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我的军营生活中,“边走边唱”这四个字有其独特的内涵。6年前,我当了一名连队的业余报道员,天天琢磨着写稿子,半年时间,却不见一篇稿件见报,越写越灰心,干脆打起了“退堂鼓。”这年春节过后,军区一位姓李的作家到连队体验生活,连队干部说我是个“小秀才”,就安排作家当我的老师。我和作家睡觉铺挨铺,站哨肩并肩。军区来的大手笔,观察极细,生活中有点和风细浪就会被他敏锐的目光捕捉到。相处没多久,作家就发现了我的秘密并和我促膝长谈,告诉我别灰心,人生没有一帆风顺的时候,失败与成功共存,苦恼与欢乐同在,乐观地对待…  相似文献   

2.
两年前,父亲帮我打好背包准备好携带物品后,郑重地将一本《新闻写作教程》和河南日报社出版的《硕果集》送给我。打开扉页,上面还写着“好男儿志在军营”七个字。紧张而又艰苦的新兵连生活结束后,我下到了老连队炮班当了一名炮手。而和我一块下到连队的新战友有的去学驾驶、汽修,有的调到了机关。说不出的失落感让我从此变得沉默起来,干什么事都无精打采。  相似文献   

3.
朱颂扬 《军事记者》2008,(11):68-68
初识你,是在我任连队报道员的那一年。由于我平时比较喜欢写写画画,又有几篇小稿子在部队的“猎豹之声”广播上被广播,于是我被指定为连队的新闻报道员。然而,由于缺乏新闻理论知识,自己辛苦熬夜写出来的50多篇稿子,全都石沉大海,连一篇火柴盒也没在报纸上出现。我的写作激情一下子降到了冰点,甚至不想当报道员了。  相似文献   

4.
1986年初,我在苏北某师侦察连当兵,元旦之夜,指导员到连队猪场检查时,将师政治部广播室开办《军营之声》栏目的消息告诉了我,要我在当好“猪倌”的同时,积极给师广播室写稿,反映连队的新人新事。当晚,我便铺开稿纸,写了一篇连长、指导员元旦代战士站哨的稿子,第二天午饭时,稿子便在师广播室“闪亮登场”,博得全连官兵的好评。从那以后,我与写报道结缘,无论是转了志愿兵,还是成长为干部,无论是在基层连队还是在军师机关,无论是野战部队还是到预备役部队,我始终注意结合工作搞报道,先后有600多篇稿件被新闻单位采用,7次荣立三等功,多次受到上级的表彰奖励。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爬格子”是桩  相似文献   

5.
刚开始给专栏写稿时,有“老虎吃天”无从下口的感觉,命中率当然很低.1992年底,我们部队有一位志愿兵团专业技术过硬荣立了二等功.我在看《解放军报》时发现里面有个“连队新闻”专栏,这个栏目当中反映的多是基层连队的新鲜事,于是我便瞄准这个栏目的特点,写了篇稿投了出去,没过多久,“连队新闻”栏目便以《陈贵新精通业务荣立二等功》为题登了出来.使我尝到了给专栏写稿的甜兴.之后,我便着力研究我所接触到的各个报纸专栏的内容、特点、写  相似文献   

6.
<正>从战士报道员到中央军委机关报的高级编辑,我对新闻事业的激情之火,是从一个小火苗开始点燃的。1986年,作为基层连队的一名战士,我参加了所在部队组织的报道骨干培训班。回来后,我尝试写作,但一时摸不着门径,好长时间都没有稿件被采用。拿出战士冲锋不认输的劲头,我写了一篇又一篇。经历134次失败后,第135篇稿件终于在原济南军区前卫报“成才语丝”栏目发表,一共38个字。来之不易的“豆腐块”,给了我极大鼓舞,也让我慢慢找到了写新闻的“感觉”。从此,我一头钻进连队、扎进兵堆,寻找一条又一条带着露珠、  相似文献   

7.
我当了将近三年的报道员,写了350多篇稿子,直到前年10月份才有一篇不足300字的小故事见了报。假如有人问我今后还写不写稿件?我会爽快地回答:要写下去。为了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我先后买了120多元钱的书刊、稿纸、复写纸等。连队训练紧张,我就抓紧饭前饭后和节假日的时间学习理论和写稿。今年春节放了5天假,我一天也未休息,就坐在学习室里写稿。但是,当我在报道工作上“剃”了“光头”,听到各式各样的议论时,心里甭提有多难受了,真想打退堂鼓。可又一转念,要干事情总不会一帆风顺,需要用勇  相似文献   

8.
我们早就想写写他──写他学步新闻路上的几次碰撞。碰撞之一:安逸与艰辛李居清一入伍,便把当驾驶员当作唯一目标追求着。指导员见他写得一手好字,让他写了几篇稿,结果团至的“军营之声”很快便给播发了。他成了连队的“小秀才”。指导员怎么也舍不得让他去开车。在当驾驶员与当报道员问题上,展开了一场“拉锯战”。他遇到了军营生活首次入生抉择的碰撞。人说生活像一名老师,她能给人无言的启迪。当李居清一次次地尝到了发表新闻后的喜悦,看到了连队官兵的兴奋与羡慕,他又“铁”了心做一名报道员。不久,他调到了团政治处当报道员,…  相似文献   

9.
我是“十年动乱”期间毕业的初中生。说是初中也名不符实,因为正而八经的只是在“文革”前上过四年初小。一个半文盲的农村青年,能一步步走上我军师职领导岗位,助我成才的离不开新闻写作。1978年,我已当了三年多兵,名字已列入了老兵退伍名册。由于这年探家归来写了一篇《父亲当上了劳模》的小文被原乌鲁木齐军区《战胜报》刊用,竟引起了团机关的注意。那时部队“笔杆子”很缺,领导见我有点文字潜力,便将我提拔为干部,并调到政治处当了组织干事。一篇小新闻稿改变了我一生的命运。1986年我从团组织股长岗位上被调到师组织科…  相似文献   

10.
相信生活     
中学毕业那阵子,踌躇满志的我被分配到煤矿基层队当了一名搬运工。推大车、装石头、扛水泥便是我一天的全部工作。面对繁重单调的体力劳动,我开始抱怨生活的不公和命运的捉弄。  一次,单位搞演讲比赛,队里抽我去应付。我便随手写了一篇讲演稿交了上去。没想到宣传科的一位科长看了我写的文章后,脸上立即呈现出惊奇的神情,拉着我的手语重心长地说:“孩子,你有扎实的写作基础,只要你不懈地努力下去,相信生活一定会给你一个满意的结果……”听了老科长的话,我哭了,哭得很伤心。于是回家后,我便在自己的书桌上刻下八个大字:相信…  相似文献   

11.
学艺十五年     
我学习写新闻报道,十五年来经历了一个曲折的过程。1970年,我应征入伍后在连队当文书,领导经常让我写点什么,可是我不会啊!就跑到团新闻干事那里去请教。新闻干事讲的,乍一听心里似乎明白些,可是铺下稿纸还是老虎啃天没处下牙.怎么办呢?我决定从头做起,先学着写日记,每天写一篇,一写就是七年.写日记觉得顺手点儿了又学着写广播稿.再到后来,发现了新鲜事,就写出来往《战友报》、《河北日报》等新闻单位投稿.结果  相似文献   

12.
走进某师政治部副主任韩强毛简朴的书房兼卧室时,便会看到书架上堆着厚厚的一根剪贴本,那是他19年军旅生涯以来积累的一笔宝贵财富,是他多年的心血、汗水加智慧的结晶:1500多篇报上发表的新闻作品和文学作品。他自幼生活在井冈山的一个山村里,井冈山秀丽的山水养育了他,赋予了他灵气。1975年当他来到大别山脚下的某部新兵连时,连长见他长得眉清目秀,浑身透露着机灵劲,就让他当了连部通信员。一天,他试着把连队一个老班长的训练事迹写成一篇报道,投给了一个报社,没想到半个月后稿子见报了。连队干部就让他当上了连部文书兼连队报…  相似文献   

13.
当文书时.工作之余我常写些生活感悟。一天,我心血来潮将加班写的“豆腐块”.打印出来.装进信封寄往报社。原以为。此稿文笔青涩,难逃泥牛入海之命运。由于连队事务性工作多.稿件投寄出去不久我便忘了这档事。熟料不久,上级一位新闻干事碰见我问:“你是不是给报社投稿了?你的文章发表了。”这时,我才猛然想起寄稿的事来。清晰记得,那天我是奔跑着回连队找报纸的。  相似文献   

14.
刚开始在连队写稿时,我总是遮遮掩掩,生怕战友笑话自己,更怕稿子没写好让战友们看了给自己难堪。 一次我写了篇千字通讯,先后改了五六遍都不满意,就把稿子放在桌子上蹋足球去了。回来后见班里几位战友正围着看我写的稿子,  相似文献   

15.
有位通讯员,6年被县级以上各家新闻单位用稿600多篇,其中省级以上采用300来篇,1986年1月至1988年7月,先后被人民日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采用8篇。他就是江苏南通县平潮镇江海电容器厂的宣传干事孙建国。 100篇稿件石沉大海以后 1980年,孙建国服役来到部队,次年当了连队文书。通讯报道是文书的“份内事”,他就一个劲地写,见什么写什么,“拣到篮里便是菜”。40多篇稿件发出去了,一篇都没变成铅字。他无奈,硬着头皮再写,终于侥幸有块“豆腐干”在南京军区主办的《人民前线》报上露面了。他高兴也伤心:50篇中1篇,代价太大了。团部看他还有点儿“新闻细胞”,  相似文献   

16.
通讯员大都工作、生活在基层,地处一隅,抓重大题材的机会很少。但是,身在基层也有优势,完全可以写一些以小见大的新闻报道。近些年来,在地方以至全国获奖新闻中,有些以小见大的作品就出自基层通讯员之手。这里举两个例子。有十位司令员到一个先进连队参观,连队领导本想好好招待一番,不料首长们只让做顿炸酱面,并交了饭钱。有一位通讯员感到这是一个以小见大的好题材,便写了一篇《一顿炸酱面招待了十位司令员》。这篇短新闻获得了全军好新闻奖。小通讯《深情》,写的是江苏准安一女村民的麦  相似文献   

17.
在我的稿件剪贴本里,珍藏着一篇曾被汗水沾湿过的足以让我终身难忘的新闻稿。 2002年12月,在高考落榜、打工受挫后,我怀揣着对绿色军营的向往,走进了有着光荣传统的黄继光生前所在部队。因为上学时就喜欢写作,我便把个人的成长得失和对部队的点滴感受用笔写出来,尝试着给报社投稿(因当时不知道可以用传真发稿,我的稿件都是照着报纸下沿的通信地址邮寄过去的)。  相似文献   

18.
1993年冬天,19岁的我来到令我魂牵梦萦的军营.圆了从军梦。火热的连队生活给了我许多灵感,由于爱写写画画,我成为连队上下公认的“小秀才”。一次偶然的机会,我被调到团里当了报道员,挤上了“爬格子”这条甬道。  相似文献   

19.
由于平日与文字打交道的机会较多,我逐渐爱上了文学。四年前开始学习写作,先是写小说,未果。其中一篇我自认为写得不错的小说稿先后投给八家文学期刊,均被退回。我想大约自己不是写小说的材料,便转而改写杂文。还好,头一篇寄出去一个月便在《陕西日报》文艺副刊上发表了。之后,我便以写杂文为主,间或写点散文、科学小品之类的“报屁股”文章。日积月累,如今竟也发表了近二百篇、三十万字的东西了,只是对写小说一直视为畏途。去年,《西安晚报》增辟《终南》文学作品专版,我偶然心血来潮,尝试着将三年前屡投屡退的小说稿《极限等于零》寄往该报。一个月后收到退稿,当时我实在没有勇气拆开信封,便随手扔在抽屉里,继续写我的“报屁股”文章。几天后,妻子整理抽  相似文献   

20.
跑来的新闻     
我刚从连队调到某部政治处当报道员时,地方一家广播电台的编辑来部队约一篇反映战士爱军习武的新闻稿子。首长把这个任务交给了我。接到任务后,我把自己关在屋子里,苦思冥想,写了撕,撕了又写,折腾一上午,也没有写出来。我部万政委听说后,来到我的宿舍,让我带上笔记本和钢笔,马上跑步到训练场。当我看到战友们热火朝天的训练景象时,茅塞顿开,明白了万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