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90年代以来,中国大陆的文化生态被描述为大众文化兴起继而泛滥的年代,对此,批评界多以法兰克福学派的文化工业理论和大众传播媒介理论作为立论的主要武器进行批判。重新审视大众文化批判理论,可以发现,那种认为以平民趣味的标准化和虚假的个性化作为大众文化意义的意识形态阐释是值得质疑的。  相似文献   

2.
大众文化是文化的一种特殊形态 ,有其特指性和时代性。大众文化理论研究是一个高度语境化命题 ,移用西方理论必须要经历本土化洗礼。当代中国大众文化批评话语的错位 ,反映在对西方批判理论的机械套用和对“中国已经产生了后现代主义”的轻率判断。这是文化自觉与理论创新意识缺乏的表征  相似文献   

3.
一、大众文化的产生、形成及其本质 大众文化最早出现在西方,直接反映了当代资本主义发展对意识形态的构建,大众对文化的创造与享有,以及经济、社会与文化之间非常复杂的关联与互动。在文化上,与之相对峙的是高雅文化、精英文化。开始,大众文化与流行文化有所区别,大众文化似乎包含更多的贬义色彩。  相似文献   

4.
大众文化研究史上一直存在两个还原主义思路:法兰克福学派主流、结构主义和后现代主义者鲍德利亚等持悲观主义论断,把大众文化当作统治阶级对被统治阶级的控制和欺骗,把大众文化还原为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法兰克福学派异端瓦尔特·本雅明、文化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约翰·菲斯克等持乐观主义的态度,把大众文化还原为大众的文化,是大众对统治阶级的反叛和颠覆,这些理论家把大众文化当成下层反对上层的武器.葛兰西的文化领导权理论实现了大众文化研究的转向,这种理论把大众文化当成意义斗争的场域,不能把大众文化简单还原为统治阶级的文化也不能简单还原为被统治者的文化;厄尼托斯·拉克劳和斯图亚特·霍尔的“连接理论”对大众文化研究的还原主义弊端进行了揭露和批判,进一步实现了大众文化研究的转向  相似文献   

5.
大众文化势不可挡地冲击着我国社会。文化消费已成为一种时尚。货币经济社会形成了文化的商品属性。作为一种文化形式,大众文化还具有意识形态功能,它解构了传统文化中许多原始的价值。作为一种话语权力和一种生存方式,大众文化体现了自身的现实性,体现了大众生活的审美化。  相似文献   

6.
后现代主义作为晚期资本主义后工业社会的消费社会与大众文化,传媒等文化因素和相缠绕的一种文化现象,是一个的极其复杂的话语体系,我们有必要对这一基本的,重大的理论问题做地基清理工作,在中国文化语境中,由于中国学者不同的文化立场,学术研究理路和理论阐释策略,对这一概念的基本内涵,特征以及接受过程中的变形现象等诠释虽然充满了悖论和张力,但可以给我们以广阔的想象空间。  相似文献   

7.
法兰克福学派的大众文化批判理论是西方大众文化批判理论中最为激进与严厉的一种。他们从文化艺术活动的本质规定性出发,对文化艺术在发达工业社会中的严重异化现象进行了猛烈抨击,痛斥大众文化的平庸化、商品化、齐一化和意识形态功能。对法兰克福学派的大众文化批判理论,我们需要作辩证分析,既要认识其合理性,又要看到其缺陷,从而为我国在工业化、市场化进程中文化艺术事业的发展提供理论借鉴。  相似文献   

8.
阿多诺的否定性美学与康德的美学观念、现代主义艺术、大众文化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表现在大众文化美学平面化、商业功利性突出,意识形态性质被加强;大众文化把受众塑造成单向度思维的人,文化艺术异化发展到社会异化。因此,在分析理解否定性美学批判理论时要辨证对待。  相似文献   

9.
阿尔都塞的“意识形态理论”是在吸收马克思经典作家的基本概念和拉康精神分析学的有关理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在当代西方批判理论,尤其是大众文化研究领域中颇具影响的一种理论话语。从“意识形态”理论衍生出来的文学批评范式“症侯阅读”对当下大众文化研究,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这种“症侯阅读”批评范式,有本质化、机械化的弱点,将它用于对一种“意识形态”批判时,其本身又同时在构建另一种“意识形态”,从而陷入一种理论的悖谬之中。  相似文献   

10.
《大众文化与传播研究》一书引领学术前沿,拓展研究视角,注重研究方法,秉承实践精神,注重现实关怀,采用跨学科以及“语境化”的研究方法,站在文化自觉的高度,坚持构建与批判并举,从多维视角对大众文化与传播问题予以了理论阐释。  相似文献   

11.
王波 《文教资料》2006,(10):134-135
文章简要梳理了当代中国大众文化研究的现状和意义。指出应从审美的视角分析大众文化的现状和本质特征,做出大众文化的价值判断;应站在当代中国自身的文化语境中来看待当前的大众文化现象。  相似文献   

12.
在现代文化格局下,文学理论日益面临新的现代性转化问题。种种大众文化现象、文学时尚潮流的冲击愈加凸显出拓展原有批评模式的迫切性。文章通过对当前诸种文艺现象及多元理论话语的观察,试图进一步讨论文学批评如何在一种新的整体文化研究系统中展开以适应和实践这种文化转向与理论创化。  相似文献   

13.
西方古代和我国古化“文化”的概念是在道德理性的孕育中产生、发展和形成的,西方的“大众文化”是指文化工业,未必是一种文化。以西区国家为典型的西方市民社会相对进步的市民意识和法治意识、科学思想和现代科技知识信息技术的普及,是西方“大众文化”理论的话语语境。这与我国文化产业和大众文化所处的文化话语语境是完全不同的。我国文化批判话语中的“大众”有其传统的内涵,以“文化工业”来界定“大众文化”(mass culture)似乎更准确一些。社会转型时期,胡我国公民的日常文化生活中,特别是在社会弱势群体的利益基础上,单由文化工业和资本支配操纵的大众传媒是很容易形成文化话语霸权的。我们的大众文化批判理论不是由西方理论本土化来的。我国的国情决定了我们必须从最大多数人的利益出发,来建设有中国特色的大众文化。  相似文献   

14.
利用斯图亚特·霍尔的理论我们可以辩证看待大众文化兴起和发展,同时也有助于我们正确定位大众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间的关系,使两者在相同意识形态基础上形成共生共发展,从而推动我国文化建设的健康、有序发展.  相似文献   

15.
文化批判理论对大众文化进行了无情的批判,认为大众文化是一种成为"商业囚徒"的文化,它毁灭了文化应当具有的独特性和创造性,必定会导致形成兼具欺骗性和操纵性的意识形态.笔者认为大众文化是时代的必然产物,而法兰克福学派的理论显得过于高傲和偏激,它所倡导的"精英文化"早已陷入了艺术的空想和浪漫主义的审美"乌托邦",完全忽略大众文化对社会和民众带来的积极作用,用独断论眼光去审视大众文化.虽然法兰克福学派的大众文化批判思想存有一定的缺陷和局限性,但它有益于我们判明大众文化发展中可能暗含的种种弊端,引导大众文化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6.
大众文化依赖于大众社会而形成,以现代传媒为载体,靠产业化方式进行生产,构造了意识形态的社会读本,并成为意识形态领域斗争的前沿阵地,在展示民主与开放倾向的同时,对社会大众个性形成挤压,造成主体性失落。  相似文献   

17.
早在20世纪中叶,葛兰西在深入研究大众文化等问题时,就提出了文化霸权的理论。所谓文化霸权(领导权),实质上就是文化和意识形态的领导权问题。文化和意识形态的领导权不是靠"霸权"所能获得的,葛兰西的这一理论给我们以新时期的现实思考,且面对着经济全球化下新的文化霸权主义,应该如何使用正确的方法去争夺社会主义新文化领导权。  相似文献   

18.
马克斯·霍克海默和西奥多·阿多诺在《启蒙辩证法》中揭示了"神话就是启蒙,启蒙却倒退成了神话"的辩证法,并批判了资本主义社会中出现的文化工业现象。他们认为在资产阶级操控下的大众文化已经失去了文化的本真性而沦落为商品,渗透在其中的技术理性加深了大众文化对人们的奴役。对霍克海默和阿多诺的大众文化批判理论进行阐释不仅能够了解法兰克福学派对意识形态理论的发展,还能对反思现代社会的文化状况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9.
马尔库塞作为西方社会的批判者,以其独到的眼光看到了资产阶级不仅在物质领域占有统治地位,更重要的是他看到了资产阶级已把统治延伸到文化领域。由此,他把马克思的批判理论重心从经济、政治领域转移到大众文化、哲学、意识形态领域中,力图通过批判资产阶级的大众文化、意识形态、哲学的统治,以达到争取恢复无产阶级的阶级意识和实现人的“普遍本质”的目的。我们在运用马尔库塞的理论考察我国文化时,应注意我国的国情和特殊的文化背景防止错误地运用其理论。  相似文献   

20.
西方大众文化理论研究主要分为两大学派:法兰克福学派和伯明翰学派。大众文化理论研究应考虑中国语境.应该在中国实现再语境化。本土的大众文化研究,虽然是当前学界关注的一个热点,但存在着两个明显的问题。作为大众文化重要形态之一的网络媒介,对中国公共领域的构建,是大众文化理论本土再语境化的一个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