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政党外交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政党外交演进的历史逻辑看,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的政党外交经历了正常化、成熟和深化3个时期;从政党外交的创新来看,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的政党外交无论在指导思想、外交原则、外交格局方面,还是在外交方式等方面都有了新的发展。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政党外交发展的启示是:政党外交对实现国家外交战略目标、提升政党软实力具有重要意义;对时代主题的科学把握,是政党外交创新发展的重要依据;服务于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是政党外交的根本出发点。30多年来,中国共产党政党外交的发展始终服从国内国际形势变化和需要,服务于中国现代化建设、国家统一和维护世界和平的历史重任。  相似文献   

2.
中共八大根据当时中国面临的国际和国内形势,确定了和平外交的思想。和平外交是中共八大外交思想的主旋律;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中共八大外交思想的基本原则;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是中共八大外交思想的目的。中共八大召开后,新中国对中共八大所确立的外交思想进行了初步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3.
在现代的国际关系中,文化外交在现代国际关系中发挥着政治、经济和军事等对外交往手段难以达到的作用。我国已经意识到文化外交的重要作用并取得了重大成就,但是我国文化外交仍需进一步得到加强和完善,主要包括从外交的角度建立和塑造我国的民族文化,扩大文化外交的软权力资源;进一步加大文化外交力度,倡导多层次的文化外交,增强我国文化的影响力和辐射力;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注重借鉴和创新,加强我国文化外交理论的研究等。  相似文献   

4.
薛福成外交思想的形成不是偶然的,有着广泛而深刻的背景。千古变局的到来提出了抵御外辱的时代课题;晚清对外战略的调整导入了西方的外交气息;经世致用思潮让薛福成关注、倾心外交,并提供了初步的外交蓝本;长期的外交生涯为其积累了丰富的外交经验与知识。  相似文献   

5.
周恩来对中国新时期“大外交”格局的形成作出了奠基性的贡献。一是在外交主体上的突破,既重视首脑外交,又积极开展政党外交、民间外交;二是在外交对象上的超越,既重视与社会主义国家的外交,又超越意识形态的差异,积极开展与第三世界国家、资本主义国家的外交;三是在外交内容上的拓展,既有政治外交,又有经济外交、文化外交。  相似文献   

6.
主流国际关系理论经历了现实主义,自由主义和建构主义三个阶段,这些理论工具更加便于我们透过现象抓住本质。就公共外交而言,强调文化认同和结构互动的建构主义与公共外交理论有着较多的理论切合点;以此视角研究公共外交必将赋予其新的内容和意义。我国公共外交的建设应充分发挥社会中各个行为主体的作用,不断探索公共外交的新领域,新方式;重视网络公共外交的开展,鼓励社会各界人士的参与,不断推动我国公共外交事业迈向新的台阶。  相似文献   

7.
政党是国际关系中的行为主体,政党外交是国家总体外交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集体形成了开创性的政党外交思想;第二代领导集体科学把握世界主题,发展了第一代领导集体的政党外交思想;第三代领导集体尊重世界多样性发展,促进政党外交全面展开。三代领导集体政党外交思想一脉相承,不断发展。  相似文献   

8.
周恩来是新中国外交事业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他在外交生涯中,充分汲收中国传统思想的精华,制定和贯彻了我们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为我国的外交事业做出了卓越的贡献。考察周恩来的外交风格,其中孕含的中国传统思想大致有四个方面:静中观变,以静制动;以柔克刚,以守为攻;以强制强,以刚制刚;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相似文献   

9.
国家主权观念是近代国际社会公认的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根本原则。曾纪泽通过学习与外交实践,形成了国家主权观念,主要内容涉及:主张修约、废约,限制和取消列强在华特权;通过外交谈判,维护国家权益;重视保护海外华侨权益;坚持外交平等原则,加强中西交往。由于时代与阶级的局限,曾纪泽尽管对国家主权观念的认识与运用存在某些不足,但其所具有的国家主权观念丰富了中国外交理论,对中国外交近代化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0.
外交翻译不仅关系到翻译实践,同样也是学术研究的一个热点。外交工作的特殊性决定了外交翻译的特殊性,而外交翻译的翻译属性决定了它与其它行业翻译的共性。因此外交翻译在重视特性的同时,还应该立足共性;在与外交融合的同时,还应回顾翻译本源。外交翻译应充分利用翻译学的研究成果以求不断完善。  相似文献   

11.
中国共产党政党外交是中国总体外交的重要组成部分,新中国成立60年来,中国共产党政党外交与时俱进,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新中国成立后至改革开放前,中国共产党在艰辛探索中启动政党外交;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中国共产党政党外交工作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中国共产党政党外交在调整中恢复拓展;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中国共产党政党外交在新时期继承发展完善。1997年,党的十五大提出了跨世纪对外工作指导方针:要坚持在独立自主、完全平等、互相尊重、互不干涉内部事务原则的基础上,同一切愿与我党交往的各国政党发展新型的党际交流和合作关系,促进国家关系的发展;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和党的十六大产生的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新的中央领导集体高度重视政党外交工作,在政党外交中,锐意进取,承传创新,为党和国家的建设发挥了自身的能动作用。  相似文献   

12.
春秋诸侯外交文化的发展是我国古代文化的一部分 ,其主要特征是 :天子主盟时期的诸侯对内寻求外交合理性、对外的同姓同盟和姻亲同盟性 ;诸侯主盟时期外交策略的成熟性、外交发展的成熟性 ;大夫主盟时期外交的黑暗性中所体现的结盟的暂时性和诸侯国外交私人化  相似文献   

13.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国际合作成为各国面临的现实问题.多边外交相对于其他外交形式来说,具有多边性、公开性、包容性和平等性等特点,决定了多边外交在促进国际合作中具有巨大的优势;但是,由于受到当今国际现实的约束,多边外交局限性也是不可忽略的.多边外交的局限性具体表现在:受到权力因素和国家利益、数量和主权国家能力的影响,因而多边外交相对于双边外交和秘密外交而言,效率低下,执行困难并且稳定性受到影响,具有集体行动的难题.这些对中国参与多边外交具有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14.
民间外交在国家关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广泛开展民间外交是我国对外工作的一大特征。是我国整个外交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在国际关系史上的一个创造。民间外交在配合政府外交,贯彻我国独立自立的和平外交政策,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增进各国人民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合作,促进国家关系的形成和发展等方面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和意义。 外交是国家实现其对外政策的重要工具,是国家间进行国际斗争和合作的手段。但外交从其交往活动的方式与主体的不同,可分为政府外交和民间外交。所谓政府外交,是指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中国外交在倡导和平共处的基础上,将和谐外交作为中国对外政策的新发展拓展到国际领域,把传统的和平共处与世界新一轮的发展机遇结合起来,逐步丰富和发展了和平共处的和平外交政策,走上了和平发展的外交道路。和平发展是中国和平共处对外政策发展的新阶段;从和平共处到和平发展的演变,应答了中国外交面临的新问题;和平发展为和平共处增添了新特色。当今世界矛盾错综复杂,坚持走和平发展的外交道路绝不是轻而易举的,需要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长期的、多方面的共同努力。  相似文献   

16.
阿马尔那时代近东大国外交研究有三个角度:外交关系研究,微观文本研究和宏观叙事研究是主要研究取向;外交制度研究,主要在外交联姻、使节制度、条约、情报交流和外交方式等方面;外交策略研究,主要是文本研究与博弈论研究。总体上看,研究的成果有限,原因在于书信翻译的滞后以及外交史对古代近东外交的排斥性。微观与宏观相结合的综合研究是外交关系研究的发展方向,而填补研究空白以及整体性研究是外交制度研究的走向,文本分析研究会成为外交策略研究的主导路径。  相似文献   

17.
论邓小平外交战略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邓小平外交战略思想由对当今形势的基本认识、中国在国际舞台的定位、中国外交目标及外交政策与策略等方面组成。其中包括邓小平对世界形势和发展趋势的正确判断;对中国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外交主要任务的阐述;针对中国外交而提出的外交政策和策略。这四个方面具有严密的内在逻辑联系,从而使邓小平外交战略思想成为一个科学体系。  相似文献   

18.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观察和分析了新的国际形势,提出了“和平与发展”的时代特征,改变了过去“战争与革命”的传统时代观;在科学判断的基础上,邓小平重新调整了外交战略,实现了“一条线”战略到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的转变,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外交思想,奠定了新时期中国外交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9.
邓小平外交思想是毛泽东外交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为了打开中国外交局面,为中国改革开放创造有利的外部环境,邓小平在继承毛泽东外交战略思想基础之上,创造性地提出四大独特的战略原则:以国家利益为最高准则,以新办法解决新问题;结束过去,开辟未来;韬光养晦,永不称霸。  相似文献   

20.
俄罗斯自本世纪开始着手加强文化外交,十余年来对文化外交在整体外交中所占的地位与起到的作用的认识不断深化.保持与加强俄语的地位;加强文化交流;普及俄罗斯教育;实施境外同胞政策是俄罗斯文化外交的主要着力点.与其他国家相比,俄罗斯在实施文化外交方面具有自己的特点和优势,值得认真研究与学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