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 毫秒
1.
张之洞把兴学育才作为强国安邦的重大举措,一生与教育结下了不解之缘。他改造旧式书院、创设各类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构建中国近代教育体制,开我国近代教育之先河。他不仅是中国近代的大教育家,而且同时堪称中国近代教育的先驱。  相似文献   

2.
张之洞把兴学育才作为强国安邦的重大举措,一生与教育结下了不解之缘。他改造旧式书院、创设各类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构建中国近代教育体制,开我国近代教育之先河。他不仅是中国近代的大教育家,而且同时堪称中国近代教育的先驱。  相似文献   

3.
张之洞,字孝达,号香涛,直隶(今河北)南皮人,同治年间进士,历任翰林院编修、四川学政、山西巡抚、两广总督、湖广总督、两江总督、军机大臣等要职,是晚清政治舞台上举足轻重的人物。作为洋务运动后期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张之洞对中国近代工业尤其是重工业的发展做出了一定贡献,称得上是中国近代重工业的先驱。1884年中法战争时,张之洞由山西巡抚升任两广总督,这场战争,中国虽取得了一定的胜利,但张之洞深感中国军队武器的落后。1886年,他试造浅水兵轮四艘取得成功,还在广州创办了枪弹厂,可以说这是他涉足中国近代工业的开始。1899年,张之洞调…  相似文献   

4.
中国近代留学教育发端于19世纪70年代,是中国近代走向世界,学习西方科学文化的全新形式,是中国近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倡导者是晚清的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教育家容闳。一、容闳的青少年时期容闳(1828~1912)生于广东省珠海市南屏镇,他出身贫寒,父亲过早去世,12岁时开始贩卖糖果以补  相似文献   

5.
中国近代留学教育发端于19世纪70年代,是中国近代走向世界,学习西方科学文化的全新形式,是中国近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倡导者是晚清的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教育家容闳。  相似文献   

6.
张之洞是中国近代著名的教育家,也是我国近代外语教育的奠基人。他以“人才维国势”、“中体西用”为教育宗旨,主张取“西学”之长补“中学”之短,特别重视外语教育,全面深刻地论述了学习外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亲自创办外语学校培养外语人才;制定《癸卯学制》,规定了各级各类学校外语课程的设置,使我国大中学校普遍开设外语课程;主张派遣留学生,学习西方先进的教材教法。他的一些主张至今仍有其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7.
张之洞是洋务派的后起人物。他积极主张改革科举、兴学育才、振兴教育,对我国近代教育事业的发展和教育制度的确立,起了奠基作用。一、积极改革,力废科举科举制自隋、唐兴起延至明清,早已弊病丛生,成为文教事业进步的桎梏。十九世纪六十年代,还是清流派的张之洞,对科考场中“弊窦日巧,盘结日深,士子以舞弊为常谈,廪保视渔利为本分,以致寒士短气,匪徒生心”,的局面就十分不满。1875年,他任四川学政时奏陈八条禁律  相似文献   

8.
1997年江泽民主席访问美国时,曾在哈佛大学的演讲中提到一个人:2000年5月5日,此人的肖像进入耶鲁大学名人堂,和毕业于该校的政界名人布什、克林顿等一起接受学生瞻仰;近期胡锦涛主席访问美国,在耶鲁大学演讲时再次提到这个人;梁启超评价此人“舍忧国外无他思想,无他事业也”;此人逝世后被美国《哈城日报》称为“学者、政治家及今日新中国运动的先驱者”。 何人能获得如此高的名望?他就是中国赴美留学第一人、近代“留学生之父”——容闳[编者按]  相似文献   

9.
张之洞对中国近代教育的贡献及其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之洞是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教育家。他在整顿发展传统教育、创办新式学堂、确立新的教育体制、废除科举取士制度等方面,都做出了卓越贡献。他极力倡导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是指导和推动当时教育改革的颇富实践价值的纲领。他为中国教育的现代化奠定了基石。他对教育的贡献,影响到了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客观上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进步。  相似文献   

10.
张之洞是推动我国近代师范教育发展的卓越先驱,曾提出一系列关于发展近代师范教育的思想和主张,这些思想和主张对于加速我国“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具有积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1.
晚清重臣张之洞 ,在中国近代史上扮演了重要角色。张之洞研究也是令人瞩目的课题。新近 ,河北大学出版社出版了黎仁凯、钟康模的《张之洞与近代中国》。这是一部很有特色的学术专著。该书以 2 5万字的篇幅 ,选择了张之洞在近代中国历史上几个重要时期、重大事件中的言行 ,进行深入剖析 ,将张之洞研究又向前推进了一步。该书的特色主要有 :一、突破了传统人物传记的篇章结构。该书内容涉及张之洞的政治、经济、军事、教育、思想文化等各方面 ,但并不平铺直叙 ,而是有重点地选择内容 ,以专题论述形式加以历史地概括和评析。章节之间有严密的逻…  相似文献   

12.
徐寿(1818~1884年),字雪村,号生元,江苏无锡人,5岁丧父,17岁丧母,家境清贫。但他清贫若素,刻苦好学,少年曾读经史,在一次应试落榜后,决心弃科举俗学,“专研格物致知之学”,自此广读我国流传的天文、历算、医学、律吕等典籍,常与同乡好友华蘅芳(1833~1902年)互磋学艺。摒弃科举专研格致徐寿曾与华蘅芳一起专程赴上海墨海书馆,向著名数学家李善兰  相似文献   

13.
容闳是近代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开拓者 ,是第一位毕业于美国耶鲁大学的中国人。在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里 ,他投身于救国强国运动中 ,积极主张学习引进西方的先进科学技术及其设备 ,倡导普及教育、出国留学 ,一开中国新风 ,在科教兴国方面可谓远见卓识 ,有着跨时代的独到见解和实践活动 ,成为中国近代科教兴国的先驱。  相似文献   

14.
蒋百里,原名方震,公元1882年(光绪八年)生于浙江海宁.15岁时,他父亲亡故,与母亲相依为命,家境十分贫寒.天生聪慧的蒋百里十分喜欢读书,学习诗文经常能够过目不忘,是乡里远近闻名的"神童".  相似文献   

15.
《甘肃教育》2008,(18):F0002-F0002
李叔同,祖籍浙江平湖,1880年生于天津,1906年留学日本,学习西洋绘画,音乐。1910年回国,先后任教于天津高等工业学校、浙江第一师范学校、  相似文献   

16.
17.
在中国近代翻译史上,伍光建以其近亿字的西方文学、哲学、历史、传记等经典著作的翻译,为中西文化交流做出了巨大贡献.留下了一笔珍贵的文化遗产。他在翻译方面的独创性主要体现在翻译方法、主体修养以及翻译与创作的关系等方面。他的翻译理论及实践,至今仍有历史价值与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8.
164 2年 12月 2 5日英格兰东海岸中部林肯州格朗达姆镇南 13公里的乌尔索浦小村子里 ,诞生了一个只有三磅重的婴儿———牛顿 .牛顿是个不足月的遗腹子 ,父亲是一个农民 ,在他出生前就去世了 .三岁时母亲再嫁于牧师 ,他由外祖母和舅父收养 ,在家乡读完小学后 ,12岁进入格兰瑟中学 ,他对功课无兴趣 ,成绩低劣 ,被同学瞧不起 ,经常受到欺侮 ,使他在精神和肉体上遭受到极大的痛苦 .两年后继父去世 ,母亲带着两女一男三个小孩回到老家 ,生活十分艰难 ,一次牛顿把自己做的小风车拿到学校给同学看 ,突然一位同学夺去风车 ,扔在地上 ,连连踩踏 .通…  相似文献   

19.
盛宣怀,作为举办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的先驱,率先探索了中国近代教育的学制体系,催生了近代教育最早的办学章程,奠定了中国近代教育最早的校歌与校训,设立译书院并确立了引进西方书籍的宗旨与原则。  相似文献   

20.
提到创造教育,人们就会不约而同地想起陶行知,想起这位中国现代教育史上最早提出创造教育并几十年如一日地躬身践行的第一流教育家。陶行知一生殚精竭虑进行教育改革,创立了生活教育理论,而创造教育是其最核心最华彩的篇章。他把"教学做合一"的"做"界定为"一行动,二思想,三新价值的产生",这新价值的产生,无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