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明代哲学家王阳明说:“大抵童子之情,乐嬉游而惮拘检,如草木之始萌芽,舒畅之则条达,摧挠之则衰痿。今教童子,必使其趋向鼓舞,中心喜悦,则其进自不能自已。”小学语文,“小”为何意?从它的内容和所处的地位来看,“小”,基础之谓也;若从学习主体、课堂主人的角度来看,“小”还应有另一个题中之意——儿童。小学语文理应是儿童的语文。  相似文献   

2.
英国教育家斯宾塞说:“关系最为重大的是,要使求知成为愉快而非苦恼的事件。”前苏联教育家斯卡特金认为:“教师要用全部力量来把教学工作由学生沉重的负担变成欢乐鼓舞和全面发展的源泉。”孔子指出:“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朱熹说:“教人未见意趣,必不乐学。”张载也说:“学至于乐,则自不已,故进也。”明朝的教育家王阳明也多次表述:“今教童子,必使其趋向鼓舞,心中喜悦,则其进自不能已”的观点。这些论述无不说明了精神愉悦在学习过程中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3.
原生态舞蹈是我国最古老的艺术.是我国古代“礼乐”中“乐”的重要组成部分。古人认为:“诗,言其志也;歌,咏其声也;舞,动其容也。”所谓“原生态”舞蹈.应当是先民们“歌之不足.则手之舞之、足之蹈之”的古老舞蹈形态的保留,是具有“文化源头”意义的民间舞蹈。  相似文献   

4.
情感作为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态度的体验.是人们学习和工作的一种动力。明代哲学家王守仁说过:“大抵童子之情,乐嬉游惮拘栓.舒畅之则条达.摧挠之则衰瘘。令教童子,必使趋向鼓舞,中心喜悦,则其进自不能已?”近代著名民主教育家蔡元培也说过:“我们教书,并不是象注入瓶一样.注满就算完事,最重要的是引起学生读书的兴味。”阅读教学中如何充分发掘教材的情感内蕴,  相似文献   

5.
《阅读与鉴赏》2003,(11):20-20
乐羊为魏将而攻中山。其于在中山,中山之君烹其子而遗之羹,乐羊坐于幕下而啜之,尽一杯。侯谓睹师赞曰:“乐誓以我之故,食其子之肉。”赞对曰:“其子之肉尚食之,其谁不食!”乐羊既罢中山,侯赏其功,而疑其心。  相似文献   

6.
“唯乐不可以为伪”阐明儒家的“乐”(yue)以真情成其感人深、化人速、致人乐(le)、效最捷之教。儒家乐教的真情本质自孔子发问:“人而不仁,如乐何?”便以“仁”所内含的“爱人”之情与“乐”所建塑的“合爱”之情同真并启;又经《荀子·乐论》《礼记·乐记》、嵇康《声无哀乐论》直证:“生于心”“感物而动”“不可免”的“乐”是“其声出于情也信”与“乐行志清”;并在诗、乐一体中以“好善恶恶”之真志“兴观群怨”,助推“礼”之践行。主体在乐所营造的真情世界,打开、抒发、共鸣、相知自身“仁心”中的真情,乐(le)且同乐(le)地化成仁者和仁之礼文社会。  相似文献   

7.
节奏,原为音乐术语,最早在我国先秦时期出现,《礼记·乐记》的前两章就曾频繁使用:“广其节奏,省其文采”,“文采节奏,声之饰也”,“使其曲直、繁瘠、廉肉、节奏足以感动人之善心而已矣”,“比物以饰节,节奏合以成文”。孔颖达在疏中训为:“节奏谓或作或止,作则奏之,止则节之”,又说“谓奏作其乐或节止其乐,使声音和合成五声之文也”,“声无曲折则太质素故以文采节奏而饰之使美”。这说明“节奏” 的概念刚形成,人们就意识到了其中蕴藏的美学涵义。  相似文献   

8.
写稿乐     
大千世界、芸芸众生、爱好各异:有人爱仕途之辉煌;有人爱登山临水之洒脱;有人爱芳草轻舟之宁静。我则异其趣,极心甘情愿地断了“麻城”之念而情有独钟:“一支秃笔乱涂鸦”。写稿之乐,其乐无穷,今凑出来有五,以博诸君一笑。一曰采访乐。采访,或三五成群、或天马行...  相似文献   

9.
“乐”即是“乐”是荀子的乐教思想,“夫乐者乐也。人情之所以不免也,故人不能无乐,乐则必发于声音,形于动静,而人之道,声音动静,性术之尽变矣”。荀子是从感性的(视听)以及理性的(心)诸种心理体验来论述的。那么,“乐”既能使人耳目愉悦,又能使人情感愉悦,达到在“乐”中“乐”,所以,在音乐教学中要注重受教者的情感发展,要从受教者身心特点出发,使其快乐地学习音乐。  相似文献   

10.
“醉能同其乐”是欧阳修《醉翁亭记》中的一句。大概是由于受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居庙堂之高,则忧其  相似文献   

11.
诗体学未自觉的两汉之前,诗歌和音乐、舞蹈等化活动是浑整不分的,总名曰“乐”。“乐”是“乐人”创制演习的“神人以和”的祀神之具。“乐”之“志”在于沟通神人,“乐”之“诗”所言之“志”即“乐之志”-“神人以和”之志。《诗》、《骚》、《汉乐府》本是“乐”之“诗”,是用于“神人以和”的祀神“乐诗”。  相似文献   

12.
人类生活充满了许多矛盾,因而引起许多问题。庄子说:“人之生也,与忧俱生。”(《庄子·至乐》)由于有许多问题,所以引起许多忧虑。孔子以为“仁者不忧”,但未达到仁者的一般人还是有忧的;而仁者亦有所忧。孔子说:“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论语·述而》)庄子更以为仁者多忧:“今世之仁人蒿目而忧世之患。”“彼仁人何其多忧也!”(《庄子·骈揭》)苗子对人类生活中的问题词比较易优的说明,他说:“人主而和部,饮而不得则不能无米,来而无巨星分弄则不能不争。令则乱,乱则穷。”(《日…  相似文献   

13.
王琼 《教育导刊》2004,(24):25-27
爱因斯坦说:“人生的意义就在于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乐别人之乐,忧别人之忧。”要想“乐别人之乐、忧别人之忧”,首先要能准确判断别人的情绪,知道别人是“乐”还是“忧”,这就需要有较强的情绪识别能力。这样,在与对方情感的共鸣中,才能有效地理解别人,并使自己得到别人的理解、喜欢和帮助,从而走向成功。  相似文献   

14.
人们常以“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来概括儒家人生哲学。然而,“穷”是否除了“独善其身”外就无所作为了呢?陈白沙的处士哲学向人们指出了在“穷”的情况下同样可以有所作为的道理,而且他本人就是这一哲学的忠实践行者。他的处士哲学可概括为五方面内容:立大我,顺自然;志于道,谈于利;用则行,舍则藏;育英才,淑人心;游于艺,求真乐。他是中国古代处士哲学之集大成者。  相似文献   

15.
打开电视,只要是“访谈”一类的节目,而被访者又是“明星”一类的角色,则主访方往往无不以“老师”相称,而客方也往往无不乐而受之,泰然以“老师”自居了,但笔者却觉得十分别扭。称呼或称谓不同于名字,称呼与称谓体现了一种人际关系和社会关系。我国是一个颇讲究名分和称呼的国度。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韩愈则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恐怕这才是“老师”的正解。长期以来,“老师”一词事实上已经成了“教师”这一职业的约定俗成的称呼。但这种区别现在却日见模糊。如果说为了表示尊重,则应该心敬胜于口…  相似文献   

16.
我国古代教育家、思想家孔子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他主张把学习看作是最快乐的事。寓认知于趣味之中,则学习劲头足,经久不衰,成果丰硕。笔者认为,作文教学也是如此,只有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和热情,使之好写、乐写,作文教学才能获得成功。  相似文献   

17.
清代史家章学诚在《文史通义》中开宗明义提出“六经皆史”,在当时学术界普遍厚经薄史的环境下,这无疑是一重大创举。但是这种说法究竟能否成立?在它背后又隐藏着怎样的思想动机?这些都是值得我们探讨的问题。在章学诚看来,“六经皆史”最根本“点就在于它们是三代帝王的政教典章,也即当时社会的制度典籍。章氏认为:“六经皆史也。古人不著书,古人未尝离事而言理,六经皆先王之政典也”①夏商周三代的“政典”都出自专掌文献典制的“史”之手。同时以六经分别来说,则“易”掌太卜,“书”藏外史,“礼”在宗伯,“乐”隶司乐,“诗…  相似文献   

18.
焰井之蛙     
《小学语文教学》2006,(7):55-55
焰井之蛙谓东海之鳖曰:“吾乐与!出跳梁乎井干之上;入休乎缺甃之崖;赴水则接腋持颐,蹶泥则没足灭跗。还奸蟹与蝌蚪,莫吾能若也”!且夫擅一壑之水,而跨跱焰井之乐,此亦至矣。夫子奚不时来人观乎?”  相似文献   

19.
“乐”是一个古老而内涵丰富的概念。《乐记》中之“乐”便有六种含义,从“乐器”到“欢乐”,从感官享乐之物到一种艺术形式,从诗歌舞三位一体的原始艺术到音乐以至德音的纯粹艺术,几乎包括了先秦人对整个“乐”的看法。本文拟从《乐记》之“乐”的内涵演变,探讨古代中国人审美意识的发展历程。  相似文献   

20.
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中学生的学习动机往往呈现非明确状态,因而其学习兴趣就显示出波动性。这需要教育者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逐步使其学习动机趋于明确和稳定。如果说,晓之以“理”,使学生“愿”学,从而认识到学习是一种“应然”;动之以“情”,使学生“爱”学,从而感悟到学习是一种“诚然”;那么,激之以“趣”,则使学生“乐”学,从而体验到学习是一种“果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