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周丽敏 《教师》2013,(28):14-14
幼儿攀比是一种不可忽视、需要引导的现象,目前已经成为幼儿园中的热点问题之一。为了减少幼儿的攀比现象,要探讨幼儿常见的攀比行为,从心理学角度分析这种攀比行为的形成原因及危害,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家园合作,共同矫正这种不良行为的措施,以引导幼儿心理。  相似文献   

2.
本文阐述了幼儿攀比行为概念及现状情况,分析了幼儿攀比行为的形成原因,主要有部分幼儿家庭经济水平较高、家长对幼儿溺爱、教师的错误教育行为以及家庭与幼儿园联合教育的缺失等。并且提出了关于消除幼儿园中幼儿攀比行为的一些对策,如为幼儿营造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家长正确处理爱与溺爱的关系,教师对幼儿进行无差别对待并且积极开展家园教育合作等。  相似文献   

3.
周震 《江苏教育》2015,(7):69-70
古往今来,"望子成龙""望女成风"一直都是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期望。其实这种根深蒂固的传统教育观念忽略了孩子存在客观差异的事实,不利于孩子的成长与成才,究其原因,就是攀比心理在作祟。文章针对这种非理性的家庭教育观进行剖析,指出这种教育观对孩子产生的负面影响,并就如何应对攀比式家庭教育提出了一些对策。  相似文献   

4.
幼儿的攀比行为是幼儿在成长阶段比较常见的一种不健康的心理。在中班,幼儿的攀比行为主要有外表、物质,家庭的攀比及荣誉感的攀比。教师将采用合理的策略去对待幼儿的攀比行为,培养幼儿良好的品质。  相似文献   

5.
孩子有攀比心理并不可怕,关键是家长要注意正确引导,不能让这种心理扭曲变味:  相似文献   

6.
巴巴拉  杨培  孙旭 《学子》2004,(6):42-42
研究人员发现,用一些很普通的方法,就会使你变得更快乐,并在一周内思想观点都有所改善。在10人中有9人都改善了他们的生活,家庭变得更美满,工作更顺利。研发这种方法的创始人桑德拉安妮·泰勒说:“当你做到以下几点时,你便不需任何药物治疗。”你一旦变得快乐起来,就会在无意间吸引更多的人去制造快乐,尽情地享受生活。  相似文献   

7.
生活越来越好,名牌产品已经像空气一样包围在我们身边, 很多同学非名牌不用,讲究排场,甚至相互攀比,看到这样的现象,我们不禁要问——首先,我们要弄清楚一个概念,那就是什么是名牌产品呢?所谓名牌,其实就是大家公认的质量好和售后服务完善的产品。虽然名牌的价格相对较高,但现在人们为保证自己的生活质量而追求使用名牌产品无可厚非。可小学生这个特殊的群体,没有经济来源,应怎样对待名牌呢?  相似文献   

8.
时下,大学生盲目消费、攀比消费、胡乱消费等不良消费现象严重,导致部分家庭经济过重,家庭关系紧张。这种不良消费心理的滋生,既与社会大环境的负面影响有关,也与家庭、学校教育缺乏正确引导不无关系。学校、社会、家长应通力配合,用积极向上的主流文化来抑制非主流的享乐主义消费观,引导大学生合理、科学地消费。  相似文献   

9.
温州这一带生意人颇多,他们好面子、互相攀比的心理严重地影响着孩子的心理健康,使得小学生中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攀比心理.这种心理严重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从定义、成因及其影响和引导克服学生攀比心理的策略几方面进行阐述并举例进行说明.以此来期望更多的人对小学生的攀比心理形成正确的认识,用关爱滋润他们的心田,帮助他们健康地成长.  相似文献   

10.
正校园亚文化是指一定时期内大学生群体在价值观念、行为模式和文化倾向等方面的具体表现形式是大学生思想行为的"热点"或普遍性的行为倾向在一定程度上的反映。而高职学生当中的不良亚文化如校园暴力亚文化、消费攀比亚文化、享乐亚文化不雅信息亚文化等,正越来越深刻地渗透、消除、挑战乃至破坏着主流校园文化的教育形式和效果,对  相似文献   

11.
庄丹 《学周刊C版》2019,(18):171-171
很多教师在教授幼儿唱歌的过程中,常常会发现有些幼儿不会用自然的声音歌唱,如:有的唱歌时会用喊叫声;有的唱歌时会憋着嗓子;有的唱歌时会发出刺耳的怪声,这些现象都是不正确的,那么如何让幼儿用自然的声音歌唱呢?文章做一浅探。  相似文献   

12.
攀比效应下大家纷纷追逐获得"大师"称号所带来的好处或收益(包括物质收益和精神收益),此等情形使"大师"称号需求量增加,而需求量的增加会进一步强化社会成员获得"大师"称号的动力;另一方面,因"几乎没有人拥有与我一样的东西"的虚荣效应,需求下降,需求曲线向左平移。攀比效应和虚荣效应同时在"大师"的使用过程中发挥作用,当攀比效应的作用强于虚荣效应时,总体表现为需求增大;反之,当虚荣效应的作用强于攀比效应时,则整体表现为需求减少。  相似文献   

13.
《家庭教育》2007,(9X):18-19
妈妈的烦恼:5岁的女儿不肯上幼儿园,因为同学有小汽车送,她没有。平时和小朋友玩时,也爱“比”,比衣着,比玩具,比图书,春游时还要比零食……小小年纪就学会了攀比,我该怎样教育她? 主持。所谓攀比心理,是刻意将自己在能力,生活条件等方面与别人进行比较,并希望超越别人的一种心理状态。攀比现象普遍存在于现代孩子中,比如对物质条件,父母的社会地位的攀比,等等,这种现象常令父母不知所措。本期,我们讨论这个问题。[编者按]  相似文献   

14.
据大量的调查报告显示,现在的中学生普遍存在着穿名牌的攀比心理、啃老族的依赖心理、追求明星的盲从心理、沉迷网络的封闭心理、不满现状的逆反心理。而职业学校的学生空闲时间相对较多,行为更接近于社会,以上特征表现的更加明显。处于青春期的他们自尊心强,有鲜明的民主意识和平等观念,他们需要别人的爱心和理解,而独生子女的娇惯性、社会新鲜事物的诱惑性、  相似文献   

15.
为了使正在成长中的中学生形成正确的消费观,健康成长,为祖国、为社会培养合格的人才,对中学生的攀比心理应进行正确的引导。本文试从家长、学校、社会、学生自我四个方面,寻找中学生攀比心理的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16.
美国好莱坞影星利奥&;#183;罗斯顿因肥胖导致心力衰竭,辞世于伦敦著名的医院汤普森急救中心。临终前他留下遗言:“你的身体很庞大,但你的生命需要的仅仅是一颗心。”这家医院便将罗斯顿的这段遗言刻在接待大厅里,以警示后人。后来,美国石油大亨默尔也患了心力衰竭,住进了汤普森急救中心,当他治愈出院后,马上卖掉了拥有几十亿资产的公司,  相似文献   

17.
美少女战士     
《小学生》2006,(7):48-49
A 自视平凡型 你对自己的外貌不是很有信心,认为自己只是个普通的女孩,整日都觉得自己没别人漂亮。  相似文献   

18.
李辉 《教育艺术》2002,(6):41-41
去年我担任班主任 ,有位家长曾向我诉说 ,他儿子暑假一个星期花了一万元钱!我生在农村 ,父亲为了我能上学曾经乞讨过。钱———劳动的果实 ,我一直格外珍惜 ,即使是现在 ,也从不愿乱花一分钱。所以那一刻我心痛得好厉害———为了那一万元钱!更为了那学生对“钱来之不易”的淡漠的意识!还为了当今我国的教育确实存在太多的空白!随后我在班上作了一次调查 :我一个月花多少钱?并要求学生写出钱的大致去向。结果太令人震惊了!有个学生一个月花了1030元!还有一个学生一个月只花了70元!平均月消费390元!据了解 ,许多家庭并不富…  相似文献   

19.
刘学军 《父母必读》2011,(2):127-127
宝贝什么都想拥有,为什么他这么爱“眼红“呢?别着急,先让我们一起看看他爱“眼红“的原因。 他有表现欲 “眼红”是一种幼儿早期攀比心理的表现,这是正常的现象,在3~5岁这个年龄阶段,宝宝有了表现的欲望,喜欢用好看的玩具、漂亮的衣服来吸引大家的注意。  相似文献   

20.
孩子是祖国的未来,也是我们每个家庭的希望。孩子的教育问题成为每个家庭的重中之重,父母身上肩负着不可推卸的责任与义务。为了我们的孩子将来能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要采取相应的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遵循教育规律,避免走入幼儿教育的误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