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茅盾先生的散文《风景谈》构思精巧,结构严谨,一向为人们所称颂。文章融情于景、情景交融,表面写风景,意在歌颂人,描写的六个画面看似信手拈来、毫无关联,实则有机结合、缺一不可,实在独具匠心。  相似文献   

2.
许多语文教师都有这样的看法,《风景谈》文章好,难得教好。究其因缘,我觉得有两个问题值得探讨:一、《风景谈》究竟是什么体裁,应不应该把它当“形散而神聚”的散文来教。二、《风景谈》的写作特点是什么,应不应该以描写、抒情、议论相结合来进行教学。一句话:《风景谈》的教学究竟应该以“景”为中心还是以“谈”为中心。对于这个问题,教材的释解注解是这样说的:“本文所写  相似文献   

3.
《风景谈》一文包含的美学观点唐明哲一、美为人而存在美是一种与人类密切相关的社会现象。离开了人,就没有审美的主体;离开了人,审美客体也失去了存在的价值。“沙漠驼铃”画面中,作者从观看《塞上风云》的预告片引出猩猩峡外的沙漠:“茫茫一片”、“纯然一色”,热...  相似文献   

4.
《风景谈》的艺术成就是多方面的:比如,在笔法上,尖锐与含蓄,严肃与轻松,相反相成巧妙结合;在表述方式上,描写、抒情、议论信手拈来自然融会;至于“大题小做”(茅盾语)的独特构思与别具匠心的“剪辑”更是耐人玩味。这里,仅就“剪辑”艺术试作赏析。“剪辑”,本是创制影视作品的手段,而《风景谈》确乎有些“影视”味道。全文由六幅具有相对独立性的画面组成,我们不妨按照记叙内容给它们逐一加上标题:一、沙漠驼铃,二、月夜归耕,三、延河夕照,四、石洞雨景,五、桃林小憩,六、北国晨号。但是,这六幅画面的安排既不以时间为序,也难以反映作者履迹的先后——“剪辑”使然!  相似文献   

5.
景、情、意的交融是写景散文之魂。因此。阅读《海滨仲夏夜》,可以抓住下列三个方面展开。一、分析画面,明确结构。可先思考三个问题:1.文章用了哪些表示时间变化的词语?这些词语有什么作用?2.全文描写了哪些画面?前三段描写的景物和画面表现什么特征?经研读后可知:文章以时间的推移为线索结构全文,从“夕阳落山不久”到“夜色加浓”(1—3段)描绘第一组画面,第一段为“霞光图”。第二段为“金星图”.第三段为“灯光图”。第二组画面(4—7段)展现“夜色中”的“休憩图”;第三组画  相似文献   

6.
张述林 《地理教育》2014,(3):4-5,60
正风景现象是在各种自然地理和人类活动作用下发生的,风它同地理学科有最直接的联系,应有专门的地理学来研究风景。风景地理侧重于研究自然风景的地域特色和分布规律,人类活动影响和创造的人文风景的显著特征与空间变化,探讨各种风景特征的分布变化和空间结构,分析人类活动对风景空间结构的影响。简言之,风景地理是一门运用地理学理论与方法,解释、分析风景空间差异和人景关系变化规律的学问。一、风景地理中的风景概念1.风景是构景要素在特定区域美感表现的时空组合体风景之所以不同于景色、  相似文献   

7.
写人、记事、绘景常常要用到细节描写。所谓细节描写,就是对人、事、景细致入微的表达。这是具体表现人物、事物特征的重要手段,是文章中必不可少的“零件”。请看下面两处精彩的细节描写。  相似文献   

8.
《中文自修》2001,(7):8-8
茅盾先生《风景谈》中的风景,“沙漠驼铃”、“石洞雨景”、“桃园小憩”……原本很一般,但“人类的高贵精神的辐射,填补了自然的贫乏,增添了景色,人创造了第二自然!”其实,不仅风景如此.文章也如此。生活给我们的机遇同样多,  相似文献   

9.
董新明 《学语文》2004,(11):82-84
写人、记事、绘景常常要用到细节描写。所谓细节描写,就是对人、事、景细致人微的表达。这是具体表现人物、事物特征的重要手段,是文章中必不可少的“零件”。请看下面两处精彩的细节描写。  相似文献   

10.
茅盾同志四十年代初期写的《风景谈》是和《白杨礼赞》一样驰名的散文。看这篇散文,如入画廊,一幅幅具有特色的西北黄土高原壮丽优美的风景历历地呈现在眼前。 第一幅进入我们眼廉的是猩猩峡外的沙漠风光。这儿炎热单调——“强烈的返光会使你眼睛不舒服”,一望无边的沙漠竞“纯然一色”、连“半间泥房”也没有。这种地方,自然算不上什么“风景”。可当画面上出现一队队排成整齐方阵的昂然高步的骆驼向你走来的时候,这不就是一幅别有风味的风景画吗?紧接着从第二幅起我们看到的是西北“黄土高原”的画面。第二幅“画”的是三两个掮着犁晚归的种地人,牵着牛,带着小孩,愉快地唱着粗朴的  相似文献   

11.
当前正在开展延安精神进校园的活动,重读茅盾《风景谈》有助于加深对延安精神的理解。通过对《风景谈》中景与人关系的分析,揭示出景与人所蕴含的精神内涵,与学习弘扬延安精神结合起来,以加强今天人们的精神滋养。  相似文献   

12.
垂死的老狼     
胡适在论及短篇小说的艺术时曾说,“短篇小说是用最经济的文学手段,描写事实中最精彩的一段,或一方面,而能使人充分满意的文章”,“不是单靠篇幅不长便可称为‘短篇小说’的。”《垂杨柳》的精彩之处正在于选取了一个独特的交叉点,以一个货车司机停靠路边店吃饭的场景,展示了一幅现代人为了生存而苦苦挣扎的画面。  相似文献   

13.
“安塞腰鼓”是热情奔放的歌;“安塞腰鼓”是激情洋溢的诗。它以对安塞腰鼓这种艺术形式的赞美为线索,用“好一个安塞腰鼓”贯穿了全篇。这句话中的每一个“好”字都有其独特的内涵。而这句话文字上的变化又避免了形式上的重复、单调。一好:紧张热烈的气氛安塞腰鼓是人鼓合一的艺术,鼓随人舞,人伴鼓跃,以激烈的节奏宣泄生命,以飞跃的舞步表达激情,以紧张的气氛诉说追求。为了表现紧张热烈的舞蹈气氛,文章用了一连串的比喻。先描写了鼓“: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后描写了人,按照由局部到整体的顺序,描写了最引人注…  相似文献   

14.
茅盾的散文《风景谈》,通过几个颇具特色的风景画面,生动地描绘了充满着希望的西北高原上革命圣地的风光和那里新的人物,新的生活。在这些风景画面中,人物和景物有机地组合在一起,人物是核心,景物是陪衬,两者不可割裂。一些评论《风景谈》的文章,往往只看到人物,忽视景物,或者相反。这是不恰当的。  相似文献   

15.
《风景谈》是茅盾先生的代表作,也是高中语文教材的传统篇目。这篇托物言志类的散文共写了六幅画面,其主旨在于借写风景来写人,写人的精神世界。关于这六幅画面的命名,教材的编写者在课文后面专门设计了一道练习题予以检测,可见这一问题是很重要的。然而,这道练习题提供的六幅画面的命名,笔者认为有些不妥,故谈一下自己对这一问题的浅见,以求正方家。 无论做什么事情都应该遵循一个基本的原则,那么给这六幅画面命名应依据什么基本原则呢?现行高  相似文献   

16.
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是一篇散文佳作。文章写得很美,满贮着深深的诗意。这篇散文写于1927年7月,作者那时在清华大学教书。他描写的荷塘就在清华园。那原是一个平凡的荷塘,然而经过作者的渲染、着色,却变得十分美丽,富有诗意。照一般来说,荷塘容易描写,月色则较难描写。画家作画,不怕画山水,就怕画月色,因为月景的波光林影时刻在变幻着,很不容易在画面上表现出来。清代的国画理论家汤贻汾曾说:“画月下之景,大者亦晦,在晦中而须空明。”的确,要在晦暗中见空明,是很需要独特的表现手法的。于是便有人提出画月亮的方法:“月景阴处染黑,阳处留…  相似文献   

17.
好的艺术作品都会形成"景中之境",在"境"中体现无限的韵味和旨趣,然而从"景"到"境"的嬗变却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景"在这里不是通常意义上的风景,它可以被理解成创造者逼真描写的一切对象,包括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  相似文献   

18.
准确地把握《风景谈》的结构,这是理清这篇散文文脉,掌握作者构思,深入理解文章内容的关键。认真钻研课文,不难发现其间的议论已经明晰地显示了文章的脉络,即“自然是伟大的,然而人类更伟大”(第一节末)——“自然是伟大的,人类是伟大的,然而充满了崇高精神的人类的活动,乃是伟大中之尤其伟大者”(第四节)——“如果你也当它是‘风景’,那便是真的风景,是伟大中之最伟大者”(第十节),茅盾先生构思的奥妙及对主  相似文献   

19.
“欸乃一声”的“奇趣” 唐代诗人柳宗元写过一首著名的《渔翁》诗,意境是以永州为背景展开的: 渔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 烟消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 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 全诗六句,展开了三幅画面: 第一幅是近景。夜宿于西岩的渔翁,拂晓起身,汲湘水,燃楚竹,空气清新,烟光浮动,画面带有动态的朦胧美。时间是由“夜”至“晓”,人物也由“宿”的静态而至“汲”、“燃”的动态。茅盾先生在写到沙漠风光时说:“这里是大自然最单调最平板的一面,然而  相似文献   

20.
谈“揣读”     
揣读,是学生用已掌握的有关知识,对将要读的文章进行揣测、比较、分析的一种心读法。它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是一种启发式教学,有利于学生各种能力的提高。一、揣读能发展学生的思维古人说:善为师者,必能使人“多思”、“善思。爱因斯坦也曾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教师指导学生揣读,就是发展学生思维(包括想象)的一种手段。比如,有一次上《风景谈》,我们叫学生对课文中描写的六幅画面进行揣读,想象出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