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问:《最后一课》的主人公,究竟是小弗郎士,还是韩麦尔先生?《最后一课》的主人公是谁?历来有两种看法,有人认为是小弗郎士,有人认为是韩麦尔先生。我们认为是小弗郎士。首先,从小弗郎士这个人物的基本特点看。小弗郎士在作品中,是作为一个思想感情发生变化的人物出现的。一个贪玩、幼稚的孩子变成一个觉悟、懂事、成熟起来的孩子,这便是小弗郎士的基本特点。小弗郎士原是个顽皮的孩子,学习上要求自己很不严格,怕老师骂就想逃学。从铁匠华希特的“玩笑”看,迟到  相似文献   

2.
从文艺美学的角度看,小说作品中的人物应有立体感,给读者以立体美的享受。也就是说,小说必须塑造出栩栩如生.呼之欲出的人物形象。用通俗而形象的话说,小说的人物形象必须“站起来”.富有立体美。法国作家都德《最后一课》中的韩麦尔先生,就是“站起来”的艺术形象之一。  相似文献   

3.
4.
看了第一期下半月刊登的《棍棒与糖果》一文,我非常赞同文章的观点:世界上没有教育不好的孩子,就看你会不会鼓励他们,哪怕是一丝一毫的进步。这一点,我感受颇深。 有一次,我在批改学生写的作文《放风筝》时发现,学习成绩比较差的赵佳杰写得不好,但我给他的评语是:“称能把放风筝的过程写完整,很了不起;老师认为如果你能把‘风筝是怎么放起来的’这一部分再写得具体些,那么,文章会更生动。建议你再去放一次风筝,细细体验,你一定行!”到了第二周,他拿了一篇作文来到我的办公室,说:“这是我在星期天第二次放完风筝后写的作  相似文献   

5.
《湖南教育》独树一帜地开辟了‘板书评介’专栏,推介了大量富有创造性、深藏艺术性的板书之花,吸引了我们学区高年级语文组全体教师虚心学习它,认真钻研它,促进了我们努力发挥板书的作用,提高自身教学艺术。有的同志还摘抄下精美的板书和精要的论点,反复琢磨,共同商讨,根据自己的教学特长和学生实际,或改进,或翻新,设计出最合于自己教学要求的板书。当我们不断学习,逐步提高,越来越认识了板书的作用,越来越努力探索板书设计规律的时候,我们十分高兴地看到了周一贯同志的《美哉,板书》一文。这是‘板书评介’专栏在推出了一朵朵板书之花以后,又顺乎时势地开出的一朵引人注目的鲜花。  相似文献   

6.
<正>在初中数学"圆"这一章节的教学中,我们遇到这样一题:题1如图1,四边形ABCD是⊙O的内接正方形,AB=4,PC、PD是⊙O的两条切线,C、D为切点.(1)如图1,求⊙O的半径;(2)如图1,若点E是BC的中点,连接PE,求PE的长度;(3)如图2,若点M是BC边上任意一点(不含B、C),以点M为直角顶点,在BC的上方作∠AMN=90°,交直线CP于点N,求证:AM=MN.  相似文献   

7.
<最后一课>中都德笔下的韩麦尔先生,一直以来是庄重、无畏、深情,有着崇高爱国情感的形象.  相似文献   

8.
《最后一课》的主人公是小弗郎士还是韩麦尔先生?这个问题的争论由来已久。我个人一直倾向于后者,不料最近发现我的看法与人教版初一语文教学参考书产生了抵触。仔细阅读教学参考书的补充资料部分,终于发现了许汝让老师的一篇文章——《〈最后一课〉的主人公是小弗郎士》。莫非这就是教参的依据?  相似文献   

9.
在课堂上恰当地运用一些“无声语言”,常常可以收到“无声胜有声”的教学效果。适合中学教学的“无声语言”主要分环视、注视、微笑、点头、停顿等几种。环视:目光向全班学生巡视一周。上课开讲之前的环视可以稳定秩序,提出问题后的环视则表示鼓励和期望。这比说“静一静!静一静!我们要上课了!”和“谁能回答,请快一点!”效果要好。注视:可以吸引学生视线,引起注意。微笑:微笑的含义是丰富而多层次的。微笑有时是满意的表示,有时是善意的讽刺,有时是温和  相似文献   

10.
我爱书,尤其爱文学名著名篇。说起来,我真有自己独享的读书方式,在那种特定的环境和背景里读书,我常常会产生某些似真似幻的感觉,它似乎笼罩在诗词歌赋的意境中,又好像弥  相似文献   

11.
<正>流淌的岁月,尘封了往事,但他们的事迹依旧被传颂;历史的烟云,模糊了双眼,但他们的背影仍然清晰。他们,那些民国的先生们,曾以坚实的脚步,踏出了教育旅途深深的印痕,谱写了民国教育华美的诗篇。这是《先生》这本书留给我最初的印象,也是书中  相似文献   

12.
<正>小学生对教师有崇敬感和信任感,喜欢模仿老师的一言一行,教师的言传身教时时刻刻都在影响、感染着学生,如果说教师的行动是无声的语言、有形的榜样,那么教师的语言就是有声的行动,无形的楷模。班主任作为班级的教育者和组织者,要与学生交流思想、沟通情感、加深理解、亲近学生,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因此,班主任的语言显得尤其重要,班主任与学生的谈话可以成为萌发学生思维的春风,也可以成为凋零思维的秋霜。班主任与学生的每一句谈话,乃至每一个词都要字斟句酌,反复推敲,不仅要加大含金量,而且要增多糖分,亲切、自然,为学生接受和领会。班主任工作中,要把有声语言和无声语言有机地结合起来,明示和暗示、无形和有形形成珠联璧合之势,方可取得最佳的教育效果。  相似文献   

13.
林秀丽 《课外阅读》2010,(12):181-181
朱自清先生的《背影》是一篇脍炙人口的散文。文中的“背影”和“泪”既是文章内容的重点,又是全文叙事抒情的线索。“背影”凝聚着父亲和儿子一片挚爱的理解、憧憬与怀念。“背影”和“泪”把父子之间那种真挚、亲切、朴实的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  相似文献   

14.
我爱书,尤其爱文学名著名篇。说起来,我真有自己独享的读书方式,在那种特定的环境和背景里读书,我常常会产生某些似真似幻的感觉,它似乎笼罩在诗词歌赋的意境中,又好像弥漫在小说戏剧的场景里。而每当此时,我的心便无拘无束地遨游在这奇妙的精神世界里。  相似文献   

15.
第一高度:爱国主义思想火花的迸发; 第二高度:教得毫无保留,学得全无遗漏; 第三高度:站到了尽忠职守的最高峯。  相似文献   

16.
自居易《琵琶行》中有两句诗:“别有幽情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形容一个歌女技艺高超。在鲁迅小说中也有这类“无声胜有声”写法。所谓“无声”就是语言的缄默,有如绘画中的无墨之墨,无笔之笔。这种无笔之笔,无声之语,看似缺乏什么,实则是作者别出心裁的匠心安排,是作者有意为之,因而能形成“无声胜有声”的境界。下面且举选在中学语文教材中的几篇鲁迅小说略谈。  相似文献   

17.
18.
教学是一门艺术,是语言的艺术。在此艺术中,教师精练准确的讲述确实是使学生认知、明理和增才必不可少的措施,同时“无声语言”的巧用也是不可缺少的手段。所谓“无声语言”就是指教师的面部表情,眼神、手势、动作和语调等。教学中巧妙地运用这些“无声语言”,能使所教内容更加形象生动,更能激活学生的思维,更能增强学生的记忆和理解,能提高教学效果。笔者认为教师应注重下列几个方面。一、面带微笑教学中教师应始终保持面带微笑,表现出喜悦的心情。学生看到教师愉悦的面容在心理上就与教师接近了许多,师生间的心灵距离更近了。学…  相似文献   

19.
所谓无声语言,即体态语言,是指伴随说话的表情、手势及其他动作。这些有形无声的体态语言,有时能够直接表示某种意义,有时能够起到增强有声语言表达效果的作用,有时也能够表达出有声语言所无法表达的意义。美国心理学家艾伯特·梅拉别恩根据实验指出,人们获得的信息,7%来自文字,38%来自有声语言,55%来自面部表情。由此可见,体态语言在信息传递中起到重大的作用!富有表现力的面部表情,恰当。自然的动作,都可以创造丰富多采的语言环境,给小学生以深刻的感染和启迪。那么,在课堂教学中,怎样才能做到合理地使用体态语言?1、…  相似文献   

20.
一直以来,中学语文教材以其选文的权威性和不可置疑性占据着一线教师和学生的头脑。可事实上,中国语文的最大魅力就在于其文本的丰富性和多向性,能从一篇文章中解读出多种意义。可喜的是,在当下中学语文教学教材改革中,以北京大学中文系钱理群先生为首的一大批专家、学者、一线教师已经开始探讨中学语文教材选文的合理性和多向性,探讨中学语文教材选文的意义丰富性,并有了诸多思考。从本期开始,为了拓展读者的视野,我们将对中学语文教材选文进行多向解读。本栏目也欢迎广大读者投稿,一经采用,即付高额稿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