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法国有一位新婚的工程师,告别妻子后去瑞士办事,一周后匆忙赶到电报局给妻子发电报,将归期告诉她。拟好电文,小姐告诉他应付的费额,他才发现带的钱不够。“请把其中‘亲爱的’几个字删掉,这样钱就够了。”他想出了这样的办法。热情的小姐说:“我来为‘亲爱的’几个字付钱。因为做妻子的最需要从丈夫那儿得到这个字眼。”(1月31日新民晚报八版)  相似文献   

2.
隐语电报     
1928年6月2日深夜,上海《新闻报》驻北京记者顾执中,给编辑陈达哉发回电报,电文说:“上海汉口路274号陈达哉先生:二弟拟于本日晚偕小妾离京,所有家务,托郭务远先生管理”。第二天,上海《新闻报》便以醒目大字标题登出一条独家新闻:“张作霖偕眷今晨逃离北京”。原来,当时奉系军阀张作霖和蒋介石作战吃了败仗,欲逃东北。但是,张行动诡秘,离京时间严密封锁。记者顾执中发现张行李已运至车站后判断张出逃就在即日,立即去电报局向上海发电。不枓电报局的新闻检查员是张的耳目,电文难以明写。顾执中急中生智,拍了上述电文。编辑陈达哉亦极  相似文献   

3.
趣味驿站     
《出版参考》2009,(4):28-29
合身的衣服 一个月前妻子过生日时,大卫给她买了一件价格不菲的衣服。这天晚饭后,大卫想起这事来,就问妻子:“亲爱的,我上次给你买的那件衣服还合身吗?”  相似文献   

4.
在十几年的编辑工作中,我发现最易用错的字莫过于这个“付”字。无论自然科学书刊,还是社会科学书刊,时常出现“付主席”、“付组长”、“付厂长”、“付主编”、“付主任”等字样。 近期最典型的例证之一就是为祝贺杨振宁教授70寿辰而出版的会议文集《中国科技大学学报》1993年第23卷第1期的扉页上,白纸黑字跃然纸上——“付”主任委员,只此一茨不知给海内外炎黄子孙留下多少遗憾。本来海外华人对国内采用的简化字就不大习惯,哪个字能简,哪个字不能简,还不是很清楚,如果在我  相似文献   

5.
“雨雪”、“老鼠”、“展览”、“演讲”——这几个词该怎么读?一般人都会很自然地把头一个字的声调读得像阳平。这就是普通话语流音变中“两个上声音节连读,前一个音节变读阳平”的规则。但是,三个、四个,甚至更多的上声字碰在一起,会怎么样呢? 有的人会把词(或词组)中前面几个字都读成阳平。也有的人会把其中的某个字读成“半上”(上声的前半部分),哪种读法对呢?怎么读才好呢?一般人不注意这个,可广播电视播音员就应该讲究规范。我们知道,语言是以词作为最小基本单位的,  相似文献   

6.
讽刺幽默     
《新闻天地》2009,(9):59-59
任君选择 丈夫下班回家,妻子准备好了晚饭。“亲爱的,今晚的菜你可以选择。”妻子说。“都有些什么菜呢?”“芦笋。”妻子答。“有什么选择呢?”“你吃或是不吃?”  相似文献   

7.
在报社采编系统里看改稿痕迹.一道道红线“无情”划过,一篇800字的消息“突出重围”后剩不下到500字。我常向编辑请教写稿要诀,答复最频繁的词是:言简意赅。的确,一篇文章绕来绕去,正说、反说是一个意思,好像把你按倒在糊涂的泥淖中.对自己和他人都是一种“摧残”。所以,文风追求怡人.首要的是从“简”。  相似文献   

8.
一篇新闻稿在排版中,有时候剩下几个字要转行或转栏,碰巧了会甩到老远。这不光是不好看,也常常使不熟悉版面“规矩”的读者四处寻找下落。下面是1987年2月8日《参考消息》第4版上的一个例子: 这种情形其实只要编辑和校对科的同志或者排字房的同志稍微动动脑筋,是不难解决的。象上面的例子,只要把“海关违反协定”向下移一字,“取消”二字就可以排在“两类”二字的下方。  相似文献   

9.
清朝,有一位姓钱的秀才,写文章最不简潔,人都管他中叫“罗嗦先生”。甚至他的妻子都嫌他罗嗦。有一次,这位罗嗦先生赴京赶考,临走的时候,他妻子再三嘱咐他:写文章无论如何不要罗嗦。他也答应了。到京后考试完毕,当他快要返里的时候,事先给妻子写了一封家信:“吾妻妆次:前日罗嗦而令不复罗嗦矣。吾在下月即将返里:不在初一,即在初二;不在初二,即在初三;不在初三,即在初四……(以下引者略);不在二十八,即在二十九。所以不写三十日,下月因小月之故也。  相似文献   

10.
熊家湾43号墓出土竹简2枚,彭家湾183号墓出土竹简12枚,整理者的释文中尚存在未释文字和错释文字,可以做进一步释读。熊家湾43号墓1号简“■□”中未释字可释为“既”;“□□□占”中未释的三字可释为“尚毋死”;原释为■的字应是■字,读为“祟”;2号简“□夬”中未释字可释为“备(佩)”。彭家湾183号墓6号简的■字应释为“厶”;3号简■字或可释为“痤”,读为“瘥”;3号简的■,读为“■绎”;5号简的■,读为■;11号简的■字应隶定为■;1号简的■。  相似文献   

11.
笑一笑     
进入角色丈夫被提拔为干部之后,妻子高兴地对他说:“今后你当官了,啥活就别亲自动手了,要多支使别人去干,这样让人看起来才有个官样。”丈夫听后,上下看了看妻子说:“你说得对;那么现在就请你给我打盆温水来,然后再替我把脚给洗了!”  相似文献   

12.
也许没有成家立业的人体会不到,如果你在工作中取得了一番成绩,那么除了领导的关怀和同志们的鼓励外,给你帮助最大的就是你的妻子。我在基层当了15年的“土记者”,与妻子从相识相恋到结婚以来,凭心而论受益颇深。静坐细想,妻子虽然只有中专文化,且不善言辞,但在我从事新闻写作的道路上,却称得上是一位“良师益友”,她有时如和风细雨,滋润着我疲惫的心田;有时则如一枚带刺的玫瑰,让我在刺痛之余,对人生事业追求多了几分感悟,添了几分清醒。“知夫莫如委”,同样,“知妻莫如夫”,天长日久,我把妻子对我的帮助总结成为“三个…  相似文献   

13.
人物专访兼有人物访问记、人物特写和人物通讯的性质,是把三者融为一体的一种报道形式。其特点在一个“专”字,重点是一个“访”字,它既强调新闻性、政治性,又要强调其可读性、可听性,所以给采写都带来了不小的挑战。成功的人物专访,常给人一种“近距离交流”的效果。那么,如何做好人物专访?  相似文献   

14.
一位高级编辑这样讲:“你要写份稿,老婆喊三声,一洗衣二做饭三出私差,那你将一事无成。”我写稿才六个年头,却小有成就,这也得力于妻子的大力支持和帮助。 一是给我腾出时间。妻子原来是吃皇粮的,整天是忙了公务忙家务,对我从不攀扯。每当我的作品在媒体上有字有音有像时,她还甩给我抿嘴一笑,促我辛勤写作。二是帮忙给我采访。妻子历来对人热情,不管什么样的来人她都礼貌相待。我们夫妻俩不在一个单位工作,当来客触及到的新点子,她定会刨根问底,帮我采访,在写稿时,  相似文献   

15.
曾经集国民党党政军大权于一身的蒋介石,给世人的印象是不苟言笑。其实不然,请看下面几段轶事: “五个军?第五军?”某日,一战区有电文驰来,蒋介石看后,大惑不解。原来电文是这样写的:已派五军增援。蒋介石认为电文语意不明,便大笔一挥,写道:“五个军?第五军?”然后退回。一字之差,文意相异,战  相似文献   

16.
一篇文章写好后,作者在送审或寄给报刊社时,都爱写上“敬请斧正”几个字。那么,你可知晓“斧正”一词是怎么来的呢? “斧正”的典故出于《庄子徐无鬼篇》文中。大意是说有个楚国人,他的鼻子上粘了一层白泥土,就请旁边的木匠给他擦掉。这位木匠为了显示一下自己的高超本领,竟挥动斧子一下把白泥土砍掉了,丝毫也没有伤着鼻子。后来文人学士就将此引典到修改文章上,称之为“斧正”,一直沿用至今。  相似文献   

17.
黑丁  莉萍 《新闻世界》2005,(11):33-35
随着对京城巨贪毕玉玺的妻子王学英的审判.“贪内助”一词也随之成为一个流行词语。令人吃惊的是.王学英成为毕玉玺堕落过程中的催化剂.所有的起因竟然缘于一个“爱”字。她爱丈夫毕玉玺.所以纵容丈夫受贿;她爱儿子毕波,所以把贪来的钱财给了儿子。但她没有想到,正是这种畸形的爱,才害了丈夫和儿子,也最终害了自己。  相似文献   

18.
滥用新名词,杜撰怪名词,会令人啼笑皆非的。有一次,某记者托我带一信给朋友,在信封末尾写有“本托”两字。朋友收信后对我说,来信人非我本家,他把“本托”的意义错成本人所托,这就用错了。这使我想起某些报章杂志的文章里时时出现的一些古名词,用错的俯拾皆是。如: “内子”,这是向别人讲自己妻子的谦称,而有人把它当作是“家内的儿子”了。“乔迁”,是局限于对别人搬入新居的客套  相似文献   

19.
一字差错危害无穷 前些时.媒体报道了这样一件事:四川省巴中市政府办公室发出的关于中秋节放假的通知.将最关键的两个字搞错了,把“中秋节”错为“端午节”。从起草到定稿,经4人之手,竞无一人发现.终于同全市人民开了个大玩笑,在大众面前丢了脸。这样的差错,实在令人咂舌。  相似文献   

20.
黄钢  周翔 《湖北档案》2022,(4):34-36
<正>又到一年清明时。近期,来墓园扫墓的人特别多。我是墓园的“常客”,几乎每周都会来墓前看望去世的妻子。有些人忌讳谈“死”,我却不忌讳,我也不怕死。我将自己与妻子的合照镶在墓碑上,还把自己的名字和出生日期也一同刻在了上面,这样妻子就不会孤单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