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贵刊在2004年第七期(上半月刊)中刊登了青海西宁市马登新老师的《用太阳光与指南针测定磁偏角的实验设计》一文(以下简称马文)。马文在实验操作中说:“取一张白纸,平铺并固定在木板上,将木板放在水平地面上,然后在白纸上立一根细直杆,在晴天中,太阳光被细直杆挡住在白纸上形成一条影线,用铅笔描下影线的两端点仙,连接A、B便确定了东西方向。”  相似文献   

2.
编者按:作者提出了用太阳光与指南针测定磁偏角的方法.磁偏角是怎样定义的?怎样正确的测量磁偏角,值得进一步探讨,欢迎来稿讨论.  相似文献   

3.
<物理教学探讨>2004年第7期刊登的<用太阳光与指南针测定磁偏角的实验设计>一文,我认为马老师的实验设计在原理上存在错误,现作如下分析:  相似文献   

4.
《物理教学探讨》2004年第7期刊登的《用太阳光与指南针测定磁偏角的实验设计》一文,我认为马老师的实验设计在原理上存在错误,现作如下分析。  相似文献   

5.
先折再画     
“简单的轴对称图形”(华东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下册)教材是这样引入的:在纸上画出线段AB及它的中点O,再过O点画出与AB垂直的直线CD,沿直线CD将纸对折,看看线段OA与OB是否重合.其实,教师不妨改变一下教法,学生会学得更有趣味.教师先设置问题情境:线段是轴对称图形吗?如果是,你如何验证?学生在较薄的白纸上画好线段AB,再将AB对折重合.七年级学生完成这个动手实验是不难的.经过一次或几次尝试后,他们一般都会沿着垂直平分线将AB对折重合(如图1).或许还有学生会沿着直线AB对折(如图2),从而发现线段AB的另一条对称轴——它所在的直线AB.…  相似文献   

6.
结合沈括天文学方面的成就,推测他发现磁偏角现象,是用指南针确定的南北方位,与日晷确定的南北方位比较得到的。以此为例浅论中西方思想文化对科技进步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在一次八年级数学研讨课的研讨会议上,其中争论最激烈的问题就是"线段AB=CD"是不是命题?你认为"线段AB=CD"是命题吗?你判断的依据是什么?笔者认为:"线段AB=CD"不是命题,理由如下:1."每个命题都由条件和结论两部分组成"(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下册222页).这非常明确地说明了每个命题都必须由条件和结论两部分构成,缺一不可,请问"线段AB=CD"的条件是什么?结论又是什么?你是把"线段AB=CD"看成是条件还是结论?2.凡是命题都可以判断真假.命题在高中教科书中是这样定义的:可以判断真假的语句叫做命题.也  相似文献   

8.
第35届 IMO 试题中有一道平面几何试题△ABC 是等腰三角形,AB=AC,假如:(1)M 是 BC的中点,O 在直线 AM 上,使得OB⊥AB.(2)Q 是线段BC 上不同于 B和 C 的任一点(3)E 在直线 AB 上,F在直线上,使得 E、Q、F 是不同的和共线的.求证:OQ⊥EF,当且仅当 QE=QF  相似文献   

9.
一、求线段长度例1(2012年龙岩市)矩形ABCD中,AD=5,AB=3,将矩形ABCD沿某直线折叠,使点A的对应点A′落在线段BC上,再打开得到折痕EF.  相似文献   

10.
用圆规和直尺很容易把一个圆周四等分,仅用圆规也能把一个圆周四等分(见一九五六年上海市数学竞赛题第五题),大家可能会问:仅用直尺能把一个圆周四等分吗?回答是肯定的。为了说明问题清楚,先请看几个例子: 例1,设C为线段AB的中点,则仅用直尺可作直线m与AB所在的直线平行。作法:在AB在的直线外任取一点D,连AD、BD、CD;在AD上任取一点E(异于A、D),连BE交CD于K点,连AK交BD于F,连EF,则EF所在直线m∥AB(这里AB表示AB所在的直线)。  相似文献   

11.
<正>本文通过弱化条件,拓展变式,对一道中考题进行深入分析,在探求线段中点运动路径类型的过程中不断产生新的灵感,巧妙构建三角形的中位线,发现动态背景下特定线段中点的运动路径为一条可计算长度的线段.一、原题呈现(2012年张家界中考题)如图1,已知AB=6,点C、D在线段AB上且AC=DB=1,P是线段CD上的动点,分别以AP、PB为边在线段AB的同侧作等边△AEP和△PEB,连结EF.设EF的中点为G,当点P从点C运动到点D时,点G移  相似文献   

12.
题如图1,AC是矩形ABCD的一条对角线,线段EF垂直平分AC,交BC于E,交AD于F.已知AB=9,AD=12,AC与EF交于点G,求EF的值.思路1 用相似三角形在Rt△ABC中,运用勾股定理可得AC=15,因为EG上AC,AB上BC,∠ACB为公共角,  相似文献   

13.
一、填空题(每题3分,共21分)1.柱体包括,锥体包括.2.用一个钉子把一根细木条钉在木板上,用手拨木条,木条能转动,这表明,用两个钉子把这根细木条钉在木板上,就能固定木条,这说明.3.工人师傅制作某一工件,想知道工件的高,他需要看三视图中的和.4.延长线段AB至C,使BC=3AB,则BC=AC.  相似文献   

14.
《电场中等势线的描绘》是高中《物理》电场一章中重要的分组实验,往往因导电纸供应紧张且经常断档而影响该实验的开展,为此,我们用盐水涂复普通白纸代替导电纸,取材方便,效果令人满意。具体做法是:在实验用的木板上,依次铺放白纸、复写纸、白纸各一张,作为记录用纸。然后,铺放一张塑料膜,其上再铺放白纸。用图钉把以上纸张固定在木板上,再用毛刷把饱和食盐水均匀涂在最上面的自纸上,电极可用金属图钉代替。(塑料膜是为了保护下层的记录纸)  相似文献   

15.
立方根尺     
1.发明理由:在土木工程建设、科研和学习中,经常要把一个正方体的体积增大2倍或3倍,即要把正方体的边长扩大到原来的!32倍或!33倍,用常规工具尺是很难做到的,本工具尺就是为了解决此类问题而发明的。2.制作过程:取三根标尺AB、CD、EF,分别在B、D端钻个小孔。取一细铁棒,上套一小塑料管作为游标,末端弯成圆形。如图1所示,把EF套在AB上,使EF能左右移动,并保持EF⊥AB。丝,使CD⊥AB,B、DA BEDCF固细铁棒图1再取一螺丝,使CD⊥AB,B、D两端的孔对准,并用螺丝固定。把细铁棒的末端圆圈套在螺丝上,并使之能上下摆动。3.使用原理:如图2…  相似文献   

16.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的七年级数学教材下册第二章第四节《用尺规作线段和角》中,教材先创设了一个“作一个角等于已知角”的情境,引入了用木板截平行四边形的实例。这一实例安排在此处值得商榷。按照教材的意图,是将平行线的识别与作角的问题比较自然地联系在了一起。其中,要在长方形木板上截一个平行四边形,按图1的方式(平行四边形的一组对边在长方形木板的边缘上),只要保证过点C作出与AB平行的另一条线段即可。而要过点C作AB的平行线,可以通过作∠α等于∠BAC得到。而作这个角的关键是过点C作一条与AB平行的线段CD。我们把它作为第一种…  相似文献   

17.
《中学数学月刊》2 0 0 2年第八期上 ,蔡玉书老师在《两条直线合成技巧的应用》一文中用解析几何法证明了下列竞赛题 :△ ABC是等腰三角形 ,AB=AC,假如 :(1) M是 BC的中点 ,O在直线 AM上 ,使得 OB⊥ AB;(2 ) Q是线段 BC上不同于 B和 C的一个任意点 ;(3) E在直线 AB上 ,F在直线 AC上 ,使得 E,Q和 F是不同的和共线的 .求证 :OQ⊥ EF,当且仅当 QE=QF.(第 35届 IMO试题 )这里再给出一种平几证法 .证明 题目所求证即为 QE=QF是 OQ⊥ EF的充要条件 .充分性 :过 E作 DE∥ AC交 CB延长线于 D,连 OE,OF,OC.∵ DE∥ AC,…  相似文献   

18.
1 问题的提出与解决文[1]中提到了这样一道例题:设异面直线 a、b成60°角,他们的公垂线段是 EF,且|EF|=2,线段AB 的长为4,两端点 A、B 分别在 a、b 上移动,求 AB的中点 P 的轨迹.要解决这个问题,主要方法是把立体几何问题转化为平面问题,然后利用平面解析几何的方法来研究这个轨迹.下面我们对这个问题的条件一般化,进行更深层次的研究.首先我们来解决平面内的问题。问题1 一条长度为 m(m>0)的线段 AB 的两个端点 A、B 分别在同一平面内的两条直线 a、b 上移动,求直线 AB 中点 P 的轨迹.分析:(1)若 a∥b(图1),此时易知 P 点的轨迹是一条平行于 a、b 的直线(图2).  相似文献   

19.
1.线段等式及证明 例1.如图,AB∥CD廖EF.若AB—z.CD=y,EF—z,则 上 上:上. z , z证明由题意,z CF z FAi。丽’歹一砑’.‘专 ÷一号≠=· Z V 0^即二 三一二. z ' z 2.线段等式的应用 例2.如图,等腰Rt△^Bc,AD是直角边Bc上的中线,BE上AD,且交Ac哥E。EFLBC.薷AB—BC—n,则EF等于  相似文献   

20.
凸透镜的焦距是指焦点到凸透镜中心的距离。怎样用实验的方法测出它的焦距呢?(新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人教版P62、1)。1平行光会聚焦点法器材:焦距未知的凸透镜、刻度尺、白纸屏原理:太阳光经凸透镜折射后,将会聚一点,如图1方:法:将待测焦距的凸透镜正对着太阳光,再把白纸屏放在另一侧,改变透镜和白纸屏的距离,直到白纸屏上的光斑变得最小,最亮,用刻度尺量出此时光斑到凸透镜的距离,即为凸透镜的焦距f。2二倍焦距成像法器材:焦距未知的凸透镜、光具座、光屏、蜡烛原理:当蜡烛(如图2中的AB)离凸透镜二倍焦距远时,在凸透镜另一侧离透镜二倍焦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