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野草>言说方式的自由无拘、思维行走中对生存论哲学的敏感以及"绝望的抗战"中的主体精神重建等,呈现出浓厚的审美现代性特征.<野草>对个体生命悖论的思索,是专制政体下争夺人格的一种抗争,是一种以追寻人生的现实与理想在个体性存在中的统一为特征的审美超越,富有极亮丽的人性色泽.  相似文献   

2.
鲁迅先生在散文诗集《野草》中不断表达着一种困惑孤独的境域,用独特隐晦的文字,近似虚无荒诞的意向表现出孤独痛苦的精神世界和对现实国民性的理性认识,充分表现了精神世界超前发展者的精神形象。这是鲁迅把自我实现价值在“碰了许多钉子”后的情感外化成的作品,也是他渴望了解世界,了解自我,实现孤独心灵超越的抗争之作。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鲁迅对西方象征主义思潮的接受与使用入手,阐明鲁迅如何在《野草》中糅合中国传统诗学理论,并与当时革命形势相结合,以期对《野草》中各种意象的象征意蕴加以破译解读。  相似文献   

4.
《野草》作为一部充满鲁迅矛盾、痛苦、自省与抗争情感的散文诗集,23篇中有5篇塑造儿童形象。鲁迅在现实主义基础上借鉴象征主义的表现手法,使希望的代名词——儿童具有强烈的象征色彩,同时将对希望的思索与自我体验贯穿于儿童形象塑造过程,冷眼观察、冷静思考,从中折射出鲁迅受难意识、自省品格、反抗精神的人生哲学。  相似文献   

5.
鲁迅1919年发表的一组《自言自语》是他后来“彷徨”时期所作散文诗集《野草》的先导;从《野草》全文看去,20年代上中叶鲁迅“荷戟”而求索,他没有放下武器,没有停止战斗;但确乎有一点灰暗寂寞的心情,总觉得前途似乎有些渺茫.集中地体现了《野草》思想风貌的是《过客》.从《野草》各篇的“小感触”中可以清楚地看到他执著地追求光明,顽强地向黑暗的旧社会挑战.严于解剖自己的精神在《野草》中也多有表现,典型之作如《风筝》、《影的告别》和《墓碣文》也都具有剖析自己的意味.就艺术表现而言,鲁迅广泛吸收中国古典诗歌和西方现代散文诗的营养,加上他本人非凡的创造,达到了很高的水平.他的抒情往往通过象征比兴的手法来实现;他在散文诗中创造了许多成功的典型,则体现了中国叙事传统的新成就.  相似文献   

6.
《野草》是鲁迅在深重的压抑下苦闷情绪的流露,是一部具有浓郁的象征主义色彩的作品。它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奇异的意象世界,这些意象真切地体现了鲁迅的悲剧心理,是主体内在意念、感受的外在投射,具有象征性、暗示性、荒诞性、多义性的特征。  相似文献   

7.
散文诗《野草》集中浓缩着鲁迅的哲学思想,与西方的"存在主义哲学"在思维的律动上有着某种"对话性",但其中更不乏鲁迅式"存在主义哲学"的存在。通过对西方存在主义哲学作整体性的回顾与阐释后,不难从中找到它与鲁迅思想模式下的存在主义哲学的共通性——人类存在的"虚无—价值"命题。而《野草》正是从体认虚无、搏击虚无、超越虚无三个方面对鲁迅思想模式下的存在主义哲学进行了含蓄而深刻的阐释。在这一思维律动过程中,挖掘出属于鲁迅式的"存在主义哲学因子",从而完成对鲁迅《野草》哲学审美的巡礼过程。  相似文献   

8.
论《野草》     
《野草》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早的散文诗集之一。它篇幅短小、形式多样、内容集中、以我为主、哲学意蕴深厚,全面反映了鲁迅心目中散文诗的特点。《野草》晦涩难懂,既是现实需要,又是艺术表现上的需要。同时,《野草》也反映了越文化的某些特征。  相似文献   

9.
鲁迅的散文诗集《野草》具有引人入胜的模糊美。其措词的“含糊”使之语言含蓄而又耐人寻味,象征手法的运用及时空背景的模糊使散文暧昧,朦胧,空灵,玄远,意象的模糊又使散文的意象内涵具有丰富性和不确定性,这些都使《野草》呈现出模糊美的特征。作者追求模糊美既是内因的需要又有外因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始于20世纪早期对《野草》的解读,存在一种值得特别关注的线索,即《野草》中“虚无”、“绝望”的意味究竟为何意.这是阐释《野草》的一个关键问题.自20世纪20年代至20世纪末的阐释中不乏自由之声,亦不乏在政治气候的影响下发出的种种变声.不过,一种尤具启发的思路隐约可见,即在《野草》最“消极”的《墓碣文》和最“积极”的《这样的战士》之间存在某种尚未解明的秘密.这一解读秘密在20世纪40年代的竹内好那里几近“去蔽”,遗憾的是,其结论未能清晰呈现.在20世纪60年代的木山英雄眼中,其秘密俨然可以揭示,但他又否定了自己的“发现”.  相似文献   

11.
本文将《野草》与《苦闷的象征》作了比较研究,认为《野草》与社会、人生,生命的对话方式是象征。本文还用较大的篇幅探讨了《野草》梦境的显现方式,鲁迅敏感的艺术本能建构了心灵与梦幻形态之间的内在关系,创造了一个带有梦幻与象征色彩的艺术空间。文章还论及了《野草》的语言风格。  相似文献   

12.
《野草》是鲁迅在深重的压抑下苦闷情绪的流露,是一部具有浓郁的象征主义色彩的作品,它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奇异的意象世界,这些意象真切地体现了鲁迅的悲剧心理,是主体内在意念、感受的外在投射,具有象征性、暗示性、荒诞性、多义性的特征。  相似文献   

13.
<野草>是反映鲁迅精神现象的独特诗学文本.鲁迅的人格意志、黑暗与虚无、绝望与孤独的情绪都得到了象征性的隐喻书写.人格意志在鲁迅的精神现象构成中是居于核心地位的主导因素.<野草>所反映的鲁迅心灵深处的黑暗、虚无、绝望与孤独,其实并不影响鲁迅的光辉,相反,恰恰是这些看起来消极的精神情绪,反证了鲁迅人格意志的坚韧,表明了鲁迅意志品质的独特,也正是依靠这种人格意志,鲁迅才能够虽携重负而仍能不息前行.  相似文献   

14.
美国女作家薇拉·凯瑟的创作是现代性与反现代性交织、并存的过程。她的作品无论在传递的思想内涵还是写作技巧上均是现代性与反现代性的矛盾与融合。在文化消费主义的压力之下,为了保持传统,反对现代社会过度的商品化、理性化、功利化,凯瑟向现代性表现出了既抗争又妥协的姿态和立场,一定程度上保持了艺术审美的独立性和纯洁性。在《花园小屋》中,通过名人艺术家形象的构建,凯瑟为现代语境下作品创作中的困境找到了出路。  相似文献   

15.
《野草》着眼于现实历史和个人生活,又超越现实历史和个人生活,传达出难以言说的苦痛和荒凉寂寞,以及源于心灵世界反抗虚无和反抗绝望的精神力量。尼采在《悲剧的诞生》里解释希腊悲剧的起源和本质时加以发挥,提倡酒神精神说。《野草》中反复言说的向死而生的生命体验与酒神精神有内在契合。作品在梦境、醉意和大笑中展示出因与生命的荒诞和虚无做绝望抗争而产生的悲剧性美感。  相似文献   

16.
鲁迅曾经深入接触过克尔凯郭尔、尼采等存在主义先行者的理论和思想,他个人独特、坎坷、复杂的人生经历又和存在主义有着非常明显的相同或类似。因此,在《野草》中具有非常突出的存在主义特质,它主要表现为荒诞的生存世界、人生是痛苦的、生与死的纠葛等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17.
《野草》是鲁迅内心思想、生命体验的表达,包含了鲁迅的哲学,从《野草》中我们可以窥见他真实的精神世界:虚无精神、自立精神、复仇精神和牺牲精神。  相似文献   

18.
在审美意象的使用上,鲁迅与郭沫若是有差异的,本文以他们最具个性表达的《野草》与《女神。为例做了比较,鲁迅笔下的审美意象呈冷色调、细微精警、多象征性意象;郭沫若笔下的审美意象较为热烈、大气磅礴、多自然意象。审美意象的差异实际上是创作风格、审美趣味不同的延伸,是由多种原因造成的。  相似文献   

19.
《野草》是鲁迅自认凝聚了其一生的哲学的作品,在《野草》中,鲁迅使用了丰富而复杂的形式将他那一个颓唐的时期里深刻的思考化作语言。他创造性地将自我和自我的思维投射到客体对象上,并让这些附着了特殊象征性含义的对象违背常规逻辑发出自己的声音。主体和对象间、对象和对象间的声音又在相互辩难中形成了对话的关系,并由此产生了新的语言表达形式和新的思想。  相似文献   

20.
鲁迅的鲁迅《野草》受夏目漱石《十夜梦》的影响,无论在心灵的展示和梦境的营造以及象征手法的运用上,两位作家及其散作品,都达到了相当程度的共鸣和默契;但《野草》较之《十夜梦》,更显示出求索奋进的执和抗争精神,也体现出鲁迅和夏目漱石之间影响与超越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