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当前媒介中存在不少报道灾难事件不人性的做法,是记者职业角色和社会角色冲突的反映,社会和记者对于角色定位的不同把握和理解,使得记者在新闻报道中的角色偏差和道德缺失。灾难事件报道中记者道德缺失,既是媒介"大环境"的产物,也是记者自身"小环境"的缺漏。完善道德缺失,需要依靠多方力量将"人文关怀"渗透到每个环节。  相似文献   

2.
道德与法律都是社会的产物,道德与法律都是调整社会关系的重要规范,其调整的范围是此消彼长的,道德是法治的基础,法治对道德有引导、保护和激励作用,并为人类最终走向德治创造条件  相似文献   

3.
道德与法律的关系贯穿于法治的实现过程,从法律产生到法治实现的过程,实是一个道德法律化和法律道德化的交互演进过程。道德法律化是法治的基础,法律道德化是法治的内涵,道德法律化反映了立法过程,法律道德化则反映了守法过程,法治的实现过程,也是人类对崇高的道德理想的追求过程,这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4.
网络空间是现实社会的延伸,是法治建设与道德建设的共同实践领域。法律对于网络败德行为发挥着引导、教育、惩戒、制裁等作用。法治社会建设为网络道德建设提供了特别的资源和路径。以“权利意识”和“道德底蕴”为重点的网络法治宣传教育有助于培育理性的道德情感;以执法和司法为主要形式的网络法治实施能有效提升公民的道德判断能力并强化其道德责任;以网络服务提供商、行业协会及网络服务使用者为主体的社会力量参与网络治理将增强网络空间的道德自律性和道德实践能力。  相似文献   

5.
道德与法律的关系贯穿于法治的实现过程,从法律产生到法治实现的过程,实是一个道德法律化和法律道德化的交互演进过程,道德法律化是法治的基础,法律道德化是法治的内涵,道德法律化反映了立法过程,法律道德化则反映了守法过程,法治的实现过程,也是人类对崇高的道德理想的追求过程,这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6.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从本质上说,是对于实现民主法治、公平正义的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良好的法治环境,而良好的法治环境又是以道德价值为判断标准的。法律是否能够有效运行,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法律是否建立于优良的道德价值基础之上。可见,法律伦理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道德--法治的源头与归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道德与法律都是社会的产物,道德与法律都是调整社会关系的重要规范,其调整的范围是此消彼长的,道德是法治的基础,法治对道德有引导、保护和激励作用,并为人类最终走向德治创造条件。  相似文献   

8.
法律的一个重要的职能就是确定并保护各种利益。在立法的过程中进行利益衡量是法律的一个重要的维度,但这并不意味着司法过程中不需要进一步的利益的考量。南京彭宇案以及类似案件在某种意义上反映出在司法过程中对于社会利益保护的某种缺失,而这种缺失又引发新的司法风险和社会危机。以"彭宇案"以及类似案件为切入点,结合司法能动和司法的社会效果,从法和道德在法运作的不同阶段的关系角度对社会道德利益的保护做一个系统的研究,实现个案中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统一。  相似文献   

9.
诚信是一种非常复杂的社会现象.基于不同的理论视角,诚信将呈现出不同的内涵和规定性.法律诚信是以相应的道德诚信作为基础和依托,道德诚信必须以相应的法律诚信为保障.诚信是法治的主要道德取向所在,缺乏诚信这一道德隐喻的法治不能称之为良性法治.法治社会既有赖于道德诚信的内在调适,更需要法律诚信的外在规制.  相似文献   

10.
我国作为现代特色社会主义国家,法治代表了当下社会群众共同认同的核心秩序。而道德与法治教育的融合是我国现代社会对于法律与道德的反思过程,小学道德与法治课与法治教育融合是基于一种现代教育情况下对于法律意识与道德完善的一种普及性教育活动。而儿童作为我国社会主义接班人,有必要也有义务了解我国社会对于道德与法治的思考。在探究小学道德与法治课与法治教育融合过程中,教师不仅要科学合理地考虑到处于儿童期小学生的思维能力与理解能力,还必须以道德与法治的教育方式促进小学生身心健康成长,达到"以法育人"与"以德育人"中双重教学方法共同实现同一个教学目标的结果,从而为我国教育领域中道德与法治的融合思考起到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1.
杨敏 《教育》2024,(6):114-116
<正>法治意识的培养是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的重要内容,其不仅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还有助于学生在未来的学习、生活中运用法律知识保护自己,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但当前我国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学生法治意识培养的效果并不理想,需要教师结合教材内容、教学目标和学生实际情况采取相应的措施,提升学生对法律知识的学习兴趣,提高其运用法律知识保护自己合法权益的能力,进而培养学生的法治意识和法治观念。  相似文献   

12.
法治取“德治”而代之居于主导地位,这是历史的必然。但道德地位的历史嬗变,并不意味着道德的可有可无。在法治居于主导地位的现代社会,道德仍有其不可替代的价值。道德反映和调节主体间利益关系的特点,道德作用的特有方式和范围,以及道德作为法律的价值基础和法治的实现条件等等,都充分体现出道德的独特价值。实践证明:对道德的虚无主义的态度,不仅会导致社会道德生活的失范和无序,而且也会侵蚀在人们心目中尚未完全确立起来的法律的权威和法治的信念,影响我国的法治化进程。  相似文献   

13.
法律和道德的关系问题是一个重要的理论和实践问题。现代社会中法律与道德的依赖性愈加紧密,正像历史是在合力中前进一样,法律也始终在道德的正负激流冲荡中向前迈进。建构法律与道德的良性关系,发挥道德与法律的互动机制,对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法治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考试周刊》2020,(30):117-118
初中道德与法治的教学应当建立在对于学生核心素养之培养的基础之上。在日益变迁的现代社会,如何更好地恪守社会公德和遵守法律成为每一个公民的核心素养,在初中道德与法治的教学中,要特别注重依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及特点来全面地普及道德与法治的教学内容,让每一个中学生都能够在道德与法治的熏陶之下,来做一个更加良好的、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质以及能够谨遵法律的公民。  相似文献   

15.
本试从我国社会主义法治条件下,阐述法与道德的相互渗透作用,从而说明在法治条件下,不应只注意法制的作用而忽视道德的力量。法律与道德应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6.
统编《道德与法治》教材贯彻落实《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的要求,立足实际生活,以宪法精神为一条重要主线,旨在使中学生树立法治观念,养成自觉守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的思维习惯和行为方式。2019年4月发生在西安的"奔驰女车主维权"事件,不仅引发了全国媒体的广泛关注,更成为道德与法治课堂的新近案例。刘海燕同志遵循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法治精神的逻辑顺序,通过回顾"西安奔驰女车主维权"事件,抽丝剥茧式地梳理事件关键要素,为道德与法治教师提供教学建议,为学生树立法治观念提供思考路向,指向现代社会法治保障公平正义的实现。"从生活与教育的关系上说,是生活决定教育。从效力上说,教育只有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青少年法治思维和法治行为的养成,需要坚持生活逻辑与知识逻辑相结合,在生活中感受法治、认同法治、践行法治。  相似文献   

17.
将法律的约束力量、底线意识与道德感化力量传递给学生,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提高,需要教师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追求"真善美",引导学生从自己的现实出发,通过自身的实践和体验,形成积极向上的情感,实现认知的自我建构,让道德规范与法律知识真正转化为自身的道德行为和遵纪守法的表现。  相似文献   

18.
《考试周刊》2020,(87):116-117
培养青少年道德及法律的认知,应从小学启蒙阶段开始做起。做一个品德高尚,知法守法的公民,是实现中国社会主义文明建设的重要前提。社会在不断地进步,同时对人们素质要求也越来越高,学校是培养学生道德修养以及法制观念的重要途径,将法制教育渗透进小学道德与法治的课程当中,能够有效地加强学生对法律的认知,知晓法律的权威性。小学《道德与法治》统编教材内容涵盖了文明素养、法治、爱国教育等内容,旨在引导儿童做合格公民,形成初步民主和法治意识,学会通过运用法律的武器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19.
当前未成年人道德法治教育的重点要放在两部跟未成人保护密切相关的法律宣传上,要用党史和红色教育引导、支撑道德法治教育,通过培训增加道德法治教育教师的知识储备,提高讲课质量,创新多种形式提升未成年人道德法治教育实效。  相似文献   

20.
中国传统社会在司法方面,具有历史的特色。中国传统社会对复仇司法量刑与法律制度、情理道德、司法者个人因素有密切的关系。传统社会对复仇案件司法,反映着历史的博弈过程,因此对于复仇案件的处理反映着法律、道德的相互作用。复仇司法所反映的是道德与法律的相互影响与作用,复仇原因和司法裁断结果具有道德特色,同时复仇案件的处理反映着法律、道德之间的交互性,也就是中华司法的历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