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雅欣 《视听》2018,(6):151-152
数字化阅读时代,微信成为人们进行阅读相关活动时的主要选择。文章分析了"为你读诗"公众号的优劣势、发展机遇和挑战,勾勒出诗歌借助新媒体手段实现有效传播与传承的生动图景。  相似文献   

2.
刘火雄 《现代传播》2018,(4):153-155
"为你读诗""读首诗再睡觉""给孩子读首诗""我们读诗"等诗歌诵读类微信公众号的兴起,得益于微信公众平台的出现以及智能手机、移动互联网的普及应用。诗歌诵读类微信公众号围绕"诗意"诉求设置媒介议程,其内容推送通常采取"画诗乐"传播模式。中国历史久远的诗歌传统一度式微后,经由此类微信公众号传播实现了一定程度的网络复兴,并建构起数字时代新的社群化读诗景观。但是,在应对作品同质化、版权保护等方面,诗歌诵读类微信公众号仍面临诸多挑战。  相似文献   

3.
全媒体时代,诗歌依托社交媒体得到推广与发展,这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让边缘化的诗歌重新回归生活的中心,却也使其陷入"全民化"的陷阱.并且诗歌传播的"把关人"缺失,导致诗歌作品良莠不齐,以娱乐与吸引受众消费的诗歌作品更是屡见不鲜.本文以"为你读诗"的微信公众号为例,揭露和批判其存在的商业化、娱乐化与庸俗化现象.以此警醒社交网络中参与诗歌互动的用户,促使诗歌"兴、观、群、怨"的社会功能得到更好实现.  相似文献   

4.
朱俊瑛 《传媒》2018,(14):57-59
诗歌作为传统的文学形式经常和朗诵相伴相生,而朗诵具有仪式感和表演性的特征使诗歌朗诵被认为是一种高雅的精英艺术而无法亲近大众.移动新媒体的出现无疑给诗歌朗诵艺术提供了大众化传播的新路径.以微信公众平台《为你读诗》为例,借助新媒体的草根平台、明星效应、娱乐化的传播方式等,诗歌朗诵开启了文化艺术的大众化传播之路.然而,这种回归日常生活的"诗意的栖居",既显示了新媒体在勾连诗歌与大众方面取得的胜利,也显示出了在市场化、娱乐化的背景下,艺术性只能退居其次的无奈.  相似文献   

5.
新媒体推送的稿件传播效果如何,可以用量化的数据进行直观评价.这些数据包括有多少人点击阅读,又有多少人转发、收藏、评论等.这与评价报纸稿件传播效果存在较大区别.微信公众号推送的图文内容,每条页面底部显示有阅读人数和点赞人数两个数据指标.其中,阅读人数如果超过10万人,无论超过多少,页面上显示的数据均为“10万+”.如今,“10万+”成了评价微信公众号内容传播效果最为显性的标准.阅读量“10万+”的微信内容有什么特点?为何会被用户大量分享转发?如何才能生产更多的阅读量“10万+”内容?本文以长江日报为例,对城市党报阅读量“10万+”的微信内容的传播特性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6.
在广播电视语言传播中,“字正腔圆”是指语音准确规范、声音圆润集中,是对播音员、主持人吐字发声的共性要求与衡量标准。“字正腔圆”其实是美的代名词,然而在现实中却常常成了呆板拘谨、装腔作势的“替罪羊”。规范并不是一种枷锁和束缚,它其实是一种更高境界的自由和美。在众语喧哗、人声鼎沸的大传播时代,我们应努力在规范的基础上,真正做到“以事醒人、以情感人、以理服人、以美愉人”。  相似文献   

7.
付沛沛 《青年记者》2017,(29):83-84
随着传播技术的革新和发展,“微媒体”如雨后春笋般纷纷涌现,它以更短小的篇幅、更及时的分享、更精准的受众、更个性化的内容形成了微传播时代的核心特征,急剧改变着舆论格局和传播生态.而在众多“微媒体”中,微信受到纸媒等传统媒体的青睐并为其转型提供了新的契机.本文以钱江晚报微信公众平台为例,探究纸媒借力微信公众平台实现突破的转型之路.  相似文献   

8.
郭朋玉 《今传媒》2024,(2):19-22
随着社交媒体时代的到来,微信公众号凭借其互动性、移动性成为企业文化传播的重要渠道。本文以“金茂文化”微信公众号为研究对象,运用内容分析法,对当下企业运用微信公众号传播企业文化的发展现状及其传播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探讨了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提出利用微信公众号传播企业文化的优化路径,旨在为其他企业更好地运营微信公众号、促进企业文化传播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9.
赵俊芳 《今传媒》2023,(11):49-53
随着健康中国战略的提出,健康传播在学术研究和公众视域中颇受重视。探究新媒体时代的健康传播,微信这一即时通讯平台在其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为健康传播提供了广阔的发展平台。本文以微信公众号“北京卫视养生堂”为主要研究对象,依靠其发展形成的新媒体传播矩阵,结合丹尼斯·麦奎尔的《受众分析》一书,对当下健康传播类微信公众号如何做到创新性契合受众获知需求进行了分析后发现,虽然微信公众号“北京卫视养生堂”在这一领域实现了有效探索,但是也存在着缺乏深度发展等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发展策略,旨在为健康传播类新媒体的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0.
叶元琪 《视听》2022,(10):120-122
汉字是中国语言的书面表达形式,蕴含了从古至今人类对世间万物的思考,具有极其重要的文化价值,其发展与传播也贯穿于人类历史的长河中。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影视剧纪录片中心推出的微纪录片《“字”从遇见你》,将汉字的源流与演进、背后的故事及其博大精深的价值,以可视化、轻量化的方式传播给更加广泛的群体。该微纪录片通过对“中”“册”等25个汉字故事的讲述及动画呈现,揭示了汉字背后所蕴含的宇宙观与人生哲学,让更多人了解汉字之美、中文之美,了解中华文明绵延至今的活力。  相似文献   

11.
林玲 《新闻通讯》2014,(5):32-33
作为如今国内最流行的两大社交应用,微博和微信之间的“斗争”似乎从微信崛起之日起就从未停止过。“微博将被微信取代”一度成为业界、学界争论的焦点。本文以马航事件为例,从属性定位、传播模式、受众需求等传播学的角度分析微博和微信的差异,认为二者是两种根本不同的社交平台,微信的社交功能、情感交流功能强于微博,但在信息获取和观点表达方面,微博具有微信无法比拟的优势。微博不会被微信取代,二者将在互补中共存。  相似文献   

12.
王莉 《青年记者》2016,(33):43-44
环境风险社会与微信公众号绿色传播
  如今,人类的生存环境面临着全球变暖、能源匮乏、地球物种减少、空气河流污染、森林湿地消失等各类严峻考验。环境风险管理被提上议程,环境风险社会成为当下传媒的现实传播语境。德国社会学家乌尔里希·贝克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提出:“风险社会作为现代性的一种后果,具有不断扩散的人为不确定性逻辑及导致现有社会结构、制度及关系向更加复杂、偶然和分裂状态转变。”①媒体需要及时传递风险信息,为社会治理提供依据,在传播中设置风险议题并搭建沟通平台、提升公众风险意识,防范风险恶变。近两年来新媒体催生了有关生态问题的绿色传播平台。2014~2016年间我国涌现了600余个绿色微信公众号,2015年线上全年共发表16.54万篇文章,涵盖从官方到民间所有绿色资讯,获得超半亿次阅读量。其中媒体公众号阅读数最高,达51.7%,《雾霾生存手册》微信传播指数(WCI)为1158,总阅读量每月达到20余万。②基于微信的交互性、灵活性及朋友圈特质,微信公众号总体实现了“低成本、强效应”传播,给环境风险社会的绿色传播带来了新的发展契机。  相似文献   

13.
张雅靖 《青年记者》2017,(29):80-81
政务微信被称作“指尖上的政民对话”,它因其传播反馈的及时性、信息发布的高效率以及平台推广的普及性等潜在优势,在政府和民众平衡关系的建立、维系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2016年,政务微信传播影响力排名前十位的分别是:“共产党员”“上海发布”“中国政府网”“中山发布”“佛山发布”“杭州发布”“珠海交警”“唐山交通安全微发布”“重庆交巡警”和“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从政务微信100强账号认证主体的级别来看,市属机构开设的微信公众号数量最多,共计47个.①由此可以看出,不少城市积极发挥地域的优势,将微信公众号打造成便民服务、展现城市魅力的传播平台,通过自身的影响力来推动政务微信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杨雪 《出版科学》2022,(5):68-74
总结大气科学领域核心期刊微信公众号的运营现状及不足,并以《气候变化研究进展》微信公众号开展的“新闻稿”推送服务为例,探讨科技期刊借助新媒体传播提升文章可见度及传播效果的有效途径。实践表明,以期刊文章为基础,设计并推送可读性更高、吸引力更强、更具针对性的微信“新闻稿”,可显著提升文章传播力。因此,大气科学领域期刊应结合自身特点,有机结合传统纸媒与新媒体资源,扩大期刊影响力。  相似文献   

15.
赵萍 《报刊之友》2014,(9):125-126
根据工业和信息化部统计,截至2013年12月底,中国微信用户数量超过5.64亿,成为互联网领域中的一座金矿;微信公众账号数量达到百万级别,具有极大的社会影响力。本文以成都市微信和微信公众平台为研究样本,力图展现“秒”传播时代的信息传播现状、探索信息延伸趋势,为国家网络信息安全建设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16.
李佳佳 《今传媒》2023,(1):121-124
本文运用内容分析法对“成都甘露海藏医院”微信公众号在2021年7月至12月期间推送的84篇文章进行了分析,通过对信息主题分布和传播力的分析,解析藏医医院微信公众号在传播过程中的不足之处并探索优化策略,以扩大藏医医院微信公众号健康传播的影响力,推动藏医药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相似文献   

17.
苏媛 《视听》2022,(9):180-182
对于媒体来说,微信公众号带来了全新的传播形态。媒体通过微信公众号传播信息,不但可以提高传播速度,而且新闻资讯的呈现样式更加立体多元。目前,媒体在运用微信公众号传播新闻信息时,存在形式和内容雷同无特色、资讯内容零散、制作环节不理想等问题。要想让微信公众号在新闻传播领域发挥更大的作用,媒体应着力构建专业化运营团队,坚守“内容为王”理念,结合接地气的语言和受众需求,推送优质内容。  相似文献   

18.
移动互联网时代,以微信为代表的社交平台已经成为新媒体传播核心渠道.2016年8月,微信公众平台上线4周年,微信和WeChat合并月活跃用户数达到8.06亿,微信公众号总数已超过1000万个,每天用户访问次数超过30亿.①微信阅读成为移动端最主流的阅读方式,当前学界对微信公众号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传播机制、运营策略和盈利模式等方面,对其定位策略和文本表达关注不够.本文以微信自媒体大号“咪蒙”为例,分析个人微信公众平台的传播内容、基本定位和写作特色.  相似文献   

19.
2014年8月7日,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颁布了《即时通信工具公众信息服务发展管理暂行规定》(又称“微信十条”),其中第五条要求微信等即时通信工具处理公众举报的违法和不良信息,谣言当属其中。笔者于9月25日在百度中键入“微信谣言”,共计找到约37,500,000个相关结果,可见微信作为一种新式的传谣渠道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本文以微信中的谣言为研究对象,结合微信自身的功能属性与传播环境,对此类谣言的传播特征和治理方向展开讨论。  相似文献   

20.
余彦英 《今传媒》2022,30(3):21-24
近年来,微信已逐渐成为人们交流、沟通、互动以及日常娱乐的重要工具,微信朋友圈更是微信用户的重要对外“窗口”,微信用户群体一时间从青年群体渗透到老年群体,并且逐渐受到老年群体的追捧。本文以微信为例,从“拟剧理论”的角度出发对“拟剧理论”中的前台设置、剧本管理、剧班维护、后台准备等要素进行分析,探究微信用户在社交中的表演与印象经营,进而深度挖掘社交平台迅速发展背后的传播机制以及由此产生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