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随着信息技术与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和普及,通过将信息更好地整合与传递,给人们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所以在高中教育当中,信息技术的相关教育也必须加以重视,通过利用微课这一"热点"型教学方式,给学生带去更科学、更有效的高中信息技术教育,只有这样才能够确保高中生更全面地进行发展,更适应这个飞速发展的社会,成为国家所需要的栋梁之材。  相似文献   

2.
以计算机和网络为核心的现代技术正在不断发展,深刻地改变了我们的生产、生活、工作和学习方式。我国教育部已决定,分三个层面在全国中小学推进信息技术教育,同时还要加强信息技术与其他课程的整合。这个决定对于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创新人才具有重要的意义,将极大地改善数学教育的现状。以下展示的是笔者在教学工作中就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进行整合的试探性研究过程,望与大家共勉。  相似文献   

3.
陈雪萍 《考试周刊》2013,(73):193-194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教育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作用备受关注,信息技术就像一把双刃剑,给我们的学习与生活带来便捷,也带来浮躁。但如果巧妙运用,定能给幼儿园的教学注入勃勃生机。本文就如何巧妙运用信息技术,趣化、美化幼儿艺术课堂,列举了大量课堂实例,阐述了如何巧用信息技术手段让幼儿在艺术课堂上轻松、愉悦地高效学习。  相似文献   

4.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我们逐渐进入了信息爆炸的时代,各种各样的微模式启动,微博、微信等新的媒介都逐渐出现,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学习方式,信息技术的发展同样给教育也带来了挑战,在带来挑战的同时也提供了新的发展方向,促进了我国课堂教育模式的转变。  相似文献   

5.
当今时代是一个高度科技化、网络化、信息化的时代。信息时代的到来给社会的各行各业都带来了快速的发展和进步。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更多的便捷。在这个高度信息化的时代,信息技术已经与很多领域相结合,这种改变促进了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在这样的趋势下,信息技术也逐渐地融入了教育行业中,与各个学科相结合,给教育带来了质的飞跃,使教育事业变得欣欣向荣。那么本文将重点谈论如何更好地将信息技术在物理实验中进行深入融合,使物理实验的教学得到实质性的进步和发展。  相似文献   

6.
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与网络的快速推进,在影响与改变人们生活的同时,对教育也产生着越来越重要的影响,这给当前的教育提出了新的目标与要求。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推进并与教育教学的有效结合,使得信息技术与各学科的整合,正逐步成为课程教育的新亮点。"我国教育部已决定,  相似文献   

7.
邱微伟 《亚太教育》2022,(16):121-123
信息技术是小学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培养学生信息意识、信息技能、信息素养的基础性学科。现代社会信息技术获得了快速发展,并且在人们生活、学习、工作的方方面面都有渗透和应用,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影响。社会的快速发展使得对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变化和提升,具备一定信息素养、能够灵活应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必然是今后人才培养的基础要求。想要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就必须要加强对信息技术教学的重视。小学阶段是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起始阶段,承担着培养学生信息技术学习兴趣、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重要职责,做好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8.
赵婷 《陕西教育》2008,(12):62-62
21世纪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特征的信息技术,在社会各个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为了使我们的接班人适应信息社会,中小学正逐步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学生逐步具有获取信息、存储信息、处理信息和传递信息的能力,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了必要的基础。但如何上好信息技术这门课,给广大信息技术教师带来了新的挑战和考验,下面就谈谈我在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自己的几点做法:  相似文献   

9.
信息技术是一门对学生有重要教育意义的课程,也是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基础学科。学生通过信息技术知识的学习,有助于提高对信息社会的了解,拓宽认知领域,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和学习。因此,本文从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的问题、提升小学信息技术教学质量的方法两个方面出发,对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的创新方法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0.
随着信息社会的到来,以计算机和网络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正越来越深刻地改变着我们的生产、生活、工作和学习方式,它成了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各国纷纷把信息技术教育放到了提高国际竞争能力的战略地位,其应用的广度与深度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科学技术和经济发展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 为了加快我国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步伐,教育部已于2000年发布了《关于加快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建设的指导意见》,并决定在2001年底前,全国普通高级中学和大中城市的初级中学都要开设信息技术必修课,并将其作为我国面向21世纪增强国际竞争力、提高全民素质、培养具有信息素质和创造素质的新型人才的一项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11.
信息技术与其他课程的整合是我国进行基础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途径。信息时代的来临极大地改变了我们的生产和生活,同时也给学校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条件。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为学科教学提供了便利。如何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推动学科教学的发展成为了我们很多教师都在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张静 《成才之路》2014,(5):88-88
正当今社会是信息的社会,计算机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迅速渗透到中国社会的各个领域,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网络电话,网上购物,网上银行……信息时代的到来使人们看到不掌握一定的信息技术知识和技能,很难以在现代信息社会中有效地工作和生活。社会呼唤学校培养懂信息技术的人才,信息技术教育任重而道远,显得越来越重要。信息技术的应用已是大势所趋,培养学生运用计算机的能力更好地适应当今社会的学习和生活成为学校信息技术教育的主要任务。如何学好这门课,如何通过计算机课堂使学生掌握一定的技能并把这  相似文献   

13.
计算机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加快了社会进步的步伐,如今,信息技术被广泛应用于社会的各个领域,为人们的生活、工作、学习提供了诸多便捷服务.对于高中信息技术课程而言,教师也需要不断地创新教学方法、更新教学理念,在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同时,进一步提升教育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4.
当代社会是一个信息高度发达的时代,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正以惊人的速度渗透到人们工作、学习和生活的各个方面,成为未来世界信息互通的主要呈现方式。教育是服务于社会发展的一项系统工程。信息时代的到来也给我们的学校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是培养学生信息技术技能的奠基阶段,做好初中信息技术教学,打造高效的课堂、提高课堂教学的时效性成为我们新课改下信息技术教学要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对小学计算机教学的若干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秦建锋 《成才之路》2009,(35):78-78
目前,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特征的信息技术。在社会各个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为了使我们的接班人适应信息社会,中小学正逐步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学生逐步具有获取信息、存储信息、处理信息和传递信息的能力。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了必要的基础。但如何上好信息技术这门课。给广大信息技术教师带来了新的挑战和考验。下面笔者就谈谈在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自己的几点做法:  相似文献   

16.
张琳 《学周刊C版》2014,(4):90-91
随着社会技术的不断发展,计算机技术已经进入了人们生活的各个领域。在教育阶段中信息技术教学的责任也就显得越来越重要和关键。但是在现阶段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我们的教学任务和教学技术都只停留在会考的层面上。只要学生能够顺利地通过会考,教师就不再深入地传授信息技术的应用技术了,学生也会在其他学科的学习压力下自动停止信息技术学习。  相似文献   

17.
在飞速发展的信息时代,信息技术日益成为社会各领域中最活跃、最具有决定意义的因素。信息技术给教育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对教育产生了更高的要求。开展信息教育、培养学习者的信息意识和信息能力成为当前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18.
当代社会是一个信息高度发达的时代,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正以惊人的速度渗透到人们工作、学习和生活的各个方面,成为未来世界信息互通的主要呈现方式。教育是服务于社会发展的一项系统工程。信息时代的到来也给我们的学校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是培养学生信息技术技能的奠基阶段,做好初中信息技术教学,打造高效的课堂、提高课堂教学的时效性成为我们新课改下信息技术教学要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目前,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主的信息技术,已在社会各个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并逐步改变着人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方式。世界各国都在积极发展信息技术教育,《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指出:“大力提高教育技术手段的现代化水平和教育信息化程度,要在高中阶段的学校和有条件的初中、小学普及计算机操作和信息技术教育,使教育科研网络进入全部高等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逐步进入中小学”。  相似文献   

20.
网络技术的发展,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给教育提供了非常有利的网络基础设施平台,中小学生的课堂教学模式也相应发生了变化。由于网络的开放性、资源的共享性、操作的互动性、交流的便利性,加上建构主义理论的支撑,学生的思维方式、个性特点决定网络学习方式将成为未来的主流学习方式。教师必须高瞻远瞩,放眼未来,利用高速网络信息系统来创新信息技术教学,培养创新型信息技术人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