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论目录学基础理论(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目录学基础理论问题作了一次专门的分析与讨论,认为目录学基础理论应该是一门比较独立、完整的学科,是目录学学科发展的必然结果,是今天目录学理论建设的重点。  相似文献   

2.
目录学是一门应用价值广泛的学科,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随着社会经济与科技力量的发展以及信息数字时代的来临,目录学所基于的时代背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其研究也出现了新的内容。展望其发展趋势,数字目录学作为一个崭新的分支,必将引领目录学向网络化、信息化、数字化方向前进。  相似文献   

3.
����Ŀ¼ѧ�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结合中国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时代特点,从对目录学研究对象的重新认识、目录学的基础理论应加入信息经济学内容、目录学应研究文化、目录学应研究传播学等六个方面对当代目录学研究方向进行了思考。  相似文献   

4.
要为一门学科结构一个合理的学科体系可以有多种不同的方法,其中根据学科的功用来结构是最为通行的方法之一。因为功用既能反映学科的本质,又决定着该学科的任务。根据近现代目录学家们的总结,中国目录学的学科功用主要有三个方面:指示门经、体察流变和提供线索。相应派生出三个主要分支学科,既鉴赏目录学(读写目录学)、专门目录学(专科目录学等)和实用目录学(图书馆目录学等)。目录学的三个  相似文献   

5.
一、建立东南亚历史文献目录学的意义和作用东南亚历史文献目录学,是运用文献学,目录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揭示与传递东南亚史学文献源及书目文献的一门学科。建立东南亚历史文献目录学的必要性,这是因为: (1)我国对东南亚史的研究渊远流长,早在三国东吴时,已有介绍东南亚国家的专著《扶南异物志》和《吴时外国传》问世。随着与东南亚各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友好交往,使我国人民对该地区的了解不断加深。古代学者在此基础上,对东南亚史的研究富有成果,撰写出不少价值极高的专书,为我们积累了大量研究东南亚史的第一手资料。因此对我国有关东南亚史料宝库进行发掘和整理,必须借助东南亚历史文献目录学知识。发掘和整理这个史料宝库,是中外史学界多年的夙愿和主攻目标之一。  相似文献   

6.
传统上,目录学是与校雠、版本等学科共同发展起来的,在治学术史和文化方面都发挥着重要作用。数字时代,目录学的生存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信息数量、类型、传输方式以及用户行为的变化对目录学提出了新的要求。本文在分析数字时代目录学学科环境特点的基础上,提出了目录学变革的四条路径:目录学学科化、书目工作职业化、发展通用技术以及建立现代目录学逻辑体系。  相似文献   

7.
目录学做为一门独立学科,经历了从旧窠中走出而日趋独立的过渡阶段,进入较成熟时期,其作用愈来愈不能低估。但目前仍有认为目录学是校仇学一部分的观点。关于二者关系,已有许多人论述过,似属老生常谈,但若真正明确之,使目录学做为一门独立学科的观点得以成立,则必须对这两门学科在历史上的分、合情况有所了解;对其各自不同的研究对象、作用及随着历史前进、科学进步而发展、演变、兴衰的情况有所认识。因见张舜徽同志新近发表的《中国校仇学叙论》一文坚持否认目录学的存在,本文兼对此观点提出一点商榷意见。  相似文献   

8.
20世纪90年代以来目录学发展的社会环境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技术化(自动化、数字化、网络化、虚拟化)和知识化(精确化、个性化、综合化、多样化)是新时期目录学发展过程中两大最明显的特征。目录的本质是知识地图,目录工作的使命是绘制和构建知识地图,目录学是研究知识地图绘制、构建和利用理论与方法的一门学科。用“知识地图学”来替代目录学,是传统目录学的新生。  相似文献   

9.
新文化与我国目录学的近代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近代在整个目录学历史发展过程中是一个重要的转折时期。它是古代目录学衰亡,西洋目录学传入并影响我国近代目录学建立、形成和发展的时期。这一时期目录学思想在内容方面,从传统目录学“辨章学术,考镜源流”的思想禁锢下解放出来;在方法方面,完成了由经验描述到理论抽象这一重大转折,使目录学成为一门完全独立的学科。近代目录学的发展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和社会文化的革命密切相关,经历了近代目录学研究的萌芽、变革和建立三个时期。从江人度对四部分类法的疑异,经“康、梁”的否定,到杜定友、姚名达批判的继承,其间经历了思想上的几次转折。从总结古典目录学开始到建立近代目录学思想体系终结,花了整整一百年的时间,才完成了这种目录  相似文献   

10.
冷眼旁观目录学——兼论目录学的学科性质及定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全面分析了目前对于目录学研究内容、学科定位的几种代表性观点,并提出了目录学是一门辅助学科,应围绕其指导读书治学的本质功能开展科学研究的个人观点。  相似文献   

11.
中国传统目录学主要是在封建社会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从春秋战国之交。到十九世纪的清王朝,中国封建社会持续了整整两千年!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植根于中国土壤的中国目录学,在封建政治、经济和文化的氛围中滋生、发展,逐渐形成了比较突出的民族传统。概括起来,这些传统主要是强调学术价值,重视教育怍用,注意理论研究,忽略情报职能。  相似文献   

12.
孙墨 《图书馆》2022,(8):7-12
近代以降,许多中国传统学科的学科理论、研究方法及学科价值受“西学东渐”之风影响而衰微严重。古典目录学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中第一要紧事”,学科价值被忽视、贬斥极深。在“黜经重史”的风气下,古典目录学的传统学术考辨特点与史学治学方法及学术目的交叉相关,导致古典目录学的独特学术价值随着自身研究畛域界限的模糊而被渐渐忽略。文章通过将史学与对古典目录学易混淆的学科思想范式、研究方法与学术目的进行比较析辨,旨在呈现两者的会通与迥异,从而在学科认知上突显古典目录学在传统文化的接受与表达方面所具有的独特性与唯一性,彰显古典目录学的独特价值意义。  相似文献   

13.
宋代目录学空前繁荣兴盛,这与它所处的历史背景有着必然的关系。在政治上,统治者采取抑武兴文的政策,实施开明的科举制度;在经济上,封建农业经济繁荣,商业经济普遍发展;在文化上,科学技术进步,教育事业发达,社会风气尚文。这些环境为目录学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相似文献   

14.
对理论体系的阐释、深入研究,是一门学科形成的重要特征。随着数字时代的到来,尤其是大数据、云计算环境下,目录学范围大大扩展,对数字时代目录学的理论体系需要进行客观分析和研究。该文在形式方面从目录学理论体系的多层、有序的静态特征和面向学科环境和实践开放的动态特征来分析,在内容方面从理论内核、基础理论、应用理论、学科环境,以及各层次之间的关联来讨论,以对数字时代的目录学理论体系进行呈现。  相似文献   

15.
现代组织理论学科是管理科学中的一门新起的重要的基础学科,它研究政治、经济、军事、行政、文化、教育各个领域的组织问题,对于博物馆的科学管理也是值得参考和借鉴的.本文试就现代组织理论与博物馆的组织管理科学化,谈一些粗浅的看法.  相似文献   

16.
目录学研究领域新的开拓———评《书目情报系统理论研究》肖希明(武汉大学图书情报学院武汉430072)中国目录学作为一门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的学科,在20世纪的发展令人瞩目。特别是70年代末以来,伴随着中国社会的进步,学术的繁荣,目录学研究不仅硕果累累,...  相似文献   

17.
中国古代目录学的学科自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从学科名称、研究对象、研究内容和研究目的诸方面讨论了作为一门学科的中国古代目录学的一般特征。  相似文献   

18.
我国古代目录学的产生虽以西汉末年刘氏父子《别录》《七略》为标志,但至宋代以前仍未有目录学的理论专著。南宋绍兴间产生了我国第一部目录学理论专著《校雠略》,亦非偶然现象,在此之前隋唐五代就已初步形成了我国目录学的理论体系。本文试图论述这一时期目录学理论的系统化,以期进一步了解和掌握目录学这门传统学科在我国的发生发展规律。一、关于目录学意义的初步阐述隋唐以前的书目著作中,往往在其序言或提要中涉及目录学的一些理论问题,但是关于目录学的意义和作用,却未能论及。隋唐时期的有关文献开始深入地论述这一问题,并且成为这一时期目录学  相似文献   

19.
中国古代目录学是一门成熟的学科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迄今为止的中国古代目录学研究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由于学科的理论畛域不明确、研究方法上多重视历史的还原而不是理论的重建、因不能提供意义创造,导致中国古代目录学尚不是一门成熟的学科。文章最后指出了应努力的方向。  相似文献   

20.
关于目录学研究的理论基础,小组诸同志发表了许多很好的意见(见《河南图书馆学刊》1987年第3期)。这个讨论,对于目录学今后的发展,相信会有很大的推动作用。下面谈谈我的一些看法,供大家深入研究参考。我想首先谈谈关于一门学科的“理论基础”。这是我们进行讨论的前提。我认为它有如下四方面的涵义: 1、从认识论的角度看,一门学科的理论基础,就是指相应的实践经验以及前人认识的理论资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