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等待戈多》和《罗森和吉尔死了》分别是荒诞派戏剧和后现代主义戏剧的代表作.从戏剧哲学观、戏剧舞台设置和戏剧语言观三个方面论述了后现代主义戏剧对荒诞派戏剧的继承性和超越性.读者可以从中管窥出社会思潮的变革,即现代主义向后现代主义的转变带给戏剧创作理念的变化.  相似文献   

2.
《等待戈多》是最能体现贝克特思想特点和荒诞派戏剧特征的剧作,深刻地表现了汉代文明中人生的处境:怀抱模糊的希望而作无尽的等待。“等待”成了人生的唯一目的,这一目的没有任何意义,只是证明“在等待”。剧中悲喜融合;超越传统戏剧,又对传统戏剧有所借鉴。  相似文献   

3.
在对人类荒诞存在状态的表现上,荒诞派戏剧可以说达到了内容和形式的完美结合。在内容上,荒诞派戏剧在对传统戏剧的“反叛”中实现了对传统戏剧基本模式的“回归”。在“回归”与“反叛”的过程中,戏剧的美学特点被淡化。在形式上,荒诞派戏剧无论是总体形态还是在叙述语言上,都呈现出极明显的诗化倾向。荒诞派戏剧的代表作家贝克特的《等待戈多》便是诗化倾向最为显著的代表。  相似文献   

4.
张亚娟  刘琼 《考试周刊》2009,(29):32-33
荒诞派戏剧《等待戈多》是一部优秀的、让人深思的作品。本文从如何理解荒诞派作品入手,揭示了作品中戈多究竞是谁,以及文中主要角色所代表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等待戈多》是荒诞派戏剧的代表作,"荒诞"是其表现的对象和主题。以加缪《西绪福斯神话》为理论依据做互文式分析,可以更好的发现作为文学文本的荒诞派戏剧中所蕴含的有关于荒诞的产生、表现、价值等哲学思考的理论建构。  相似文献   

6.
唐四艳 《柳州师专学报》1996,11(1):18-21,35
荒诞派戏剧晦涩、艰深,很容易让人产生歧意,贝克特的《等待戈多》更甚。本文拟从构成该剧的四个因素,即戈多、等待、等待的人和舞台审美形象四方面探究,以得出“把希望放在消极等待中,便是对希望的坚信”的主题,让观众从怜悯、恐惧中解脱出来,笑对人生。  相似文献   

7.
一提到荒诞派戏剧,人们就会想到欧美的一些剧作家和作品,比如法国剧作家尤奈斯库的《秃头歌女》和贝克特的《等待戈多》。但是中国的戏剧中也不乏优秀的荒诞派作品,其中包括电影和小剧场戏剧,它们产生于不同时期,却同属荒诞流派。  相似文献   

8.
贝克特·塞缪尔(1906-1900)的《等待戈多》是西方荒诞派戏剧的最主要的代表作品之一,《等待戈多》出版于1952年,于1953年被搬上舞  相似文献   

9.
从本世纪初,荒诞派戏剧《等待戈多》人选高中语文课本,标志着荒诞派戏剧走出高校文科课堂,为更多的青年人了解和接受。  相似文献   

10.
周怿 《学语文》2006,(4):12-13
一、背景说明 《等待戈多》是荒诞派戏剧的代表作品。荒诞派戏剧作家提倡“形式即内容”的文学主张。作者采用象征的手法和混乱的、缺乏逻辑的语言揭示现实的荒诞和人生的痛苦,给人以深刻启示。读者若能从文本的语言形式人手,直接感知主题,深化人生体验,就能为今后欣赏不同风格的戏剧作品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1.
贝克特是侨居法国的爱尔兰裔作家,是荒诞派戏剧的代表人物。1969年,贝克特“由于他的作品以一种新的小说与戏剧的形式,以崇高的艺术表现人类的苦恼”而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他的代表作《等待戈多》被视为荒诞派戏剧的经典而受到世人的关注。此剧1953年在巴黎首次公演,引起轰动,连演300多场,以后又在欧美各地演出并译成20多种文字,这在法国戏剧史上实属罕见。多年来,许多评论家和文学爱好者对《等待戈多》的主题、象征意义及其荒诞性等做出了不同的解释和评论,其中小乏真知灼见,但也有欠全面的地方。本文想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从荒诞派戏剧反传统的角度,对《等待戈多》的经典性作一解读。  相似文献   

12.
《等待戈多》是法籍爱尔兰剧作家塞缪尔·贝克特于1948年创作的一部剧作,最初它的出版几经周折,直至1953年1月5日,由法国导演布兰经过3年的努力将它搬上了舞台,首演获得成功,在巴黎产生了轰动效应,创记录地连演了三百余场。此后这出戏在欧洲各国首都连续16个月盛演不衰,场场爆满。这出戏点活了一个流派,并迎来了二战以后戏剧的春天。剧作家塞缪尔·贝克特本人也因此摘取了1969年诺贝尔文学奖的桂冠。《等待戈多》历来被认为是法国荒诞派的代表剧作,被视为是20世纪一部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现代主义戏剧作品。《等待…  相似文献   

13.
贝克特·塞缪尔(1906-1900)的《等待戈多》是西方荒诞派戏剧的最主要的代表作品之一,《等待戈多》出版于1952年,于1953年被搬上舞台,并因此而引起大众及批评家们的关注。仅在巴黎就连演了三百多场。也因为此剧贝克特获得了1969年的诺贝尔文学奖。  相似文献   

14.
戏剧符号学是一门萌芽于20世纪初并结合了结构语言学和形式主义文学批评的学科。鉴于荒诞派戏剧语言的枯燥性,符码表达至关重要。本文以《等待戈多》为例,分析了剧中相关符码的作用,以帮助读者多角度理解剧本。  相似文献   

15.
塞缪尔·贝克特是与尤金·尤奈斯库齐名的荒诞派作家,被公认为荒诞派戏剧的奠基人之一,1969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金。贝克特的代表作是《等待戈多》,于1953年在巴黎上演后,连演三百多场,引起轰动。近三十年来,它被译成二十多种文字,在许多国家上演,已成为研究荒诞戏剧基础读物。《等待戈多》和其它的荒诞戏剧一样,反欧美戏剧中的现实主义传统,运用象征、夸张、怪诞的手法表现世界的非理化和人的命运不可捉摸。剧本大胆构思,打破时空观念,抛弃叙事作品的基本格局,结构之松散,之空框,之开放堪称典型。这一两幕剧剧情相当简单,两个流浪汉在乡间小道上等待从来没有见过的戈多,他们无聊闲谈,彼此争吵,做一些毫无意义的机械动作,讲些不知所云  相似文献   

16.
周华 《文学教育(上)》2011,(23):142-143
荒诞派戏剧并不是没有主题,它的主题就是荒诞。本文对"反主题"的荒诞派戏剧的代表作《秃头歌女》与《等待戈多》进行对比分析,从题材、情节、人物、主题这四方面进行解读,表达二战后人们的那种信仰缺失,对社会感到无望的生存状态。  相似文献   

17.
萨缪尔·贝克特的《等待戈多》是西方荒诞派戏剧史上具有革新意义的标志性作品,在传承经典的同时又是一部面向未来的现代化作品。重读经典剧作《等待戈多》,它诠释出了具有矛盾性和不确定性的主题意蕴,用荒诞的手法表现出一次次等待中的希望,这是这部作品经久不衰的魅力所在,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了无限的启示。  相似文献   

18.
黄梦娟 《文教资料》2014,(31):160-162
在多种西方戏剧创作理念的影响中,以存在主义为哲学根基的荒诞派戏剧影响了高行健如何通过戏剧手段的革新而表现不同的人生,以此审视人类荒诞的生存状态。《等待戈多》对高行健实验戏剧的影响尤为突出,不但直接促成了《车站》的产生,并在生存与等待的本质上对其加以观照;而高行健却又以乐观的戏剧态度重建了人对自身处境的新认知,以此超越了这种存在的荒诞。  相似文献   

19.
如果要列出现代最有影响的戏剧,恐怕大多数人首先想到的就是荒诞派戏剧《等待戈多》。现代西方许多评论家认为,它是法国近百年来的第一剧作。这个剧本写于1952年,是由荒诞派戏剧的代表人物,爱尔兰裔法国作家萨缪尔·贝克特创作的,被公认为是荒诞派戏剧的经典作品。  相似文献   

20.
《雷雨》和《等待戈多》都是20世纪上半叶一鸣惊人的话剧。它们分别运用现实主义的传统创作方法和现代主义的反传统创作方法,带给观众不同的艺术审美效果:《雷雨》“戏”味十足,《等待戈多)“无戏”味浓。通过这两部典型戏剧的比较,可探索出戏剧的传统创作方法与反传统创作方法的异同之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