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实验室简介 黄土与第四纪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隶属于中国科学院.依托单位是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其前身为1985年成立的中国科学院黄土与第四纪地质研究室。实验室现有固定人员38人。现任实验室主任为周卫健研究员.学术委员会主任为安芷生院士。  相似文献   

2.
正安芷生,1941年2月生于湖南芷江,原籍安徽省六安市。第四纪地质学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曾任中国科学院西安分院院长,陕西省科学院院长,黄土与第四纪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所长。兼任中国第四纪研究委员会副主任,国际第四纪联合会副主席,国际地圈-生物圈计划(IGBP)科学委员会副主席  相似文献   

3.
《中国科学院院刊》2011,(5):584-584
中科院地球环境所、黄土与第四纪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安芷生院士联合中外科学家,基于中国大陆环境科学钻探工程在青藏高原东南缘鹤庆盆地获取的666米湖泊沉积岩心,利用古地磁和碳-14测年手段,高分辨率测试了岩心的植物花粉、  相似文献   

4.
西安黄土与第四纪地质研究室成立于1985年,开放于1987年,这正是国际科学联合会开始组织实施以全球变化研究为中心的“国际地圈与生物圈计划”的时候,第四纪学科在这样的国际背景下开始逐步受到各国的普遍重视。我室作为研究第四纪的一个年轻机构,如何明确和发展实验室的学术方向,使之跻身于强大的国际竞争行列之中,深感责任重大。经过几年的实践,我们终于在艰苦的探索中取得了可喜的进展。1987年以来共获27项国际合作项目(其中7项属院级合作项目),9项国家科学自然基金项目,2项国家攻关项目,已  相似文献   

5.
依托单位:中国科学院西安分院。主要研究方向与内容:以黄土、第四纪地质与全球变化的基础性研究为主要任务。目前的主要研究方向是:通过对黄土及其它第四纪沉积物和生物遗存的性质、组构及形成过程的研究,结合我国独具特色的黄土高原地质地理单元和深刻揭示古气候变化的主要动力学因素及  相似文献   

6.
正科学技术部于2005年4月18日正式批准建设岩石圈演化国家重点实验室,2007年1月实验室通过科技部验收。岩石圈演化国家重点实验室隶属于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实验室主任为吴福元院士,学术委员会主任为郑永飞院士。目前,实验室有固定人员57人,其中研究员36名,正高级工程师4名,副研究员13名,高级工  相似文献   

7.
<正>污染控制与资源化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于1989年经国家计委批准,于1991年正式开始建设,1995年通过国家验收并正式对外开放。实验室分别于2000年和2005年被评为国家良好实验室。实验室依托于同济大学、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科群。实验室主要研究方向有污染物的环境行为、生态效应与生态工程、水和废水处理与资源化、面源污染控制及受污染环境修复、固体废弃物处理与资源化。中国工程院院士郝吉明教  相似文献   

8.
<正>"黄土研究在我们中国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我们如何能够更好地做原创性工作,培养创新人才,这些方面大有可为。"刘东生,第四纪地质学、环境地质学家,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1917年生于辽宁沈阳,籍贯天津。1942年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地质地理气象  相似文献   

9.
<正>中国科学院藏药研究重点实验室依托单位是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是在研究所藏药资源与新药研究重点实验室的基础上筹建、于2013年4月经中国科学院院长办公会议批准成立的,实验主任陶燕铎研究员、副主任索有瑞研究员,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张玉奎院士、副主任岳建民院士。实验室的总体目标和学术方向是:面向青藏高原地区人口与健康的国家战略需求,定位于藏药研发的应用  相似文献   

10.
正青海省青藏高原北部地质过程与矿产资源重点实验室是于2009年12月经青海省科学技术厅、青海省财政厅联合批准建立的省级重点实验室。目前,实验室总体以青藏高原北部地质过程与矿产资源为核心,以青海省地质调查院为主要依托单位,建立对外开放交流合作平台,充分发挥省内外优势地质科技力量,开展重大基础地质矿产问题的综合研究,推动青海省地质矿产勘查、地质科研的科技进步。目前,实验室有固定科技人员46名,其中俄罗斯外籍院士1名,青海学者1名,全国图幅地质填图科学家1名,青海省高端拔尖人才1名,青海省高端领军  相似文献   

11.
正河口海岸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依托于华东师范大学,是在陈吉余院士等前辈学者创建的河口海岸动力沉积、动力地貌研究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实验室于1989年启动筹建,1995年通过国家验收。现任实验室主任为高抒教授,学术委员会主任为陈大可院士。1实验室概况河口、海岸是地球海洋和陆地之间的广袤地带。从全球范围来看,海岸带,尤其是大型河流的河口区域,是人类  相似文献   

12.
作物遗传改良国家重点实验室依托于华中农业大学,1992年3月由国家批准建设,1994年通过国家验收并正式对外开放,分别于1996年、2001年、2006年连续3次被评为优秀国家重点实验室,获得省部级以上奖励31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省级一等奖8项。现任实验室主任是中国科学院院士张启发教授、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是中国工程院院士傅延栋教授。  相似文献   

13.
《中国科学基金》2004,18(3):174-174
2003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于2004年2月20日在北京揭晓,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刘东生院士因第四纪环境科学与全球变化研究领域的杰出贡献而获此殊荣。  相似文献   

14.
于1987年开始筹建,1990年通过国家验收,正式运行并对国内外开放。2001年评估后实验室负责人换届,由北京大学校长许智宏院士担任学术委员会主任,朱玉贤教授为实验室主任。实验室现有院士1人,长江特聘教授5人(包括兼职2人),教授18人,副教授7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6人,2003年以朱玉贤教授为负责人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优秀创新研究群体”获批准。实验室主要包括4个研究方向:生物大分子与生物药物研究、植物功能基因及基因组学研究、植物与微生物相互作用机制研究、生物信息与基因进化和15个课题组。蛋白质工程及植物基因工程国家重点实…  相似文献   

15.
为适应高温超导研究的迅速发展 ,国家计委于 1 987年批准在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建立国家超导实验室。 1 988年开始筹建 ,1 991年 4月实验室通过验收 ,列入国家重点实验室系列 ,并正式向国内外开放。 2 0 0 0年在国家计委和科技部验收中被评为优秀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方向 超导体新材料 ,新合成工艺的探索和研究 ,高温超导体物理性质和与高温超导电性机理相关的实验及理论问题研究 ,高温超导薄膜及器件的物理研究及其它相关材料、相关物理问题的交叉学科研究 ,解决超导应用中的关键技术问题 ,推动超导技术向产业部门转移。研究项目 近 5…  相似文献   

16.
《中国科学院院刊》1992,(2):166-166
西安黄土与第四纪地质研究室(以下简称“黄土室”)是1984年经中国科学院批准成立的,室址在西安市小寨东路3号。初建时的主要科研骨干人员来自中科院贵州地球化学所。“七五”期间中科院将黄土室列为院重点开放实验室。  相似文献   

17.
《科学中国人》2022,(17):72-73
<正>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以下简称“实验室”)的前身是1989年由原国家计委、国家教委批准,在成都理工大学(原成都地质学院)“地质工程”国家重点学科基础上建立的国家专业实验室。2001年实验室被四川省人民政府批准为“四川省重点实验室”;2002年成为科技部与四川省共建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2003年被批准为原国土资源部重点实验室;2007年10月被科技部批准列入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计划;  相似文献   

18.
2003年11月23日,国家科技部在长沙召开全国省市基础研究工作会议,重点推广了湖南的经验。同时,湖南省蛋白质组学及发育生物学重点实验室被科技部列为省部共建重点实验室并授牌。近年来,湖南省基础研究取得了一批重大基础研究成果,如以钟掘院士为首席科学家承担的国家首批“973”项目“提高铝材质量的基础研究”,共获得国家科技三大奖3项(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申请国家发明专利50多项;列入SCI的论文300篇。夏家辉院士领衔的“人类遗传的家系收集与遗传病疾病基因克隆”研究,在基因治疗方面也取得重大…  相似文献   

19.
连俊 《金秋科苑》2011,(24):23-26
刘嘉麒,辽宁北镇人。1967年长春地质学院岩石地球化学专业研究生毕业,1986年中国科技大学研究生院地层古生物专业毕业,获理学博士学位。曾任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研究室主任和所长,中国第四纪科学研究会理事长,《地质科学》主编。现为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国际第四纪研究联合会地层与年代学专业委员会常委、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理事长,200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主要从事火山地质与第四纪地质环境研究,  相似文献   

20.
正超分子结构与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前身是1978年由中国科学院院士唐敖庆创建的"吉林大学结构化学研究室"。1991年,在此基础上成立了"分子光谱与分子结构教育部开放研究实验室",2001年更名为"超分子结构与材料教育部重点实验室";2006年申请建立国家重点实验室,2007年由国家科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