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教师的工作在教学,校长的领导在于教学的引领。俗话说“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我用自己的教学解读“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黄豆、绿豆的种子是先发芽,还是先生根?”“黄豆芽、绿豆芽,蔬菜市场里都这么称呼,因此,先发芽。”  相似文献   

2.
《四川教育》2010,(9):21-21
我近来常以一语语人,凡为教,目的在达到不需要教。——叶圣陶常谓教师教各种学科,其最终目的在达到不复需教,而学生能自为研索,自求解决。  相似文献   

3.
"遇到难题,也让学生探究吗?"课改以来,经常听到教师这样问.被问多了,只得再从头思考一下基本教育观念问题. 托马斯·阿奎纳说过:"教学是教师试图借以摆脱学生的一个过程." 我愿意从学生的立场来表述这句话--学习的过程,实质应当是尽可能有效摆脱教师的过程.  相似文献   

4.
对“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的理解湖北大学教育管理系赵先寿今年是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诞辰100周年。叶圣陶先生曾经这样说过,他的教育思想可以概括为一句话,即“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这是叶老的一贯主张,是他从事教育教学工作70多年丰富实践经验的高度概括,也...  相似文献   

5.
6.
我国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1894—1988),名绍钧,江苏苏州人,著名作家、教育家,父亲在地主家做账房,家境清苦。1907年考入草桥中学,毕业后在一个初等小学当教员。1914年被排挤出学校,闲居期间作文言小说发表在《礼拜六》等杂志上。1915年秋到上海商务印书馆附设的尚公学校教国文,并为商务印书馆编小学国文课本。1921年与沈雁冰、郑振铎等人发起组织“文学研究会”。曾与夏丐尊合作出版了《阅读与写作》、《文心》、《文章讲话》等。解放后,历任出版总署副署长、人民教育出版社社长、教育部副部长等职,并当选为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第五届全国政…  相似文献   

7.
洪劬颉 《江苏教育》2010,(12):39-42
何谓教学?教学,本来是一件很简单的事情,但是在新课程的纷争中,似乎是愈问愈乱。多少年来,众说纷纭又莫衷一是。就如同教育研究一样,几乎没有呈现出如王栋生先生所说的“以学术积累为特征”的“累进式成长”,而只是在一个层面上进行低水平的重复和争论。从过去很长一段时间的研究来看,将教学拆解之后,代表性的观点有:“教是为了不教”、“教学生学”、“教会学生学会学习”、“先学后教,为学而教”、“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概而括之,就是“基于学的教”还是“基于教的学”的问题。这个话题在新课改之后,在应试与素质的拉锯式迂回中,在新的教育理想找不到方法而陷入迷途、旧的教育观念仍在现实的土壤上大行其道的较劲中,往往就出现在“教”“学”两个字上。  相似文献   

8.
叶圣陶先生是我国当代著名的语文教育家,他的语文教育思想博大深邃而又通俗易懂,对我国的语文教育不仅在理论上具有指导意义,而且在实践上也具有示范作用。叶老在他的许多文章和书信中谈得最多的是关于“教”的问题,在这方面,“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是他的至理名言。《大力研究语文教学,尽快改革语文教学》中有一段精彩透辟的论述:“教师教任何功课(不限于语文),  相似文献   

9.
叶圣陶是我国现代语文教育的集大成者。他的“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的教育思想是对语文教学本质和思想境界的高度概括。在实施语文教学新课改的今天,有必要从多角度深入思考、积极探索,并付诸教学实践。  相似文献   

10.
11.
魏书生,辽宁省盘锦市实验中学校长,全国著名的教育家、教育改革家,应邀到武汉上演示课并作学术报告,这不是第一次。面对数千人的宏大场面,上课带作学术报告,一站就是四五个小时。他身为重点中学校长兼党支部书记,兼任两个班的班主任,教两个班的语文课,还有近40项社会兼职,每年有近一半的时间在外讲学,却从未请人代过一节课。他的  相似文献   

12.
泰州市洋思中学因教学实绩突出而闻名全国,它的显著特点是教师从思想上明确了“教是为了学而不是代替学,讲是为了练而不是代替练,真正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这一教学特色;洋思中学的教学方法也体现了叶圣  相似文献   

13.
叶圣陶教育思想的精髓──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杜克强纪念叶圣陶先生诞辰100周年叶圣陶是我国著名的教育家、文学家、出版家和社会活动家,圣陶先生于1912年18岁走上小学教师岗位,后来担任中学教师、师范学校教师、大学教授,还大量编写教材,创作儿童喜爱的文...  相似文献   

14.
"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的光辉思想,是叶圣陶对我国历代著名教育家理论的批判、继承和发展。叶圣陶认为,要实现"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的目标,在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要认真把握好三个环节,即"预习—讨论—历练",其中"预习"在课前完成,"讨论"以课内为主,"历练"则以课外为主。  相似文献   

15.
16.
严悦 《现代语文》2014,(4):24-25
翻开《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全书的精髓若用一句话加以概括,那就是“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由此可见,语文教学的最终使命便是达到“不需要教”。  相似文献   

17.
中华职业教育社邀我父亲叶圣陶来福州,谈谈语文教学方面的一些问题.上半年,我父亲做了一次手术,还没有完全恢复健康,不能应约.我一直在父亲身边,经常听他跟别人谈话,有时候帮助他整理讲话稿,有时候帮他誊清稿件,可以算是“近水楼台”吧,父亲的一些主张,我多少知道一些,所以职教社硬把我给拉来了.今天我主要讲的  相似文献   

18.
一九六三年,我父亲(叶圣陶)提出:“教是为了不教。”后来他作了补充,先改成“教是为了不需要教”,最后改成“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在“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这句话里,“不需要教”是目的,问题在于用怎样的教学方法才能达到这个目的。老师应该明白,学习是学生自己的事,你要尽一切力量启发他,引导他,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练好自学  相似文献   

19.
语文课还要担负政治思想教育的任务,这当然是对的.可是我父亲不主张离开了阅读写作的教学活动,去讲政治思想.学生在历史课上,已经知道“四·一二”事变是怎么一回事,读了这篇《夜》,会增加许多感性的认识.在这场大屠杀中,革命者擦干了身上的血迹,掩埋了同伴的尸体,继续前进,继续斗争,这是学生已经知道的;这篇《夜》写的不是革命者,而是一个在这场大屠杀中失去了女儿、女婿的老妇人.她不知道女儿、女婿干了些什么,不知道革命为何物,可是她爱自己的女儿、女婿,而且深信他们俩都是好人.女婿留下的纸条上只求她好好抚养大男,大男长大成人,就等于他们没有死.她却猜透了纸条的含意,懂得了她一向  相似文献   

20.
三、关于教材和教法学生进学校不是受教材,而是受教育,这个观点是三十年代初,我父亲和几位朋友在《中学生》杂志上提出来的.他们提出这个观点是有针对性的,因为当时许多学校都硬逼学生死读教科书,认为学生需要的东西都在教科书上,只要读熟了,记住了,就可以通过考试,就可以毕业.我父亲他们认为学生进学校是为了受教育,为了成为一个有益于社会的人,要达到这个目的,光靠读教科书不行.教科书只为教学提供一部分材料,有点儿象体操器械双杠、木马之类.除了体操运动员,对大多数人来说,练习双杠、木马,是为了锻炼身体,双杠、木马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