的语文整体性教学理论。  相似文献   

6.
生命美学与语文教育有着深厚的学科因缘,美的本质与语文教育情投意合,二者的融合可能亦可为;语文教育的本质是引导生命向善、求真、审美,语文教育的本原是人性与生活;文学审美是必然也是必需;生命课堂追求审智也追求审美.“审美带有令人解放的性质”,生命美学观照下的语文教育,以审美眼光认识生命,从生命出发理解美.  相似文献   

7.
由于个人精力、时间等诸多因素的限制,每个中学生不可能都成为语文的通才。即使是一个成绩较优秀的中学生,他也不可能穷尽所有的语文知识,将古今语言文字、文学等知识一一牢记于心。  相似文献   

8.
语文学习是一个漫长的细心的过程,讲究的是日积月累、无捷径可走,也不可能一蹴而就。只有勤奋刻苦,持之以恒,才能学好语文。  相似文献   

9.
没有积累,谈不上培养良好的语文素养,也绝不可能有真正的听说读写能力,更不能学好语文。重视语言积累,是学生学习语文的基本途径,小学语文教学必须重视语言积累。  相似文献   

10.
<正>语文美学中的真善美是不可分割的三位一体,而美则是这三者统一的基础。对于语文教材中的作品来说,真与善统一于美。真与善如果离开美这个基本条件,它可能有哲学的深刻,可能有某一门具体科学的精确,也可能有道德、伦理学的社会功利性,却不可能有审美的生动与精彩。语文的真与善必须用美来精心装扮自己,以美的面目出现,用语文作品的造型手段来加以表现。语文的美集中地体现在形象、思维、灵感和语言艺术等形成的精神愉  相似文献   

11.
语文世界是一个美丽的世界,语文课堂应是美的旅程,因为它是最生动、最活泼,也是最富有诗意的。可事实上,我们的语文课堂改来改去,语文的特点似乎越来越淡,无从发现语文的魅力,更无从体现语文和语文教学的独特之美,不能让人陶醉其中,感受美的享受,接受美的熏陶。我认为语文之魅力就在于其“美”,不美的语文,不美的语文课堂,无论如何也不会让人喜欢,不会让人着迷。不能让人喜欢,不能让人着迷和陶醉的语文课常必将永远不会让人心灵震颤,也不可能提高语文成绩,更不可能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相似文献   

12.
接续上个世纪90年代语文教育大讨论的余绪,更重要的是随着新课程实验向纵深地带的挺进,今日的语文教育,可以用一个词来概括:转型———语文教育的观念正在变更,教学行为正在转变,教师角色面临转换。有人说,语文教改是在爬坡,是行进在很可能发生重大变化的拐点上,这是一个再贴切不过的比喻。所谓拐点,就是说可能向左走,也可能向右走;可能向上升,也可能向下坠,拐点上的人和事,面临着无数的选择。语文教育最终将作出何种选择,只能依据教师的不懈探索和实践。因此,我们期待教师用丰富的创造性实践,给抽象的教育理念定义生动的内涵,给未明的前方…  相似文献   

13.
评价一个人语文素养的高低,人们常常用满腹诗书、能说会写来衡量。积累是语文学习之根本,只有固本培根,语文学习之树才能根深叶茂。郭沫若写过这样一句诗:“胸藏万汇凭吞吐,笔有千钧任翕张。”这句诗道出了积累对表达的重要意义。没有积累,谈不上培养良好的语感,也决不可能有真正的听说读写能力,更不可能学好语文。语文的学习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只有丰富语言积累,才能提高语文素养。  相似文献   

14.
吴晓丽 《成才之路》2012,(29):15-I0010
正初看题目可能有点老调重谈,但是在如今的社会,提高学生的语文阅读的能力是不可能一蹴而就的,需要我们多实践多总结。如何提高大语文环境下的语文阅读水平,也是我们高中语文教学中一个重要的学习模块,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有很多自成一体的书籍,比如《现代散文阅读》《唐宋八大家散文》《唐诗宋词》《史记》等,可见语文  相似文献   

15.
语文学习、语文素养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之事,更不可能一蹴而就,尤其是对语文思想意义的领会,更是因人而异。就学生个体而言,其对语文教育的领会也是不一致的。民间早就有"一娘生九子,九子九个样"的俗语,就学生的认识能力方面来说,由于受诸多因素的影响,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心理  相似文献   

16.
这是一次小范围的语文公开课,主讲是六三班肖老师,听课的是我们全体六年级语文教师,可能为了镇场,该班班主任数学毛老师也在场旁听。  相似文献   

17.
教师不细读文本,怎么走进课堂?以己昏昏焉能使人昭昭?针对这种极不正常的现状,文本细读走进了教师的视野.记得曾有人说:"现在的语文教改是在爬坡,是行进在很可能发生重大变化的拐点上."这真是一个贴切的比喻.所谓拐点,就是说可能向左走,也可能向右走;可能向上升,也可能向下坠.拐点上的人和事,面临着无数选择.但是,语文教学无论将作出何种选择,教师始终不能放弃的信念是:先学会解读文本.构成语文教师专业素养的要素很多,文本解读是一项重要的基本功.  相似文献   

18.
一、大语文教学观  我们几乎可以说:大语文教学模式是最能体现素质教育精神的。  应试教育最大的问题是将知识与技能教条化、考试实用化,将技术训练强调到扼杀人文性的地步,尤其不适合语文教学的特性。  “大语文教育”的思想和模式原本是一位中学特级教师张孝纯先生(已故)提出并进行的一项实验,这种观念和教学模式在小学语文教师中可能不太熟悉,一般的小学语文教师也可能很有保留意见。最近南京师大一位博士边霞提出了《大语文教学观与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研究论题(见99.6上海《小学语文教师》),在她看来,大语文教学在目前主要还是…  相似文献   

19.
语文是一门错综复杂、内容繁多的学科,语文教学不能面面俱到,这是不可能的,同时也是不必要的。语文课堂教学应围绕重点和难点进行。本文通过对语文教学中重点、难点的确定、突破和应用进行的分析,阐述了语文课堂教学突破重点、难点的艺术。  相似文献   

20.
"语文天生重要"这是一句广告语,细细品味这6个字,含义隽永深刻,它充分肯定了语文的重要性.作为母语,她是我们牙牙学语时就首先接触到的,可以说她深入生活的每一个角落.语文学习的好坏也直接影响其他学科的学习,所以语文教学也就更显得至关重要.语文的学习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那么如何让学生爱上语文呢?通过近几年的教学,笔者认为有以下几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