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陶然 《华夏文化》2000,(3):13-14
19世纪中期以后,中国在启蒙思想的呼唤下,终于出现了向近代社会转型的潮流。古老的中国开始从自然经济向商品经济过渡、君主专制政体向民主共和政体转变、古代文化向近代文化转型的过程。中国社会的近代转型在诸多方面与西方不同,这种不同点几乎是众所周知的,兹不赘言。  相似文献   

2.
马玲 《中华文化论坛》2023,(2):129-140+190
清末民初,学堂乐歌随着维新思想、民主革命思想而传播,与中国社会封建体制向近代民主主义体制的转折相连,它作为一种新型音乐文化产物出现,在新文化发展背景下的学堂中广泛传播。学堂乐歌作为近代音乐文化转型的代表,其诞生与发展是被儒家思想传承和影响的,学堂乐歌推动了中国近现代音乐文化发展,在乐歌的歌曲内容、表达形式和社会功能等方面,实现了传统音乐的创造性转化。  相似文献   

3.
刘佳  过伟敏 《中华文化论坛》2015,(2):151-156,192
中国近代,公共建筑作为一种新兴的建筑类型,真实地记录了中国社会的近代化历程和时代的变革,充分体现了社会转型过程中的矛盾性和文化交融的复杂性。镇江近代公共建筑从一个点折射了中国近代"边缘城市"的演变历程,是近代建筑向现代建筑转型的重要类型和主要推动力。与传统建筑相比,镇江的近代公共建筑运用新材料、新技术,拥有新功能,充分体现了其典型性和时代性,也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4.
杨义 《东方文化》2000,(3):11-16
20世纪中国学研究。基本上实现了学术形态由古典到现代的历史性转型。这是由于借鉴了欧美、日本的近代学科体制和“实证思辩”方法的结果。面对新世纪的中国学学术我们需要思考三个问题:①全面深入地总结20世纪学经验;②气魄宏大地拓展21世纪学术空间;③创立具有大国风范和充分现代意识的中国学学术体系。三相辅相成.在基础、主体和核心上融为一体。  相似文献   

5.
<正>一前言:从"传统学术转型"观察清代学术思想史"中国近代知识转型"(Constructing ModernKnowledge in China,1600-1949)是一个庞大且具重要意义的课题。欲探讨这个近代史上中、西学术援引、裂变与互渗的复杂过程,至少得从两大面向展开:一是探讨中国传统学术自身的统系及变化,一是寻绎近代科学式知识在中国的建构过程,而前者尤其重要。无后者,固不足以知中国学术知识体系的近代性发展;无前者,则不仅无以知吾国传统  相似文献   

6.
从科学与技术哲学现代性的话语中来审视中国传统文化,可以看到对现代性缺失的中国传统文化,必须在思维方式上实现“天人合一”到“主客相分”的转换,在本体论上,重构具有现代特质的概念形而上学,才有可能实现自身的现代性转型。  相似文献   

7.
清末民初,政府开始实施自开商埠政策。与此同时,中国传统金融业开始朝着近代方向转型,在这一过程中,为数众多的银行在自开商埠出现,并且开始从事存款及内外汇兑、信托业务、发行纸币、控制税收,并以贷款方式维持实业,促进了商埠城镇社会经济的发展。银行的兴起,使传统的钱庄票号受到挑战。一些旧式金融机构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改变经营方向和运作模式,出现了明显的朝着近代银行转型的倾向。但是,由于中国近代实业欠发达,加之传统的商事习惯又总是将中国商人与旧式票号、钱庄拉到一起,这就形成了中国近代金融业中银行与票号、钱庄并存的局面。由于自开商埠社会经济的发展状况不低于全国城镇的平均水平,因此,对中国金融业所发生近代转型的程度尚不宜估计过高。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语言文字在现代城市文化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入手,论述了语言文字对促进现代城市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巨大作用;分析了当前城市文化建设中的语言文字现状;提出了改良完善的措施,从而为现代城市建设中的语言文字工作提供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9.
儒家思想与中国文化向近代化转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儒家思想与中国文化向近代化转型杨宪邦从19世纪中叶鸦片战争时期开始,中国封建社会"天崩地解"、"狂飙突进",进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和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革命的近代。社会实践发生亘古未有的剧变。与此相适应,中国文化结构由基层经中层到上层,即由社会生产力...  相似文献   

10.
民族是一个源起于西方的概念,时至今日,它仍是学术界的一个主题话语。现代意义上的民族主义在近代传入中国后,打破了中国化主义而非民族主义占主导地位的局面,促使中国从“天下”走向世界,对近代中国国家建构起了重大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1.
一前言"中国近代知识转型"是一个庞大的研究工程。欲探讨这个东西方学术交会冲击与裂变的议题,至少得从两个大方向进行,一是西方近代科学式知识如何在中国建构,包括体制与观念;一是传统中国学术在近代如何转变。本人一向致力研究后一议题,一方面想了解传统中国学术是否有一知识体系?一方面则探讨传统学术在近代早期亦即明清以降的变化,并试着梳理出传统学术的分化与开放的可能性。欲探讨传统学术的变化,"经学"——这个担当传统学术中心并和政治极度结合的学术载体毫无疑问是一焦点。本文即以经学为主题,观察它在明清尤其是清代乾嘉以降的变化情形,并解释这种变化的学术意义。欲研究经学,议题与角度极之繁多。  相似文献   

12.
现代汉语中存在着许多来自古典、但却早已失去原有含义而被赋予新的义项的词汇,本文以律师、系统、神经三词为例,探讨了古汉语词汇的近代转型,并分析了这种转型与时代变迁的紧密联系。  相似文献   

13.
陈韶龄 《寻根》2006,(2):64-67
南京是一座六朝古都,也是(五代)南唐、明初、太平天国和国民政府建都之地,历代帝王都对她情有独钟。建筑是一个城市的重要标志,南京近代建筑不仅是洋务运动最早兴办近代实业的实录,而且记载着近代中国口岸开放以后,基督教及洋行给南京带来的西方建筑文化。民国时期的城市建筑具有一定的特色,形成了一批用现代建筑技术建造的中国传统形式建筑和新民族形式建筑,在我国的建筑史上具有一定的影响与价值。  相似文献   

14.
劉廣定 《中国文化》2008,(2):161-173
傅斯年先生是近代中国少有的大学者与大教育家。一般多认为他的教育思想建构于留学英、德时期,其实不然。傅先生就读北大时,就已对现代高等教育有了相当深度的认识。  相似文献   

15.
公园是近代城市社会发展的产物,也是封建帝国向民族国家转型过程中政府调试与民众关系,为民众提供公共活动空间的产物。它一方面成为政府进行社会教育和意识渗透的工具;另一方面又是民众生存、生活乃至进行民主活动的场所。在这一舞台上,政府和公众双方相互演绎着合作与冲突,共同推进了近代中国城市的近代化。  相似文献   

16.
中国近代城市与文化研究,从20世纪80年代兴起到本世纪初,在短短的十余年间,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学术界在这个领域所取得的研究成果令人瞩目。据张利民编辑的《近代中国城市史论著索引》统计,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内出版的关于单体城市研究的专著、资料集、论文集等共计518部。张仲礼主编的《近代上海城市研究》,以城市的现代化转型历程为主线,透视城市内部各方面的发展状况,总结城市转型的特点,揭示城市转型的规律,富有创新性。隗瀛涛主编的《近代重庆城市史》,运用多学科的理论与方法,对古代重庆城市的形成和发展,近代重庆城市商业中心、…  相似文献   

17.
存在于古代东亚世界的朝贡体系是以中国为中心的国际体系,这与近代西欧国际体系本质上不同。随着帝国主义在全球疯狂扩张,欧洲体系战胜了朝贡体系,一跃成为统治世界的体系。在这一过程中,礼仪之争成为我们考察朝贡体系的着力点,尽管朝贡不全是礼仪,但足可说明问题。处于后殖民时代,我们又能从历史遗迹里寻出哪些珍藏,补益于基于现代基础上的世界体系。  相似文献   

18.
邱远猷 《寻根》2006,(1):101-107
林则徐是近代中国的伟大爱国者,杰出的民族英雄,也是我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林则徐在广东领导禁烟抗英斗争的光辉业绩中值得纪念的一页,是在1839年的两件事:“6.3”虎门销烟与“9.3”巡阅澳门。167年前(即1839年)9月3日林则徐亲自巡阅澳门,不仅在中国近代史上有重大意义,而且也是澳门历史以及中葡关系史上的一件大事。  相似文献   

19.
现代公司制度起源于西方,是现代社会普遍流行的企业组织形式。近代中国在"仿行西法创设公司"的过程中,根据中国国情对其加以变革,从而使得近代中国的公司产生了家族企业、员工队伍同乡化与行帮化和"官利"制度等有悖于现代企业制度规范但却符合国情的制度性变异。探析近代中国公司制度"淮桔成枳"的变异及本土特色,有助于深化近代中国企业史乃至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史的研究,对于促进当今中国企业的公司制度建设,亦具有历史启鉴意义。  相似文献   

20.
晚清至民国的数十年中,随着欧风美雨的东渐,中国社会已经开始由传统形态向现代性形态转型,很显然得风气之先的沿江、沿海城市最早走向了由传统手工业经济向现代商业化生产模式的艰难蜕变,在这样一个新旧杂糅的世界里逐渐催生出近代都市化,萌生出诸多新的现代性质素。作为人类最为基本的情爱观自然也随之发生改变。具体到妓院题材的书写上,晚清狭邪小说与民国倡门小说相比较,在精神上就有了本质上的变动。这些变动与差异一方面是由于新奇都会世界的出现,使得传统才子佳人小说所展示的“大观园”式的家庭庭院转向于城市公共场所,主要由妓院房间、马车、戏院茶楼、跑马场、洋行等组成的城市休闲空间,成为了浓装艳抹的名妓们主要活动的新场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