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06 毫秒
1.
通过对中国古代文学中"狼"作为文化原型的探索,"狼"文化原型在中国传统文学中的流变以及在现代以来"狼"原型文化意义的复归三个阶段的探讨,论证了<狼图腾>在当代中国文坛所造成的轰动正是由于其迎合了人们潜意识中对"狼"性的渴求.  相似文献   

2.
记得读中学时,老师在教授蒲松林先生的《狼》后,布置了一道作业:改写《狼》。现在回想起来,同学们的作文都大同小异:所“同”者,并未脱离原文的结构与思想;所“异”者,无非在细节上描写得更具体生动、想象更丰富些。后来,自己做了语文老师,传承老师的做法,其结果自然还是重复昨天的故事。开始,也没在意,多少年来,很多人不也是这样做的吗?  相似文献   

3.
一、关于<桃花流水>的审美感受 张丽军:今天很荣幸邀请到了山大的马兵老师、山师的房伟老师、<时代文学>的赵月斌老师与山师的研究生来讨论山东女作家常芳的长篇新作<桃花流水>.今年我到哈尔滨开会,遇到<绥化学院学报>的主编林超然先生,一起谈到了被文坛所遮蔽的"70"后作家研究,想做一些研究.山东新崛起的70后女作家常芳,是我与林超然先生较为熟悉的作家,都读过她的<一日三餐>,印象很好.  相似文献   

4.
陶麟老师在题为<"诗三百"辨>的文章(载<中学语文教学>2000.6)中对"诗三百"进行了考证,提出了"诗三百就是<诗>三百,而不是‘诗三百’,更不是<诗三百>"的结论,对长久以来认为"诗三百"就是<诗>的代称的说法提出了质疑,令人耳目一新.但我觉得陶老师的论证对其结论的支配力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5.
<论语>,大家都知道"论"念"lún".可近来笔者对几个班的高中学生作过一个小调查:<论语>的"论"为什么念"lún",其答案的正确率却几乎为零.后来,又"考"了几位语文老师,他们当中的绝大多数人竟也不知道!<论语>作为儒家经典之一,名列"四书"之中,当然是国粹了,这么重要的作品,对其读音内涵的了解,中学生们却知之甚少,语文老师中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者也大有人在,这虽然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却毕竟是有点遗憾的.  相似文献   

6.
"狼烟"别解     
狼烟:狼粪之烟,设防地区用作军事上的报警信号.相传古之烽火用狼粪.取其烟直而聚,虽风吹之不斜.唐温庭筠<遐水谣>:"狼烟堡上霜漫漫,枯叶号风天地乾."李商隐<李义山诗集·四寄太原庐司空十三韵>:"鸡塞谁生事,狼烟不暂停."  相似文献   

7.
"致"和"至"     
在荀子<劝学>中有这么两句:"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其中两个"千里"前面分别用了"致"和"至".这两个字在山东人民出版社初中语文第1册第1课<劝学>中没有解释,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第3册第10课<劝学>中仅对"致"做了解释:"到达".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每年都读到建刚的书,从<作文魔法营>到<不做教书匠>,再到这本<我的作文教学革命>,所得甚多.中国的小学里有很多认真的老师,有很多苦干的老师,建刚也是其中的一员.但建刚不同,依我看,建刚的那份"认真"与"苦干"是自觉自主的.他对语文教学有想法,有追求.  相似文献   

9.
读了周幼萍老师题为<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的<紫藤萝瀑布>教学案例,不禁感到:有这样态度主动、想像灵动、文采斐然的学生,做老师真是幸福;而同样(也许更重要),有这样灵活机变、宽容"越轨"的老师,做学生真是幸福.而且,我以为周老师的课堂总结的一句话是可以体现课堂教学的生命力所在的:"‘争'的课堂便是激活了的课堂.  相似文献   

10.
萧统在<陶渊明集序>里指出:"余爱嗜其文,不能释手,尚想其德,恨不同时.故加搜校,粗为区目.白璧微瑕,惟在<闲情>一赋,扬雄所谓劝百讽一者,卒无讽谏,何足摇其笔端?惜哉!亡是可也!"<闲情赋>是否真如萧统所言"卒无讽谏",抑或是有"讽谏"意味?本文试就其文本所提示的内容和陶渊明本人的作品风格两方面加以考察,浅析<闲情赋>之"讽谏"思想.  相似文献   

11.
<活动的意义在于过程的充分展开>是<中学语文教学>2010年第7期所发表的文章,里面有肖家芸老师的<<雨巷>教学实录>,也有"观察者语".该文给人许多启迪,积极意义"观察者语"部分已作阐释,此不赘述;而被执教者和观察者忽视的问题,让我有些忧虑,深感有厘清之必要.  相似文献   

12.
读了陈爱娟与蒋红森老师的商榷文章(<如何引导初中生开展创造性阅读>,<中学语文教学>2004.4),笔者觉得陈老师"请蒋老师认清"的"几种现状"中的前三条(分别从心理、阅读和阅历三个方面对初中生进行了学情分析),应当说是客观公正实事求是的;问题出在第四条对"创造"一词"含义"的阐释上.在这里,有必要提请注意的是,凡是有意义的"创造"都是根植于一定科学理解(认识)之上的,只能是推陈出新"有上生新"的,如果没有相关领域的思考研究做基础,即便苹果砸破了头,牛顿也不会发现什么万有引力.陈老师如此热衷于这种"无中生有"的"创造"(其实并不仅仅是陈老师,这在如今的语文课堂可以说是一种时髦,因而也便更可怕),就不怕"创造"出学生的毛病来?  相似文献   

13.
罗素珍 《现代语文》2006,(10):62-63
语气词是汉藏语系诸语言所独有,因而也是汉语区别于其他语系语言的特征之一.<马氏文通>已经注意到了这一点,说:"助字者,华之所独,所以济夫动字不变之穷."<马氏文通>所说的"助字"即语气词,语气词始终是古今汉语的一大特点.  相似文献   

14.
近日在一本书上看到一则案例:有两位教师执教同一篇课文<做什么事最快乐>.两位执教者在指导学生写字时,都将生字"鸟"作为生字指导的重点.  相似文献   

15.
在<"忽悠"的背后>(<语文学习>2011年第3期)一文中,张兰芳老师认为:"执教<虞美人>的这位教师,忽悠学生的招数,看似信手拈来,事实上,每一个'招数',都来自他长期积淀的'底气',深厚的文化底蕴."笔者在细读文中列举的四个"场景"之后,觉得张老师的这个评价多有不当,故不揣浅陋予以写出,以求教于张老师及广大读者.  相似文献   

16.
"却"字原本是一个动词,<说文解字>:"却,节欲也."段玉裁在他的<说文解字注>中这样说道:"却者,节制而却退之也."在<汉语大词典>中,"却"有很多义项,如:退、使退;除、除去;回转、返回;还、再;就、便等.  相似文献   

17.
<纳谏与止谤>(高中<语文>第三册)一文中有:"如果遇到一个暴君,责以亵渎之罪,也是责无旁贷的."山东省乐陵一中的杨老师认为其中的"责无旁贷""用错了".(见<"责无旁贷"用错了>,载<中学语文教学>2000年第8期,以下简称"杨文")那么,究竟有没有用错呢?  相似文献   

18.
最近看了<中国教师报>上的一篇好文章,题目叫<当老师面对自己的"遗像">.说的是接手新班的赵老师刚跨进初二年级一间教室,发现黑板上画着一个人头像,上面写着"赵兰遗像"几个大字.赵老师面带笑容对着画像欣赏了一下,转脸环视全班,平静地说:"画得很像我,字也写得不错,可是多写了一个字,谁能说出多个什么字?"当赵老师从学生表情上认定画像是一个叫王小虎的"杰作"之后,点名提问了他.  相似文献   

19.
很多老师发现初中学生已经厌倦了小学时常写的<我的同学>、<我的老师>、<我的妈妈>等常规作文.为了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老师们冥思苦想,于是一时间出现了一大批看似新鲜且能激发学生想象的学生感兴趣的作文题目.尤其是在学习了清代文学家沈复的<幼时记趣>后,大家对作家"观蚊如鹤"的想象力由衷地佩服,因而要求学生在写作时也要动用丰富的想象力,大胆构思作文的内容.可我们恰恰忽略了沈复想象力的源头--明察秋毫,所以我们其实是在帮助我们的学生搭建"空中楼阁",对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没有丝毫帮助.  相似文献   

20.
读了李大愚老师<为什么要"去华">(本刊2006年第12期,下称<为>)的文章,第一感受就是欣慰.有人在切切实实关心语文教学,在认认真真开展研讨,这是我一个多年从事语文教学教研的老兵所迫切渴望的情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