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 毫秒
1.
在数字技术快速发展、多媒体产品如此丰富的当今社会,人们逐渐被各种景象所包围,并且这种趋势愈演愈烈。在"微时代"下,通过对视觉文化传播载体、内容、和受众三个方面分别呈现出的媒介大融合、图像压倒文字和受众无所适从新的表现特征的研究,发现视觉饕餮盛宴的满足背后,存在着视觉传播技术受限、主体的解构与意义消解、视觉霸权等"后遗症"。鉴于此,有必要从技术、观念、形式、视觉素养等方面尝试采取一系列优化措施来解决以上问题,建设一个视觉生态良好的生活空间。  相似文献   

2.
本文重在论述图像传播研究与文化转向之间的关系。详尽阐明了当今图像研究兴起的重要背景——"文化转向"的内涵:是以视觉为中心的转向,视觉事物成为文化建构中的关键,图像成为传播知识和建构文明社会的重要媒介,建构着人们对世界的认知/想像及认知/想像的方法。在此基础上,对被重新发现的"图像"的作用、地位和本质等进行了深入分析,并在最后就图像与文本的关系进行了阐释。本文认为,图像已成为现代传播中一种最有效的传播方式和途径,一种不可或缺的社会生产力,一种创造性的思维活动,一种有效的工具和文化力量。开展图像文化传播研究,对构建和谐社会,强化传播效果,拓宽文化研究的领域等方面都将有着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移动短视频的流行促进了互联网时代媒介文化的转向,满足受众对增强感性认知以及扩大社会交往的需求,同时催生了一种横向的、立体性的关系认知。但是媒介技术乌托邦式幻想使人忽视了媒介文化繁荣的背后却暗含危机,特别是过度的文化产业化倾向,忽视了文化教育功能的均衡;过度依赖算法机制造成的多样化信息环境的消解以及人们认知的窄化。据此,文本指出构建互联网时代信息价值的必要性,以人文价值消解技术理性的过度偏向,以人机同构的"共存、共进化"的价值观,去重构批判性的自律主体,去主动消解媒介技术性"异化"的危害。  相似文献   

4.
移动传播给新闻价值的实现提供了新机遇,也提出了新内容、新挑战。移动传播时代的新闻写作需充分利用移动传播的条件,既应遵循新闻写作的基本要求,还要根据移动传播的屏幕阅读特点、语言文字特点,做好文字与其他视觉元素的融合,以及关键词的运用,同时掌握好微信等社交媒体的写作技巧。  相似文献   

5.
岳琳 《新闻前哨》2021,(2):25-26
新媒体是在媒体技术发展基础上形成的,能够为更多受众参与提供条件的媒体形式.新媒体传播,要注重这种受众参与文化的发展趋势和特点.在新媒体传播中,提高受众的参与体验效果,同时也要强化媒体传播的质量和效率.新媒体传播要想实现社会广泛关注,就要将受众文化的民主化、多样化以及个性化进行探究,加强新媒体与受众的互动性.  相似文献   

6.
7.
在新媒体时代,以网络为代表的各种新媒体构建起一套全新的参与式文化体系。新媒体传播全力推动了参与式文化的发展,这一助推力主要来自技术与社会这两者的综合作用。受众参与式文化在新媒体时代的总体表现主要有四个方面:传播模式与传受关系的改变、共享性文化的发展、社会变革的推进、个体交往与互动的重建。受众应培养辩证与批判的思维,因此需从认知和实践两个维度同时推进,提高受众的新媒介素养,以应对这一全新的媒介文化。  相似文献   

8.
借助传播科技的迅猛发展,时代文化向图像化转向,这一转向是深刻的甚至是根本性的.作为一种新的文化形态,“图像”已经渗透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而其凸显出的世俗性与视觉性,已成为这一转向的标志性特征.  相似文献   

9.
张培 《传媒》2021,(3):77-78,80
移动媒体时代,文化生产机制和传播机制都发生了重大变化,移动化、碎片化、场景化等成为文化传播新的关键词,如何快速转变思维,实现传统文化的对外传播,是当前国际传播需要深入探讨的课题.本文结合具体实践,重点分析了移动媒体时代中国传统文化海外传播的契机与策略,以期为优化传统文化的国际传播策略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0.
影像作为一种视觉符号,是人们把握世界、自我呈现及表达思想的一种重要方式。随着社会从工业时代发展至后工业时代,影像生产的技术条件和制作环境都发上了重大改变。本文以移动互联网时代为立足点,通过对影像的生产模式、生产主体、消费方式等方面的转变作出分析,总结出,影像的生产开始从工业化、整体化走向碎片化、个性化,从精英生产转向大众草根,从理性消费转向感官的狂欢。传统二元对立的理解范式随着移动互联网的普及逐渐被颠覆,主体性意义被消解。  相似文献   

11.
一家新闻媒体总是依据一定的受众新闻需求而定位的,又因不断满足受众的新闻期待而持续存在着,乃至于在经年累月的相互默契中培育受众的阅读依赖。  相似文献   

12.
13.
杜菲 《新闻世界》2013,(7):198-200
【摘要】新媒体时代下文化发展的“中国梦”在移动二维码的推动下迎来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移动二维码是新媒体时代新的传播平台,对文化传播的推动力不可小觑,有效拓展移动二维码的利用频度和广度,可以加速中国文化的对外传播,早日实现“中国梦”。  相似文献   

14.
袁雪子 《新闻世界》2014,(10):142-143
随着移动终端使用性能的提高,移动互联网营销也在不断发展,而在移动和触摸界面,创造性的营销内容是互联网大背景下取胜的决定性因素。其中社交图片网Instagram开始了个性化品牌商业活动,这意味着一个新的广告创意浪潮在社会化网络中凸显出来。本文从Instagram上的品牌运营个性化传播角度出发,探索移动时代下品牌营销的个性化,以期能为移动营销研究提供具有一定理论价值和实践操作价值的启发。  相似文献   

15.
16.
权玺 《青年记者》2016,(33):83-85
图景
  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的数字化传播,是新媒体环境下非遗传承所必须直面的首要问题。尽管从应然性的角度而言,数字化给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和发展带来了更多的可能性,但围绕着数字化背景下非遗传承人的权益保护、非遗展演的场域变迁、非遗文化的技术复制、非遗资源的开发利用等问题的争论仍不绝于耳。也就是说,非遗的数字化传播在受到追捧的同时,也始终受制于对其技术价值的质疑。  相似文献   

17.
正如印刷术推动了图书报纸的出现、无线电的发明孕育了广播电视一样,每一种革命性的信息传播方式诞生都一定会催生某一类新型媒体。20世纪末人类社会发明的互联网技术又催生了谷歌、雅虎、新浪、百度这样的新型网络媒体。  相似文献   

18.
移动互联时代的到来也带来了传播的新变化.与之前的PC互联时代相比,移动互联时代的传播已由“流量之争”转变为“场景之争”,由“时空消失”的速度至上转变为“时空一体”的适时体验,由“注意力经济”转向“意向经济”.移动互联时代可随身携带的智能手机或可穿戴设备使用户可随时随地上网,移动中不断变换的场景因素凸显出来.在此背景下,掌握场景传播的意义至关重要.对个人而言,它能使我们清楚地了解和适应这一时代;对企业来说更是利益攸关,树立场景意识,才能在新一轮的场景之争中占得先机,赢得商机.  相似文献   

19.
互联网在中国经过20年的发展过程,改变了整个媒体格局和品牌传播模式,并创造了全新的数字生活空间。新环境的变化,使企业的品牌传播活动面临着更多的生活者,而非以往的消费者,品牌形象也由雕塑转向活体。品牌的建构和发展离不开与每一个生活者的协同创意过程,协同创意必将成为数字时代品牌传播的趋势。  相似文献   

20.
在区域竞争日益激烈的当下,区域形象宣传片已经成为广纳贤才、展示区域形象的重要视觉名片。本文通过分析我国区域形象宣传片的部分案例,指出区域形象传播存在着宣教目的过强、以抽象符号和宏大叙事为主的叙事惯性。结合媒体深度融合的特点,提出区域形象传播需通过将抽象的符号形象化来加深受众对其意义的理解,以微叙事切入宏大主题,借助新媒体搭建交互空间,与用户共同书写区域故事的方法来提高区域形象的传播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