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一字见精神     
相传,宋朝时,大文豪苏东坡与黄庭坚、秦少游、佛印和尚四人,有一次相约郊游,来到一座寺院,看见墙壁上洒着唐代大诗人杜甫的诗《曲江对雨》。但是,因为年深日久,其中一句“林花著雨胭脂湿”的“湿”字已经脱落。于是,四个商定,各自补上一个字。结果,苏东坡补的是“润”字,黄庭坚补的是“老”字,秦少游补的是“嫩”字,怫印补的是“落”字。虽然四人都没有补中原字,但一字传神的故事却不胜而走。人们认为,四个字反映了四个人各自不不同的精神面貌。“润”字反映了苏东坡的“生”趣盎然;“老”字显露了黄庭坚的“老”气横秋;“…  相似文献   

2.
诗言志一例     
文学是表达人们的思想、情躁、志趣、愿望和理想的。作为文学之一种的诗歌也不例外。所以古人说“诗言志”。这话是很有道理的,且举一例——在宋朝时,传说有一次,苏东坡、黄山谷、秦少游、佛印四位诗人相约一同到一个寺院游览,看到寺院墙壁上写有一首杜甫的题诗,名曰《曲江对雨》。诗中“林花著雨胭脂湿”的“湿”字,由于天长日久,被蜗蜒之类的东西粘蚀没掉了。于是四人商定各想一字补上。结果,苏东坡补的是“润”字,黄山谷补的是“老”字,秦少游补的是“嫩”字,佛印补的是“落”字。但四人细细推敲,都觉得不满意。  相似文献   

3.
一、四文人补字宋朝时候,在一个寺院的墙壁上,题有唐朝大诗人杜甫《曲江对雨》一诗。其中,“林花著雨胭脂口”一句中,最末一个字因墙壁剥落使游人无法辨认。一天,著名的大文人苏东坡、黄山谷(黄庭  相似文献   

4.
乙白莲 《初中生》2007,(1):26-26
苏东坡、秦少游、黄庭坚、佛印和尚四人是宋代有名的才子,经常在一起唱和应答。一次,四人结伴郊游,路过一寺庙,见墙壁上题有杜甫的《曲江对雨》一诗,因年代久远,诗中“林花著雨胭脂□”一句最后一字看不清楚,于是,四人建议把缺字补上。  相似文献   

5.
宋代文学家苏轼、黄庭坚、秦观和佛印四人情趣相投,经常一起结伴游玩。一次,他们来到一座寺院,看见墙壁上题着杜甫的诗《曲江对雨》,因年代久远,其中“林花著雨胭脂……”的最后一字看不清了。  相似文献   

6.
一字一词各有特性,各有短长。用其长,则见其长;用其短,则见其短。大本领诗人正如高明的能工巧匠,能避其所短,用其所长,让每个字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这里有一则诗坛掌故,很能说明这一点。杜甫《曲江对雨》:“林花著雨燕脂湿,水荇牵风翠带长”。王彦辅曰:“此诗题于院壁,‘湿’字为蜗涎所蚀”。苏长公,黄山谷、秦少游偕僧佛印,因见缺字,各拈一字补之!苏云“润”,黄云“老”,秦云“嫩”,佛印  相似文献   

7.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遣词造句的功夫非常重要。一篇作品,因一字之易而使全篇“顿时生色”的例子,古今文坛比比皆是。据《五代史补》记载,唐代有个叫齐己的和尚,写了一首题为《早梅》的诗,其中有这样两句:“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校开。”当时一位诗人郑谷读后,认为“数枝”的“数”字用得不太好,因为既已“数技”就不算是“早”了,不如改为“一枝”更能显出“早梅”的意思。齐已听了,连连点头称是c《蠖斋诗话》记载:元代诗人萨无锡有一句诗:“地湿厌闻天竺雨,月明来听是阳钟”.这句诗在当时很有名,但山东一位老绝不以为然,萨天…  相似文献   

8.
细节描写显魅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历来的文人学士,都十分重视语言的锤炼。“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王安石,“僧敲月下门”的贾岛,“林花着雨胭脂湿”的杜甫都是锤炼语言的大师。唐代文人卢廷让”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东晋学者陶渊明“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清代诗人袁枚“力求一字稳、耐得半宵寒”也都有力地证明了古人对锤炼语言的重视程度。  相似文献   

9.
宋代著名才子苏轼、黄庭坚、秦观、佛印情趣相投,经常唱和酬答,结伴游玩。一次,四人游一寺院,见墙壁上题有杜甫的《曲江对雨》诗,因年代久远,其中"林花著雨胭脂□"句的最后一字字迹模糊,看不清楚。四人便商议要为这个字补缺。  相似文献   

10.
苏东坡、秦少游、黄庭坚、佛印和尚四人是宋代有名的才子,经常在一起唱和应答.一次,四人结伴郊游,路过一寺庙,见墙壁上题有杜甫的<曲江对雨>一诗,因年代久远,诗中"林花著雨胭脂□"一句最后一字看不清楚,于是,四人建议把缺字补上.  相似文献   

11.
例一欣赏比较下面两首古诗,选出理解错误的一项是()【甲】绝句宋·志南古木阴中系短蓬,杖藜扶我过桥东。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乙】渭城曲唐·王维渭城朝雨氵邑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A.甲乙两首诗都是七言绝句,都写了春天的景象。B.甲诗“沾衣欲湿杏花雨”的“沾”字点出了春雨的细小迷蒙。C.乙诗中的“客舍”是旅店的意思,古人又有折柳赠别的习惯,所以诗中“客舍”“、柳色”点出送别的题旨。D.甲乙两首诗都表达了诗人游春时的喜悦之情。(2005年浙江温州市中考试题)答案:D透视:此例有两个特…  相似文献   

12.
有这样一则故事:古时候有人偶然得到一本杜甫的诗集,但书已残缺不全,如《送蔡都尉诗》一诗中的“身轻一鸟”一句的最后一字就已脱漏,他便和几个朋友凑在一起,想补上这字,有人补“下”字,  相似文献   

13.
趣味园     
1.猜杜诗。苏东坡与黄山谷、秦少游、佛印和尚同游一深山古寺,见壁上抄有一古人诗句“林花着雨胭脂”,而句末一字已被蜗牛涎液所侵蚀。侵蚀的是个什么字呢?东坡猜是“润”,山谷猜是“老”,少游猜是“嫩”,佛印猜是“落”。回来的路上,四人争论不休,你能猜出杜诗句中最末一个字吗? 2.猜哑联。有一次,佛印和尚与苏东坡在江上泛舟。东坡见岸上一条黄狗正在啃骨头,便用手一指,笑而不语。佛印顿有  相似文献   

14.
小题·大做     
才子补缺宋代著名才子苏轼、黄庭坚、秦观、佛印情趣相投,经常唱和酬答,结伴游玩。一次,四人游一寺院,见墙壁上题有杜甫的《曲江对雨》一诗,因年代久远,其中"林花著雨胭脂□"句的最后一字字迹模糊,难以辨认。四人便商议要为这个字补缺。苏轼才思  相似文献   

15.
一、半字诗明代著名的戏曲家梅鼎祚曾经写过一首题为《题画》的半字诗。诗的内容是这样的:半水半烟著柳,半风半雨催花。半没半浮渔艇,半藏半现人家。短短的24个字,“半”字就用了8个,但作者却极其鲜明地描绘了一幅朦胧迷离的烟雨春景图,使人感觉见诗如见画。  相似文献   

16.
历来的文人学士,都十分重视语言的锤炼。“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王安石,“僧敲月下门”的贾岛,“林花着雨胭脂湿”的杜甫都是锤炼语言的大师。唐代文人卢廷让“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东晋学者陶渊明“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清代诗人袁枚“力求一字稳,耐得半宵寒”也都有力地证明了古人对锤炼语言的重视程度。好的语言不仅内涵丰富、意蕴深长,而且形象生动、新颖别致,容易引人入胜,赢得读者的青睐。要写出字宇珠玑、行行珠玉、赏心悦目的文章,首先就要注重对语言的锤炼,充实自己的语言金矿。那么怎样锤炼语言呢?一、开窗放入大江…  相似文献   

17.
著名诗人贺敬之在《桂林山水歌》(初中语文第一册)最后一节诗写道:“啊!汗雨挥洒彩笔画:桂林山水———满天下!”此节诗中的“满”字,是从前人名句“桂林山水甲天下”的“甲”字巧妙点化而来的。从“甲天下”到“满天下”,虽一字之易,却把诗的意境推到了新的高度...  相似文献   

18.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苏轼曾经说过,王维诗如画,画如诗。这一首《山居秋螟》,正其有画面的美感。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诗第一句扣诗题中的“山”字。“空山”之“空”字有两层含意,一是秋天,山中落木纷纷,显得空旷;二是照应“雨”字,雨打叶落,这山在雨后就更显得空旷寥落。秋天多晴日,一段时日没有下雨,骤然下了一场大雨,故称之为“新雨”。次句扣诗题中的“秋”字和“暝”字。这“秋”  相似文献   

19.
【阅读指导】这是一首送别诗,全诗紧扣“暮雨”和“送”字着墨,虽是送别,却重在写景。首联直切题中“暮雨”二字,以楚江点“雨”,表明诗人正伫立江边,暗切题中的“送”字。淡淡几笔,勾勒出诗人临江送别、雨丝缠身的灰暗压抑场面。  相似文献   

20.
炼字     
晚唐诗人周朴极注重构思与炼字,每有所得,必极其雕琢,时人称他的诗“月锻季炼,未及成篇,已播人口”。宋初有人偶得杜甫诗集旧本,文多脱误,其中《送蔡都尉》诗中“身轻一鸟”后掉了一字。当时几个人各用一字补之,或云“疾”,或云”落”,或云“起”,或云“下”。后来找一正本,才知是“身轻一鸟过”。众人叹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