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朱长久 《青年记者》2017,(26):126-127
传统村落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文化基因和历史根脉,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城市的扩张,不少承载着乡土文化和历史记忆的传统古村落面临着被破坏甚至消亡的压力.以传播社会优秀文化为己任的新闻媒体,为加强古村落的宣传和保护做出了很多努力,也面临着更多可以开展的工作.本文以上九山古村落的文化保护和媒体在其中的传播作用为例,解析在全媒体时代新闻媒体如何大力传播古代文化遗产,开发更多的新闻资源.  相似文献   

2.
汪洋  朱玲 《湖北档案》2022,(1):54-56
继2013年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提出"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后,2014年中央一号文件正式将"留得住乡愁"写入文件中,传统村落保护已上升为一项国家战略.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乡村振兴战略",要求重点保护好乡村文化.村落作为乡村文化的重要载体,传统村落保护的研究再次成为国内学术界关注的焦点.党的十九...  相似文献   

3.
刘精科 《传媒》2016,(20):62-64
纪录片以其独特的艺术形式及现代化的传播手段,在展现人们的生存状态、传达人们的生活观念,以及传承人类历史文化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近年来,随着现代文明的快速发展,以乡土文化符号为载体,以传播传统文化为主旨的乡土纪录片受到社会的关注.《记住乡愁》等乡土纪录片在对乡土文化元素进行选择、提炼和加工的过程中,建构起了独特的美学景观体系,推动了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有效传播.  相似文献   

4.
古村落作为乡土文化的载体,不仅具有使用与认知的作用,而且具有情感与审美的艺术价值。福州林浦(又称濂浦)位于福建省福州市南台岛东北隅,旧属闽县开化里,现由仓山区城门镇管辖。它北临闽江,南靠九曲山,与鼓山隔江相望。这里山川秀丽,风光宜人,其传统村落形态在福州传统宗族村落中具有较大的典型意义。林浦历史悠久,人杰地灵,名胜古迹、文物资源极为丰富,是福州这个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传统村落景观在建筑学、民俗学、美学等领域内都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历史价值。古村落作为乡土文化的载体,不仅具有使用与认知的作用,而且…  相似文献   

5.
王剑 《陕西档案》2022,(1):30-31
中国传统村落,原名古村落,是指民国以前所建的村落.2012年9月,经传统村落保护和发展专家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决定,将习惯称谓"古村落"改为"传统村落".传统村落中蕴藏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文化景观,是中国农耕文明留下的最大遗产.传统的村落文化不仅包括有形文化遗产,还包括非物质文化遗产,自然环境和人文社会环境,具有很高的研究价...  相似文献   

6.
传统村落是中华文明的“基因库”和“活化石”,在推进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背景下,建设数字形态的传统村落文化记忆,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文章在对传统村落数字记忆建构及传统村落档案化保护的内涵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基于档案化保护的传统村落数字记忆建构路径,并以台州古村落数字记忆建设项目为例,对该路径的应用情况进行说明,以期深化对数字记忆建构方法的认识,为档案部门利用数字技术和方法开展传统村落档案资源建设和深度开发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7.
电影是兼具视觉、听觉魅力的一种艺术形式,能在记事或者抒情中将自然景观或人文现象呈现,传播价值取向.作为有效传播手段,电影可以为古村落的推广助力.目前,电影与古村落的相互支撑关系越来越密切,当代电影对传统古村落保护与传承有着积极的影响,传统古村落又赋予当代电影一定的价值,二者之间是一种长期的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8.
《家园》     
<正>中国传统村落,是指民国以前建村,保留了较大的历史沿革、建筑环境、建筑风貌、村落选址,具有独特民俗民风的村落。古村落,是民族文化的源头和根基,是历史信息的载体,是一种独特而又脆弱的文化旅游资源。  相似文献   

9.
作为新闻媒体如何致力古村落文化“救亡”。让古村落这一历史文化遗存在承载文明与荣光的同时,少受风雨侵蚀,免受人为损毁,在新时期更好地展现其质朴的文化品质?绍兴广播电视总台新闻综合频率经过前期调研策划和记者深入细致采访,于2012年9月中旬在《738早新闻》节目中播出了系列报道《重拾古村落的文明与荣光》,比较全面地反映了绍兴市古村落生存状况、现实困境,并提出了古村落保护利用的建议对策,全力为古村落保护利用工作的开展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 古村落历史文化深厚,境况令人堪忧  相似文献   

10.
赵斌  俞梅芳 《兰台世界》2016,(10):129-131
徽州古村落及其外部空间环境具有鲜明特色风采的地域文化,其中徽州古村落的独特景观影响至深,该地的村落有着非常丰富的集合,在外部空间环境中具有组织十分精到、令人叹为观止的艺术特点,古村落的建筑、水体、绿化之间巧妙地进行了安排,堪称"天下一绝",令世人赞叹不已。因而,探究徽州古村落民居建筑的外部空间环境相关问题,能够为今人更好地规划设计现代的人居环境提供十分重要的启示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1.
任越 《档案学研究》2018,32(2):79-84
传统村落是我国传统文化发展进程中不可或缺的文化之源,面对传统村落逐渐消失,传统村落文化遗存被破坏殆尽的文化困境,为传统村落文化建档成为保护传统村落文化的必然选择。本文主要梳理传统村落文化建档工作源起的现实诉求,并结合目前国内相关文化机构开展的传统村落建档工作面临的问题,指出今后我国传统村落文化建档在档案传播、信息关联、文化利用等方面的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12.
诺邓是云南一座有着一千多年历史的白族村落,因受到现代文明的影响,古村落传统文化正在不断衰退。在保护传承和开发利用传统文化遗产的过程中,诺邓村尝试通过兴办博物馆的方式展开相关保护和开发。实践表明,村内三家博物馆对传统文化保护和传承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3.
饶翔 《青年记者》2017,(9):27-28
报纸副刊是宣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平台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10月15日主持召开的文艺工作座谈会上说:“我们要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弘扬中华美学精神.”作为一家以思想文化为特色的中央级党报,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美学精神无疑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今年初,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其中明确要求加大宣传教育力度,综合运用报纸、书刊、电台、电视台、互联网站等各类载体,融通多媒体资源,统筹宣传、文化、文物等各方力量,创新表达方式,大力彰显中华文化魅力.  相似文献   

14.
文化自信是“四个自信”的重要内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又是文化自信的重要来源.做好普及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工作,是顺应时代发展的需要.本文以“中华经典名著全本全注全译丛书”的出版为例,剖析其选题策划过程、审稿编辑加工过程、营销推广过程中的策略与经验,探讨进一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实践路径.  相似文献   

15.
<正>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当代中国社会全面发展的坚实基础。根亲文化作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原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价值。档案是文化传承的载体和媒介,积极构建和充分发掘档案文化资源,助力根亲文化发展传承,是河南省各级档案馆工作的应有之义。  相似文献   

16.
优秀传统表演艺术不仅是满足人民群众审美需求和开展社会教育的重要载体,也是丰富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的重要手段。起源于1950年代的安康“新民歌剧”是在汲取紫阳民歌、汉调二黄和西方歌剧元素而形成的地方剧种。经过经济社会转型期近30年沉寂之后,新民歌剧在国家优秀传统文化保护传承、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和安康示范区创建的推动下,成为丰富乡村文化服务供给、开展乡村社会教育、凝聚乡村脱贫攻坚精神动力的积极力量。其从“遗留”到“传承”的艺术创新实践为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提供了借鉴,为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公共文化融合发展、用优秀传统文化丰富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提供了有益启示。  相似文献   

17.
游戏产业是数字出版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承担着发展数字经济、建设数字中国的任务,也承担着文化走出去的重任。当下,国产游戏成为文化传播的新载体,国产游戏出海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出去的新途径。以国产游戏出海助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外传播为切入点,采用SWOT分析法探析传统文化对外传播视域下国产游戏出海的优势、劣势、机会与威胁,并分别从政府、行业、企业三个层面提出创新发展策略,进而为数字化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对外传播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8.
中国核心术语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其传承创新与国际传播成为崭新的时代课题。“中华思想文化术语传播工程”在推动中国核心术语的创新阐释、多语种翻译、融合出版与国际传播方面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中国核心术语的传承发展践行“让文字活起来”的目标,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推动构建中国特色话语体系,在国际传播实践中打造精准化、品牌化、本土化的跨文化传播路径,以学术出版促进中外融通。  相似文献   

19.
微传播时代正在显著影响和改变传统村落的传统价值和文化生态。借助新兴传播技术及微媒介平台,推动传统村落文化的现代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与微传播媒介以及现代文化进行协商、融合,进而实现传统村落文化传播效果的最大化,成为保护传统村落、复兴乡村文化的题中之义。  相似文献   

20.
武术文化的传播是国家“保护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战略的一个重要内容.新媒体的发展,使得网络成为新的消息来源、交流途径和传播渠道,通过分析新媒体的广泛应用对武术文化传播起到的积极作用及不良影响,对运用新媒体传播武术文化进行了思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