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喜儿”就是在芭蕾舞剧《白毛女》中饰演喜儿的著名演员茅惠芳。她在80年代移居美国,在那里从事芭蕾舞艺术教育,不想平白无故蒙受了一场谣言诬蔑。2000年5月,河南文艺出版社山版的《名人传记》刊登了四川作家罗学蓬以其妻胡晓虹之名发表的《“喜儿”茅惠芳浮沉录》一文,文章杜撰了茅惠芳在“文革”期间与康生、张春桥等勾  相似文献   

2.
这是前两年的事。一次,著名老作家管桦的大儿子鲍河扬(原作鲍柯扬,中年作家)来我家串门,聊天中,谈到了他的人生经历。他说:“我真倒霉,不幸的事儿都叫我赶上了。”他说到“文革”时因反“四人帮”而被关进监狱,吃了不少苦;后来,家庭生活又不幸……我说:“这对一般人来说,确实是不幸的,但对你这样一个立志搞文学  相似文献   

3.
徐盈和彭子冈夫妇有很成功的记者生涯,为中国家命事业做过很多事。他们夫妇都是沈从文的朋友。我因为搜集名人手迹的缘故,看到一封沈从文致彭子冈的轶礼。写信的时间大约是沈从文主编《大公报》副刊的年代,还是流水一样活泼而灵气的语言,说理说事都是那么婉转潺缓,没有丝毫的霸气。“于同兄:得你一信,才知道我信上发了牢骚。你不说我还不明白,因为一写信就随便说说事实的!(写长信成习惯不是牢骚!)”彭子冈是女子,对着一位女子称兄表示尊重。沈从文喜欢写长信是出了名的,这点他在自传中也多次提到,特别是他的两个好朋友胡也频…  相似文献   

4.
类别:采访艺术编号—一两翼采访有人问“记者型”作家叶永烈:“您的作品获得成功,受益于哪些因素呢?”他回答说:受益于主干和两翼。我的主干是采访,两翼是档案馆和图书馆。张春桥化名“狄克”给鲁迅写信那件事,我是在上海图书馆里查阅到的。一本1936年出版的书中,提到“秋克”就是张春桥。这本极其珍贵的书,当时只印了1000册,非常幸运的是,上海图书馆里珍藏了一本。又比如文革期间,马思聪从大陆逃往香港后,在海内外引起极大的震动。马思聪是怎样走的?乘什么车?多少次?连他本人都记不清楚了。所幸的是当时公安部成立了专案组…  相似文献   

5.
《出版史料》2007,(2):70-70
著名编辑家赵家璧(1908~1997年)早年曾和鲁迅、老舍等作家有往来,在任上海晨光出版公司经理时,出版过鲁迅、老舍等人的不少作品。“文革”期间,迫于生活,一度卖藏书度日。1978年1月,赵家璧在给老舍夫人胡絮青的信中提到“我最近在写回忆鲁迅的文章,  相似文献   

6.
有一间坐拥书城、自得其乐的书房,是读书人的梦寐所求。不少名人学者都写过关于书房的文章。如宋代大诗人陆游题《书室》的“垂帘不卷留香久,古砚微凹聚墨多”的句子,其书房中的闲情雅趣,便令人神往。有一间书房,读书就有了一个安静的环境,写作似乎也就有了可靠的保障。当然,这也不可一概而论,到了“华北之大再也容不下一张安静的书桌”的抗战年代或“专政全凭知识无,反动皆因文化有”的“文革”时期,书房再大再幽静,也是无济于事的。因此,我们只说平常日子,而不提战争或“文革”的非常岁月。我从少年时代起,便梦想有一间自己…  相似文献   

7.
1993年2月16日《中国青年报·经济蓝讯》中登了一封信给该报副总编周志春的信——《中国青年报,你讲不讲理?”》。信中,作者卢茂亮同志斥责该报用他稿件未给稿酬,他曾写两封信向该报群工处催询过……他申称,“这封信如果仍不能引起重视”,他将设法“跟你们讨个说法。”口气何等强硬! 周副总编真是差点心眼儿。他怎能把自家的一点工作失误、不足(准是在个别工作者身上发生)的“丑”,曝光于自家大报之端,让国人尽知呢?而有家  相似文献   

8.
慈利县有个狠人。他确实就有蛮狠。许多年前,他作为一个农民作家,被借调到省城一家刊物当编辑,离家日子久了,该给分管的公社领导和妻子写封信了。妻子是他的文学粉丝,但分管领导不是,却是个女的,他给妻子情意缠绵的信写好之后,给女领导的信也写好了。两封信都写好了,一齐装入信封,一齐放进邮箱,这本来是节省时间、规模化作业的一件聪明人做的事,  相似文献   

9.
1981年茅盾病危之际,口述了两封信,一封请求中共中央在他去世后追认其为共产党员;另一封给了中国作家协会书记处。在给作协的这封信里,茅盾提出将自己的稿费25万元捐出来设立文艺奖,并明确要奖励“最优秀的长篇小说”。  相似文献   

10.
三四十年代,漫画在我国曾颇为繁荣,风靡大江南北。近20年来,漫画又日益兴盛普及。生长在中国漫画艺术发祥地上海的著名漫画家戴逸如,自幼“就把丰子恺漫画翻得滚瓜烂熟了”。他的祖父和父亲都是实业家兼藏书家,家中藏有汗牛充栋的文史哲典籍和中外古今名画与艺术图册。天长日久受到书香的熏陶和沉浸于艺术氛围中,为他日后成为独具一格的漫画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文革”中,戴逸如曾去过崇明农场,其后在上海航道局任船员和航道报编辑。他写过各类文学作品,也画过中国画、油画、素描和宣传画,但他最钟爱的还是漫画艺术。80年代…  相似文献   

11.
商务印书馆自1958年恢复挂牌至今已31年。重新组建的“商务”不再是私营的综合性出版社,而是中央一级的专业出版社。它的出书范围,依中央规定,只限于中外语文辞书和外国古今学术译著两大类图书。 31年来的新“商务”,除去乱糟糟的“文革”10年,实际工作只20年光景。“文革”前的总编辑是陈翰伯同志,他是新“商务”的创业人,开拓者,路子是他走出来的。“文革”后的总编辑是陈原同志,他按中央部署拨乱反正,在恢复中有创新。“二陈”都是编辑大师,  相似文献   

12.
我与王子野同志的交往,始于20世纪70年代。“文革”期间,子野同志和他的爱人陈今及孩子全家都被发配到湖北咸宁“五七干校”改造,而我爱人王龙娣因为大学毕业分配在被“砸烂”的文化部,当时也在这个干校“锻炼”,从而认识。  相似文献   

13.
1999年1月26日,河南滑县党校的崔书灿同志惊喜地收到了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祝贺信和一本鲜红的证书,他被电台评为1998年度优秀听评员…… 崔书灿原是一名教师,在内蒙古一个偏僻的小山村教学,一个人教四个班的学生。当时正是“文革”时期,他曾因形影不离收音机,被人诬告收听敌台,被无情地批判斗争,收音机也被没收了。 1982年,他给党中央某领导写了封信陈述自己父亲的冤屈,真是想不到,五天之后竟接到了回信:“你不必来京上访,我们已派人转告内蒙古人民政府,等候答复!”没过多久,父亲的冤案终于昭雪了,他又调往日夜思念的呼伦贝尔大草原,面对草原、蓝天,他引吭高歌《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此后,他始终没有放弃自己对新闻广播的迷恋,经常一遍一遍收听中央电台新闻广播,经常给《民族大家庭》节目投稿,很快与节目主持人铁成结成了空中朋友。1984年6月,他高兴地听到了著名播音员葛兰播出他写的文章,自此,他与中央电台的联系更加密切了。  相似文献   

14.
如何采访名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名人是因拥有某种化资本或社会资源而出名的人,比如歌星、作家、专家乃至一些高官政要。对于名人,记都想写出点独家新闻报道,写出名人身边受众所关心关注的故事,来提高媒体的吸引力。从事新闻采访工作的人都知道“七分采,三分写”,采访十分重要,采写名人稿件过程中采访显得尤为重要。本人根据自己的一些采访体会,总结了以下几条,与同行磋商。  相似文献   

15.
写好短稿     
笔者近读两则故事。一则是:法国著名作家维克多·雨果,完成他的长篇小说《悲惨世界》后,随即寄出版社。过了一些日子,他给出版社寄了一封信,信的全文是:“?——雨果。”出版社的编辑马上给雨果回信,写的是:“!——编辑室。”不久,震动文坛的巨著《悲惨世界》问世了。一个问号,清楚明白地表达了雨果要说的全部话语。另一则是:有一位“博士”买了一头驴,要写张简单的契约。他写了好半天,一连写了三大张,还没有写到“驴”字,尽是些和买驴无关的废话。由此,隋朝人颜之推说:“‘博士’买驴,书卷三纸,未有驴字。”以上两个故事,一个是靠简单的问号…  相似文献   

16.
《今传媒》1996,(1)
我的“函授大学”文周竞编者按:周竟是知名的儿童文学作家、“故事大王”,童工出身,由读“函授大学”——报纸期刊而步入文学创作。他是一个有心人,一个见了知识如饥似渴的人。一个作家成名之后,仍然念念不忘当初给他“每信必复”的报刊编辑(也可称之为“函授大学”...  相似文献   

17.
北岳文艺出版社出版的“涨潮”丛书,收入的都是新时期一批实力派作家的代表作,迟子建的长篇代表作《树下》即是其中之一。所谓新时期文学,当然是相对于“十七年”与“文革”文学而言的。这是一个仍然处于行进状态中的文学过程。新时期文学一大突出的特征就在于作家们把自己的笔触从对客观社会现实的表现转移到了对狭窄但却格外幽深晦暗的内心世界的悉心抚摸与洞察,所塑造的人物也从伟岸高大的英雄人物回归到了普通、庸俗甚至难免猥琐的芸芸众生。迟子健就是这样一位作家,尤其是她的长篇小说《树下》,就是给卑微不足道的小人物写的一部…  相似文献   

18.
王永强 《新闻知识》2012,(3):40-41,44
名人大量地开通博客后,在短时间内极大地推动了中国博客事业的发展,对人们的工作、学习乃至生活方式都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本文主要从传播学中的经典理论——“议程设置”理论出发来对名人博客进行解析,分析名人博客的传受双方在“议程设置”方面的较力和名人博客给“议程设置”带来的正负两个方面的影响,并就如何加强名人博客的“议程设置”功能提出一些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19.
黄克诚在他的自述一书中,叙述了他在庐山被批判、在“文革”中被关以及他对毛主席的评价。 他说彭德怀在1959年7月14日给毛主席写“意见书”,他是7月17日才被召到庐山。当天晚上或第二天早晨,周小舟、周惠、李锐三人到住处来看他。谈起来,他们三人意见一致,都认为不改变“左”的方针不行,而且感到会议有压力不能畅所欲言。18日到19日开小组会,讨论彭德怀的那封信,不少人发言同意彭的意见。黄克诚说他在19日发言,比较全面地阐述了自己的观点,支持了彭德怀的意见。7月23日毛主席召开大会讲话,讲话造成极大的震动,扭转了会议的方向。 黄说,当晚,小舟、周惠、李锐来他住处,“表现非常激动,说:我们都快成了右派了。我劝他们说:别着急,主席支持左的,也不会要右的。小舟  相似文献   

20.
李城外 《湖北档案》2007,(11):28-29
李:周明先生(中国现代文学馆副馆长)曾下放到咸宁“五七”干校,过去曾接受过我的采访。刚才,他又向您介绍了向阳湖的历史,有众多向阳湖文化名人,我也自然想到您父亲——广大读者所景仰的老舍先生。他是“文革”之初中国作家舍身殉难的第一人,当年担任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如果没投太平湖,后来也会下放到向阳湖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