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蔡月亮 《青年记者》2021,(22):22-23
智能媒介终端的使用带来了主体的"形变",媒介使用从"多中心"走向"再中心化",与阅听主体深度连接,使得主流媒体进入个体的物质空间,实现精神空间的融通;嵌入主体的社会空间,强化文化认同,提高融媒体产品的影响力。  相似文献   

2.
论融合媒介使用空间的私人化及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文章主要讨论融合媒介使用空间的私人化特征,认为私人化不仅是融合媒介的内在规定,也是空间精细化的必然结果。融合媒介使用空间的私人化也导致了大众传媒阅听空间的私人化,以及媒介内容产制的公私融合的趋势。  相似文献   

3.
从媒介变迁的视角,梳理了口传媒介、文字媒介、印刷媒介、影音媒介、数字媒介时期的大众阅读,认为阅读作为一种社会实践活动,呈现阅听、阅文、阅图、阅屏的发展进路。从阅读载体、阅读内容、阅读过程、阅读环境、阅读主体五个方面重点论述数字媒介时期大众阅读的当前镜像。  相似文献   

4.
陈长松 《今传媒》2014,(7):9-10
本文根据列斐伏尔的空间理论分析了融合媒介的空间特性及影响,认为融合媒介在物理空间上具有媒介使用空间的私人性特点,在精神空间方面表现出公私空间的融合性特征,在社会空间上主体具有自由转换与主体间性特征。相应地,融合媒介的空间特性对媒介产生了三个方面的影响,即媒介阅读空间的私人化转型,媒介内容产制的公私融合化趋势,媒介社会空间的实践性愈趋强化。  相似文献   

5.
在后现象学视角下,本文关注媒介化旅行中的个体在行程中的感性经验,聚焦他们对媒介技术和物理空间形成的多重界面与自我之间的关系的理解。为了深入地解读这一现象,本研究对25位有媒介朝觐经历的人进行半结构性访谈,辅以照片引谈,并对其相关社交媒体内容进行文本分析。研究发现,媒介朝觐者与文本相遇时的经历可能成为其私人记忆一部分,而且会经由媒介叙事的引导而对相关的物理空间产生故事欲。旅程中,媒介朝觐者会选择性接受现实空间的信息或情动能量,从而维系对媒介界面的边界,而且会选择能产生更多情动联结的社交平台分享自身的旅行书写。不过,界面是多重和不确定的。部分受访者可能调动多重肉身感官,与媒介故事之外的人与物相遇,在变化的行程中生成更多丰富的情感,用游戏的态度去感受现实的空间界面。也有部分受访者则受制于移动界面,难以在具身参与中建立深入的情动联结。在此基础上,本文亦尝试对比媒介化旅行的结构主义与后现象学解读,借助“界面”概念探索自我、媒介与空间关系的理论可能。  相似文献   

6.
网络唤起了蛰伏在个体体内的发表诉求,使被压抑的发表愿望获得宣泄的自由.麦克卢汉说"媒介即讯息".媒介对个体和社会的影响源于新尺度的产生.任何一种新的媒介,都要在我们的事务中引进一种新的尺度.媒介即讯息的内涵即意味着"媒介对社会发展的深刻影响和对社会内容的准确表达".由于网络日益成为人们获得信息的主要来源,它自然会引起社会变革并影响公众观念.本文从传播学的角度,探讨在媒介融合时代期刊编辑如何借用传播理念把握主动权,提出编辑应掌握的技能和具备的素质,以适应新形势的需要.  相似文献   

7.
李慧 《出版广角》2019,(24):39-41
媒介多元化发展让文学创作者、传播媒介主体走向协同共进、多维融合与博弈角力。文学传播主体的这种融合与角力为用户的多元化阅听提供了丰富渠道,使得文学传播客体(受众)的消费行为随之产生视觉性偏好及互动性、娱乐性体验需求。伴随着受众文学消费行为的不断嬗变,文学传播客体亦开始对文学内容生产、传播媒介及消费服务产生了深刻的反作用。  相似文献   

8.
媒介评议活动是指对媒介传播内容及其效果的评论和评价。通过媒介评议活动实现对媒介传播内容及其效果的监管,以维护公众利益和阅听人的合法权益。媒介评议活动滥觞于西方,伴随着新闻界的"社会责任论"的兴起而产生,并迅速在世界范围内发展起来。正式媒介评议组织的出现是媒介评议活动走上制度化的标志。媒介评议组织是专门从事媒介评议活动的监督组织,在不同的国家,媒介评议组织因其性质和功能的不同而分为不同的类型。经过了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媒介评议组织虽然在监督媒介和推动媒介发展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无论哪种类型的评议组织都面临类似的发展困境:宗旨不明确、资金不足、组织效率低下、监管效力不强等。  相似文献   

9.
任何阅读行为,无论是读报、看电视、上网都是在一定的物理空间中进行的.阅读空间即阅读行为发生的物理空间场所.物理空间的社会性状必然会对阅读行为产生影响,不仅影响阅读主体,也对阅读客体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10.
蓝艳华 《出版参考》2013,(15):30-31
网络唤起了蛰伏在个体体内的发表诉求,使被压抑的发表愿望获得宣泄的自由。麦克卢汉说"媒介即讯息"。媒介对个体和社会的影响源于新尺度的产生。任何一种新的媒介,都要在我们的事务中引进一种新的尺度。媒介即讯息的内涵即意味着"媒介对社会发展的深刻影响和对社会内容的准确表达"。由于网络日益成为人们获得信  相似文献   

11.
樊丽  王亚男 《中国出版》2023,(18):47-52
媒介技术不断介入人们日常生活,短视频平台已成为人们聚集的新空间,传统“地方感”逐渐式微,以短视频为代表的大众影像实践生成的“媒介地方感”正在形塑着新型人—地关系。地方不再局限于特定空间的有边界的物理环境,而是成为虚拟与现实的结合体,个体将在地与在线的日常体验进行融合,基于交流分享而实现人与地方及他人的情感交往和互动,由此产生的媒介地方感更多元化、具有更开阔的视野。通过分析媒介地方感在个体的具身参与和媒介实践相互交融中的生成机制以及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重新发现地方的价值,实现在以技术为中介的社会文化实践中对地方的回归。  相似文献   

12.
邵慧 《东南传播》2011,(6):63-66
在所有的传播媒介中,手机以其移动和便捷的特点而成为与个体联系最为紧密的媒介之一.人们使用手机协调生产和劳务、荻取信息和自我表达、联络和维系社交关系,同时手机随着个体经历着社会生活的时间向度和空间向度.在手机传播革命时代,手机与地理的关系也日趋复杂:手机媒介对传统地理的颠覆与镜像,对城市景观的认知和想象,对社交空间的破碎...  相似文献   

13.
国际互联网于上世纪90年代崛起,被视为是新兴的第四媒介,不但造成信息及通讯技术的进步,也对传播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促使宽带通信系统(broadband communication system)建立,融声音、图像、资料于一体,并具有储存及交互功能,媒体的在宽带系统下的整合媒介、信息与传播,被称为是媒介的“大汇流”。这诱使其他传统媒介争相投入此一新的领域,广播也因此迈入了数字技术时代,在新兴媒介冲击下,广播经营策略因听众的需求也起了极大变化。跨媒体竞争的“大汇流”现象也成为台湾传播新的课题,不同媒介间的市场定位及传播特质,使得阅听人有更多的媒体使用选择,得以更宽广的角度衡量各种信息来源,产生复合式的媒体使用习惯,形成多元化的传播环境,另一方面也因为受众对媒体的个别依赖,而产生阅听人的“市场区隔”。究竟广播事业加入“大汇流”行列后,阅听人对广播的接收选择有何改变,本文将以传播学“使用与满足”理论就此主题进行初探研究,除了关注台湾广播事业在跨媒体竞争下,新旧媒体受众是否相互吸引或相互排斥,并以“市场区隔”的角度审视阅听人的分众市场现象,归纳市场区隔化经营的广播事业共同特色。  相似文献   

14.
胡丁珲 《编辑学刊》2021,(4):112-116
媒介技术的发展推动媒体创新,以回应社会需要,提供效用,因此探索媒介融合创新的基础在于关注媒介能为个体和社会提供何种效益.总的来说,媒介可为个体提供情感效用,避免个体孤单;为社会提供结构改变效用,避免社会阶层固化;服务日常生产生活,促进社会进步.从媒介创新的阶段来看,满足娱乐性需要、承载意义、嵌入日常生活是其被充分接受的必经阶段.从现有经验来看,媒介创新若能进行下去,必须抓住无惧风险的普通大众,探索情感转换的机制、推动社会意义的生产.  相似文献   

15.
媒介价格战的得与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大众媒介赢得市场的竞争策略有多种表现.这些手段包括用广告塑造媒介及产品形象、增加媒介产品的品种、提高服务品质、降低媒介产品价格以及营造市场垄断地位等等.上述手段的共同特点是媒介运作愈来愈呈现出商业化特点,大众媒介的阅听人被看作消费者,而媒介把目光主要瞄准在如何更好地运用资本来控制大众媒介的消费者.在我国大众媒介的产业化进程中,价格作为争取更大市场空间的竞争策略尤其引人注目.一波又一波的价格战使得媒介市场烽烟四起.然而价格战给媒介竞争究竟带来了什么?是促进了媒介市场的良性发展,抑或是相反?  相似文献   

16.
一目了然     
《声屏世界》2014,(5):69-70
关注未来媒介发展变化的大趋势一、未来媒介生产的变化。媒介生产元素将进行大胆的重组,一些其他产业元素和创新因子将会被纳入未来媒介生产的过程之中,有时甚至会取代原来的主体元素。二、未来媒介内容的变化。新闻媒体会向娱乐媒体和广告媒体发展和变化,媒介内容的城乡对立可能进一步加剧,城市新闻和娱乐内容充斥在各种媒体的所有空间和时间,有关"三农"的内容则被挤压在狭窄的角落里。  相似文献   

17.
姚君喜 《新闻界》2006,(1):89-90,88
大众传播媒介直接影响着公众的信息认知,不同的受众对媒体的内容和功能也有不同的认识。“媒介使用与依赖”理论认为:大众媒介是特殊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环境的产物,相应地,个体的媒介使用动机和需求也受制于社会环境。受众对信息的不同动机和需求产生了不同的媒介行为,从而  相似文献   

18.
图书馆空间的新利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图书馆空间包括物理空间和数字化空间.对物理空间要充分利用,全面改进服务工作,在"藏、查、借、阅"一体化中实行动态典藏机制,实现一馆多能;对数字化空间要实现共享.大学图书馆还要把物理空间和数字化空间等综合利用,建设信息共享空间.  相似文献   

19.
一、网络新闻标题的特点 在信息爆炸的今日社会,电视、广播、报纸、网络等媒介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正极大地改变着人们接受新闻信息的阅听方式,"看报看题""5秒效应"的提法都印证了新闻标题日益突出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李强 《新闻知识》2012,(9):50-51,42
公共关系、文化消费、媒介传播的碎片化,构成了现代社会"碎片化"的显性表征;在诵读传播中,"碎片化"的指向则是必须有一个能满足相对狭窄传播的媒体碎片微观承接,从而具有不可再分性、具体指向性、自由选择性等特征的"诵读传播载具"。传统诵读创作具有了"碎片化"基本元素,进而使阅听人接收诵读传播更具"碎片化"导向性。同时,以阅听人为导向,进而对碎片化受众进行微观承接、对应传播,则需有效地对阅听人诵读体验心理进行研究,有效建立"诵读文化体验中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