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红楼梦》是我国古典小说的巅峰之作,与此相伴而生的红学研究成果斐然。此为读书札记,共四则,就《红楼梦》中的涉蟹诗句以及红学研究里的涉蟹言论或发微,或申述,或辨正,引用相关材料,陈述一得之见。  相似文献   

3.
作为一部传世名著,《红楼梦》有多方面的杰出成就。从写作理论这一角度看,曹雪芹对写作的立意、形式、继承与创新、对作品评价的观点,都在其刻画人物形象时展现了出来。  相似文献   

4.
从妇女问题的视角看,《红楼梦》是反映封建社会末期妇女问题的百科全书。它抒发了对封建礼教桎梏下的妇女的悲惨遭遇的极大同情和对残害妇女的封建制度的不满情绪。一种崭新的妇女观、恋爱婚姻观和婚姻道德观已在《红楼梦》中萌生。 一、万艳同悲与女清男浊 《红楼梦》第五回,贾宝玉神游太虚幻境是全书反映妇女问题的总纲。金陵十二钗,全是“薄命司”中人:宝玉在太虚幻境喝的茶,名“千红一窟(哭)”;饮的酒,  相似文献   

5.
《红楼梦》在我国古典小说中知名度最高,笔者认为其原因之一是“言之有文”.换句说法,就是语言运用优美成功.一、雅俗共赏作者的创作意图、爱憎情感与读者进行交流沟通,其中介就是作品的语言.这语言被理解接受的面越广,其交流沟通的程度越深.《搜神记》《世说新语》的语言,雅则雅矣,却不为平民百姓所赏识;《水浒传》的语言通俗,群众好接受,但文人却不会感到有欣赏诗词那样的兴味.《红楼梦》在语言方面的主要特点之一是雅俗共赏.通俗主  相似文献   

6.
鲁迅对中国古典小说进行过深入研究,尤其对曹雪芹的《红楼梦》颇具真知灼见,他在《中国小说史略》中定《红楼梦》为“人情小说”。笔者主要从题材取向、命意取向、故事取向、价值取向四个方面论述了《红楼梦》作为人情小说的基本特征,肯定了鲁迅对《红楼梦》研究的独特贡献,指出他是曹雪芹的真正知音。  相似文献   

7.
食蟹趣话     
<正>俗话说“西风响,蟹脚痒”。秋日,螃蟹黄满膏肥,正是品尝它们的好时节。由于外形和行走方式独特,螃蟹的名声并不太好,人们尤其喜欢用螃蟹来形容那些横行霸道之人,而且往往还会道一句:“看你横行到几时。”鲁迅先生曾说:“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是很令人佩服的,不是勇士谁敢去吃它呢?”但中国人吃螃蟹应该是非常早的。  相似文献   

8.
沈钟钟 《考试周刊》2007,(39):144-145
《红楼梦》中称谓语的使用既精彩又复杂,既反映了不同人物的身份、地位、尊卑及其相互关系,又深深地打上了中华文化的烙印。诚然,这也给称谓语的翻译带来了一定的困难。本文从语境因素、人物关系和文化差异三个文面探讨了称谓语的翻译。  相似文献   

9.
"新闻"一词,在《红楼梦》中出现达十多次。在曹雪芹的字典里,"新闻"既是客观存在的事实,又具有一定的时效性。曹雪芹笔下的新闻,多为有趣味的市井新闻和奇闻逸事,它们属于社会新闻的范畴。在曹雪芹的观念里,一反常态的、新颖奇特的、不同寻常的事物,就是新闻。对待制造假新闻的人,曹雪芹坚决予以批判。  相似文献   

10.
曹雪芹在《红楼梦》中借小说人物之口发表他的诗论观。他主张作诗要词句新奇.可以突破格律的限制,要注意体裁。学诗要由唐入手,再进入魏晋;由近体诗入手,再进入古体诗。他在“意”与“辞”的关系上重“意”轻“辞”,主张诗的立意要新,提出了“意趣”这一诗歌审美概念。  相似文献   

11.
观蟹     
“表姐,快来看呀!”我前脚刚刚跨进门,表弟就直冲过来,连拉带拽,把我拖到玻璃缸前。我连连叫道:“什么事,什么事?”猛然见缸中有好些小黑影在蠕动,我探头定睛一看,原来缸底已有许多小蟹。细细的脚划着,一对对小钳舞动着。这些小生命正在漫无目的地爬着呢。  相似文献   

12.
作为中国古典文学当中的一朵耀眼仙葩,《红楼梦》中包含着作者曹雪芹丰富的文学理论观点。这些观点在《红楼梦》中以多种方式展现出来:作者代人物所做的诗作,借人物之口直接表达,作者匠心独具的构思运笔。小说中林黛玉和薛宝钗不同体裁和风格的诗作与林薛二人的性格气质有着内在一致性,贯彻了曹雪芹文如其人的观点;人物对"师古"和创新的看法直接体现了曹雪芹的文论观;此外,小说中还体现出曹雪芹对文学创作中"灵性"、天赋与学养的看法。  相似文献   

13.
《红楼梦》诞生于漫长的中国封建社会之晚期,此期间佛教文化也已穿越了它的成熟期。佛教文化与汉文化长期交融、渗透和不断撞击的结果,一方面使中国一些文学常常笼罩着佛教思想的迷雾;另一方面,也无疑地开拓了中国文人的创作思维,从而造成了异常的艺术之灿烂。《红楼梦》可谓是其中之代表。但由于作者曹雪芹本人并非一个禅宗信徒,所以作品中虽同名为“色空”,究其实质,作品中所体现的与佛家真正意义上宣传的“色空”观又并非完全相同。本文所论述的正是《红楼梦》中“色空”观与佛教中“色空”观的异同。  相似文献   

14.
15.
《红楼梦评论》是王国维在其西方哲学的基础上对悲剧观念的一次整合。本文试从理论底色、思维方式以及最终之道三个方面,来探清《红楼梦评论》中悲剧观念的理论脉络,以使得王国维先生悲剧观念整体的构架得以清晰。  相似文献   

16.
姜平 《现代语文》2009,(9):62-65
《红楼梦》与《镜花缘》是清代小说中高扬女性意识的两部杰作,曹雪芹、李汝珍都将批判的矛头指向了男尊女卑这个传统的社会制度,在肯定女子的价值优于男子的基础上,对传统意识形态中男尊女卑的性别观进行挑战。本文主要从挑战男尊女卑性别制度具体内容的不同对《红楼梦》、《镜花缘》展开比较。  相似文献   

17.
书是人写的。作者有“性别”,作品也一定有“性别”。《红楼梦》因为展示了“大观园”的女儿世界,让人怀疑曹雪芹的“男性精神”。我却坚信:《红楼梦》的艺术视角是充分男性化的。石头是人,是心,是性,是折射“男性精神”的艺术隐喻。《红楼梦》留下的,仅仅是没有男性偏见的对女性美的发现  相似文献   

18.
曹雪芹对封建教育深恶痛绝并具有强烈的叛逆性,他在小说《红楼梦》中通过贾宝玉在接受教育培养上几乎伴随其一生的遭遇与抗争,艺术化地折射着作者超越时代的颇具近代意识的教育价值观、自主性学习观等教育观念和教育理想。文章从教育文化的视角对此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19.
《红楼梦》中贾宝玉最终走上了出家解脱之路,这一结局与宝玉自身的性格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整本书中所塑造的宝玉性格和其心路历程,都指向着生活的解脱这一结局,也蕴含着时代背景下不得志之士的精神慰藉。宝玉内心的各种情感激烈的斗争和要找到归宿的需求,使得出家成为他的最后选择。贾宝玉走上这一解脱之路是有深刻的思想基础的,是建立在一定的世界观、人生观基础上的必然之路。基于此,对《红楼梦》中的解脱观进行详细的分析和研究,旨在通过这一研究丰富红学研究内容,为宝玉性格和解脱观的研究做出积极的贡献。  相似文献   

20.
《红楼梦》以情爱观为切入点,其最终归宿却在于生命的解脱。贾宝玉的性格与《红楼梦》中的解脱观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贾宝玉身上“正邪两气”相互激荡,必然会导致“正气”最终战胜“邪气”.从而走向修行解脱的正路。生命的解脱必须有正确的理论与方法,它是建立在一定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基础上的身心实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