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h-指数及其扩展指标在期刊评价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梅英  刘雪立  王璞 《情报杂志》2012,(3):60-64,59
自2005年提出以来,h-指数受到了图书情报界和科技期刊界的广泛关注。国内外学者基于h-指数不足的基础上,提出了不同的扩展指标,如g-指数、hg-指数、A-指数、R-指数、AR-指数、hm-指数、mock h-指数、f-指数、e-指数、j-指数、hI-指数和SRI-指数等。以JCR内科学133种期刊为样本,Eigenfactor指标为参照,对h-指数及其扩展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发现,h-指数系列扩展指标均与Eigenfactor成显著性正相关,说明h-指数系列扩展指标可很好地用于期刊学术影响力的评价。同时,我们还从问卷调查的角度对h-指数及其扩展指标进行验证,发现相比h-指数,j-指数、A-指数、g-指数、e-指数、R-指数、hg-指数可很好地凸显期刊的学术影响力。因此,我们认为,h-指数系列扩展指标丰富和发展了h-指数的期刊评价功能。  相似文献   

2.
科技期刊的h-指数与影响因子比较   总被引:11,自引:8,他引:11  
引入科技期刊的h-指数,并将其应用于ISI数据库中收录的影响因子排名前40位的期刊,以及有代表性的物理学科类专业期刊。分别对这两组期刊进行了h-指数统计分析,并将其与影响因子比较。发现在同一分类中,按照h-指数的排序较影响因子排序有差异,尤其是对载文量少、影响因子偏高的综述性期刊(以刊登评论性或综述性论文为主的期刊)的排序有修正作用。发现h-指数比影响因子更能科学地反映科技期刊的影响力。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分析CiteScore、CiteScore百分位与常用期刊评价指标的相关性,评价其文献计量学特征,为指标的进一步应用提供参考。【方法】 以2016年数据为基础,在Scopus和Web of Science数据库共同拥有的学科中,考虑学科规模以及影响力的差异,选择4个学科的期刊为研究对象,分别在学科内分析CiteScore、CiteScore百分位与期刊常用文献计量学指标(SNIP、SJR、影响因子、特征因子、论文影响分值、影响因子百分位、标准特征因子、即年指标等)的相关性,在学科间分析CiteScore百分位与SNIP、影响因子百分位、标准特征因子的相关性。【结果】 在学科内,CiteScore、CiteScore百分位与上述指标均呈现显著正相关(P均小于0.05);在学科间,CiteScore百分位与影响因子百分位、SNIP、标准特征因子均呈现显著正相关(P均小于0.001)。【结论】 CiteScore可以和影响因子等文献计量学指标一样用于学术期刊的评价,CiteScore百分位也适用于期刊的跨学科评价。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期刊影响力指数的科学合理性及其可能存在的不足,以利于决策者、办刊人以及作者更加科学地评估学术期刊影响力,预测期刊发展潜力。【方法】 以2015—2017年《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的10个期刊指标数据为研究对象,运用IBM SPSS软件,采用主成分分析法,求得各期刊的综合主成分得分(F),按照F对期刊进行排名;将F与期刊影响力指数(fCI)排名结果进行对比分析;采用Spearman秩相关系数,比较fCIF与10个指标的相关程度。【结果】 F与10个指标的相关性总体高于fCI;fCIF与即年指标的相关系数相对较小,但是F明显高于fCI。【结论】 F排名更接近各项指标共同表征的期刊水平;更能反映期刊的反应速率和被引强度;在参阅期刊fCI排名时,应当特别注意参考期刊的即年指标。  相似文献   

5.
为了研究期刊特征因子与其他文献计量指标间的关系,克服简单相关系数和普通回归分析的缺陷,本文基于汤森路透JCR纯数学期刊数据,采用面板数据(Panel Data)研究特征因子分值(Eigenfactor Score)及论文影响分值(Article Influence Score)与其他文献计量指标的关系。研究发现:特征因子分值和论文影响分值互为高度相关。即年指标及影响因子与特征因子分值无关,但和论文影响分值正相关。被引半衰期及5年影响因子与特征因子分值负相关,与论文影响分值正相关。总被引频次及期刊论文数量与特征因子分值正相关,与论文影响分值负相关。研究认为,特征因子的推出有利于期刊重视提高学术质量而不是提高文献计量指标值,对文献计量指标的相关关系的研究方法要重新审视,对于其他学科特征因子与文献计量指标的关系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6.
【目的】 以SSCI的学科分类为单位,分析不同学科期刊的Article和Review参考文献量的差异,以利于相关人员了解及借鉴,同时为进一步从文后参考文献的角度更深入了解现行期刊评价指标的优缺点提供数据支持。【方法】 分学科下载2015年SSCI收录期刊的主要文献计量学指标,同时记录各刊在学科内的分区及各刊Article和Review的平均参考文献量,Spearman等级秩相关性分析用于分析各学科Article和Review的参考文献量与学科各评价指标的相关性。【结果】 2015年SSCI共收录了57个学科的4468种期刊,Article和Review的参考文献量与学科规模的大小均不相关(均为P>0.05);学科内Article和Review的参考文献量由多到少排序,依次为Q1区(60.27条、86.85条)、Q2区(52.21条、83.80条)、Q3区(48.16条、74.61条)、Q4区(45.70条、62.90条),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Article参考文献量仅与学科中位被引半衰期和学科中位引用半衰期存在相关性;Review参考文献量除与学科中位被引半衰期不存在相关性外,与其他主要期刊评价指标均有相关性(均为P<0.05)。【结论】 按SSCI学科分组,Article和Review参考文献量与学科影响力的关系并不一致,二者与学科规模均不相关;同一学科影响力较大期刊的Article和Review参考文献量相对较多。  相似文献   

7.
[目的]为丰富期刊学术影响力评价指标体系,提出了一种新的期刊学术影响力评价指标-f(x)指数。[方法]以《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2012年期刊目录中的34种图书情报学期刊为例,通过CNKI获取各期刊2012年的载文量、篇被引频次,利用excel、c++计算相应评价指标的得分,并根据f(x)指数的得分对期刊进行排名。[结果]与当年遴选出的CSSCI核心期刊相比,评价结果准确率达94.12%;对各指标进行相关分析,发现f(x)指数与包括影响因子在内的多种期刊评价指标存在较强的正相关。[结论]f(x)指数利用对数函数的性质,考虑了期刊的载文量、总被引、篇均被引等因素,考虑了低被引和高被引论文的差异性,可作为期刊学术影响力评价的指标。  相似文献   

8.
《科研管理》2012,33(8)
为了研究期刊特征因子与其他文献计量指标间的关系,克服简单相关系数和普通回归分析的缺陷,本文基于汤森路透JCR纯数学期刊数据,采用面板数据(Panel Data)研究特征因子分值(Eigenfactor Score)及论文影响分值(Article InfluenceScore)与其他文献计量指标的关系。研究发现:特征因子分值和论文影响分值互为高度相关。即年指标及影响因子与特征因子分值无关,但和论文影响分值正相关。被引半衰期及5年影响因子与特征因子分值负相关,与论文影响分值正相关。总被引频次及期刊论文数量与特征因子分值正相关,与论文影响分值负相关。研究认为,特征因子的推出有利于期刊重视提高学术质量而不是提高文献计量指标值,对文献计量指标的相关关系的研究方法要重新审视,对于其他学科特征因子与文献计量指标的关系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9.
【目的】 以《期刊引证报告》(JCR)内的6门学科为基础,分析期刊影响因子相关自被引率(SCR-IF),为深入解析自被引率(SCR)在期刊评价中的作用提供数据参考。【方法】 分别在SCI和SSCI中各选择相互独立的3门学科,充分考虑学科规模和影响力大小的差异性,计算各期刊的SCR、SCR-IF,以及非影响因子相关自被引率(SCR-NIF),对比分析不同JCR学科以及不同期刊分区中SCR-IF的分布特征。同时,对SCR-IF与期刊其他主要文献计量学指标进行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 列入研究的401种期刊中,SCR-IF大于0的期刊占93.77%;6门学科内,SCR-IF的平均值大于SCR的平均值,SCR的平均值大于SCR-NIF的平均值;Q1区和Q2区期刊的SCR-IF均小于Q3区和Q4区期刊的SCR-IF;SCR-IF与期刊其他主要文献计量学指标具有相关性,但是相关系数较小。【结论】 各学科期刊的SCR-IF均大于SCR和SCR-NIF;SCR-IF在影响力较高的期刊中相对较小。  相似文献   

10.
医学期刊h指数与影响因子、总被引频次的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评价h指数与影响因子、总被引频次之间的相互关系。以 2009年版《中国期刊引证报告》(扩刊版)中的内科学、外科学、肿瘤学、妇产科和儿科学的166种期刊h指数、影响因子、总被引频次、引用刊数和来源文献量为源数据,采用SPSS160软件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各指标间的相关性。 h指数与影响因子、总被引频次、引用刊数和来源文献量间Spearman等级相关系数分别为0851、0919、0822和0455,P值均<0001。 期刊h指数与影响因子、总被引频次的相关性较强,h指数、影响因子、总被引频次应相互补充共同应用于医学类期刊学术影响力的评价中。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比较国内外眼科学、数学和环境科学期刊被引半衰期的差异,为期刊编辑今后制定工作策略提供参考。【方法】 选择国内外眼科学、数学和环境科学期刊各10种,收集期刊的被引半衰期以及其他期刊评价指标,比较国内外相同学科期刊被引半衰期的差异;采用Spearman 相关分析法,对国内外眼科学、数学、环境科学期刊被引半衰期与其他文献计量学指标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 我国眼科学和环境科学期刊被引半衰期均短于国外相同学科期刊,我国大多数数学期刊被引半衰期长于国外数学类期刊。我国眼科学期刊被引半衰期与引用半衰期呈正相关,环境科学期刊被引半衰期与平均引文数呈正相关;国外3个学科期刊被引半衰期均与引用半衰期呈正相关(P均小于0.05)。【结论】 我国眼科学和环境科学期刊编辑今后首要任务是提升期刊国内显示度和持久影响力,数学期刊则需提升国际显示度和影响力。  相似文献   

12.
河南省学术期刊影响力统计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河南省学术期刊入选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和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的情况进行了分析,同时对河南省期刊的总被引频次、影响因子、基金论文比和h-指数等主要期刊评价指标进行了统计,并与各自学科内各指标的平均值和最高值进行对比,以了解河南省学术期刊的整体水平及其在各自学术领域的影响力。  相似文献   

13.
现行的科技期刊评价指标如影响因子、总被引频次、5年影响因子、即年指标、h-指数等都属于正向评价指标(用于评价科技期刊"好"的程度),缺少反向评价指标(用于评价科技期刊"差"的程度)。结合科技期刊评价中存在的不足,为完善科技期刊的评价体系,建立了一个科技期刊反向评价指标——科技期刊零被引论文率(Rate of non-c ited artic les,简称RNCA)。基于中国知网学术文献总库进行检索,计算出我国12种眼科学期刊2年、3年、5年和10年RNCA,并探讨眼科学期刊RNCA与影响因子、5年影响因子、基金论文比、h-指数等指标的相关关系。通过问卷调查,确定12种眼科学期刊在读者心目中的实际影响力,利用等级相关统计方法,探讨了12种眼科学期刊2年、3年、5年和10年RNCA与其实际影响力的相关关系。研究结果提示,科技期刊RNCA用于科技期刊反向评价是合理的,也是必要的。5年RNCA用于科技期刊评价优于2年、3年和10年RNCA。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提出比较不同语种期刊学术影响力的新指标——高频作者指数,比较中、俄文图书情报学(LIS)领域的期刊学术影响力。【方法】 以中、俄文不同学科的期刊数据为研究对象,根据期刊作者在Web of Science数据库的发文情况评价期刊,检验新指标在不同学科、不同语种期刊评价中的适用性,以期刊新指标得分、期刊数量等为依据,比较中、俄文LIS领域期刊学术影响力。【结果】 社会科学类期刊的新指标得分比较理想,并且期刊的新指标排名与影响因子排名的相关性较高;中文LIS领域期刊在新指标得分、期刊数量等方面均好于俄文LIS领域期刊。【结论】 高频作者指数目前更适用于评价社会科学类期刊;中文LIS领域期刊的学术影响力高于俄文LIS领域期刊。  相似文献   

15.
2006年JCR收录我国6种数学期刊计量指标的统计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对美国ISI的Journal Citation Reports (JCR)2006年收录的我国6种纯数学期刊的基本计量指标: 收录文章数(刊登数)、被引频次、影响因子、即年指数、 收录范围、排序(按IF)、 被引半衰期、 引文半衰期、篇均被引频次、自引率等进行统计分析, 与JCR收录的影响因子最高(IF>2)的4种数学期刊相互比较。 并与所收录的186种纯数学期刊有关的计量指标的平均值作比较, 找出了差距。 最后对提高我国数学期刊基本计量指标, 提出了一些建议, 以便改进我们的编辑工作。  相似文献   

16.
统计分析了美国ISI的Journal Citation Reports(JCR)2008年收录的我国3种纯力学期刊的14个基本计量指标,包括收录文章数、被引频次、影响因子(IF)、5年影响因子、即年指数、收录范围、排序(按IF)、被引半衰期、引文半衰期、篇均被引频次、自引率、篇均引文率、被引期刊数、引用期刊数等,并与JCR收录的IF>3的5种力学期刊进行了相互比较。与所收录的112种纯力学期刊有关的计量指标的平均值作比较,找出了差距。最后,对提高我国力学期刊的基本计量指标,提出了一些建议,以便有利于改进我国力学期刊的编辑工作。  相似文献   

17.
载文量对科技期刊影响力评价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摘 要 【目的】探讨载文量对科技期刊影响力评价的影响。【方法】 以2014年版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核心版)的相关数据为基础,用计量学和统计学方法对1989种期刊的文献量进行统计,探讨期刊载文量与期刊定位的关系,同时将各类期刊载文量与期刊的学科扩散指标、学科影响指标的大小和排名进行比较与分析,并用统计学方法研究它们的相关性及相关程度。【结果】 期刊的载文量取决于期刊的定位,与读者作者群的大小有关;期刊的载文量与其学科扩散指标、学科影响指标之间都具有显著相关性(P< 0.05或P< 0.01),且为正向相关关系。【结论】 载文量与期刊的定位及评价指标相互影响,尤其是载文量与期刊的学科扩散指标和学科影响指标之间为正相关,对期刊在相关学科的影响力产生着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18.
【目的】 结合江苏省科技期刊发文、引文、作者、基金项目等元数据,结合被引次数、影响因子、即年指标、文献半衰期与h指数等文献计量学指标,综合分析江苏省科技期刊的学术影响。【方法】 以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发布的《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扩刊版)》(2012—2016年)为原始数据,采用文献计量学的方法,分析比较江苏省科技期刊的发文数量、篇均引文数量、篇均作者、作者地区分布、机构分布、篇均基金项目、论文选出比例、引用期刊数量、总被引次数、他刊引用次数、影响因子、即年指标、被引半衰期、引用半衰期、h指数。【结果】 江苏省科技期刊的学术影响力不断提高,各个期刊在不同指标显示出自己的特点。【结论】 江苏省科技期刊表现出清晰的学术层级性,影响力不均衡。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P指数在中国SCI期刊评价中的适用性,从而促进中国SCI期刊评价体系的完善。【方法】 以中国大陆及香港地区SCI期刊在2014年度《期刊引证报告》(Journal Citation Reports,简称JCR)的主要文献计量指标为研究对象,系统研究P指数分别用于不同学科和同一学科中国SCI期刊评价的有效性,分析P指数与被JCR收录后的总被引次数(C)、影响因子(IF)、5年影响因子(IF5)、被JCR收录后的总载文量(N)和平均被引率(C/N)的关系,并进行相关性分析。将P指数和h指数对中国SCI期刊评价的适用性进行对比。【结果】 P指数与中国SCI期刊的总被引次数、影响因子、5年影响因子、总载文量、平均被引率具有较强的相关性,能够较好地反映期刊的规模和影响力。P指数对同一学科SCI期刊比不同学科SCI期刊的评价更具优势。【结论】 P指数延续了h指数的优点,并具有更强的区分度,对优秀学术期刊的识别能力比较突出,使期刊评价更加科学,具有更加广泛的实用意义。  相似文献   

20.
专业OA期刊的影响力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选择四种公共卫生学OA期刊,采用文献计量法和网络调查法,对期刊影响力多项指标与网络环境进行分析;用比较分析法,将学科领域中的12种OA与145种非OA期刊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American Journalof Public Health与American Journal of Epidemiology属学科权威期刊,学科影响因子排名分别为10/100与4/100;比较该领域中OA与非OA期刊的平均影响因子和平均即年指数,OA期刊分别高于非OA期刊。OA期刊在其学科领域中具有较好的影响力和权威性,是科研人员免费获取最新学术信息的知识平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