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古代的月崇拜及相关节俗文化熊飞日月崇拜是世界文化史上非常典型的社会文化现象,在中国,这种文化现象也比较突出。本文主要想就中国古代的月崇拜及与之相关的节俗文化作点考察,以就正于方家。(一)有位学者曾经指出,当人们追踪自然科学史、史学史、文学史、艺术...  相似文献   

2.
寒食节插柳的节俗由来已久,对于这一节俗的起源及其蕴涵的原始文化意义,历来存在不同的看法和认识,至今难有定论。本文认为:寒食节插柳滥觞于西用初期的"禁烟取火"制度,源自古人对火的崇拜,它是现实生活在节俗中的具体反映。  相似文献   

3.
诗序与诗歌是二位一体的文学存在,它所具有的映现生活、抒写情感、传承文明的文化价值不容小觑。节俗类诗序是唐代诗序中的一个小类,共37篇。梳理这些诗序,我们发现,唐代节俗诗序不仅较为全面地保存了唐代流行的节俗名称,而且鲜活地再现了节日风俗文化自古至今的流变过程,同时它们还具有不可低估的民俗文献价值。  相似文献   

4.
寒食节插柳的节俗由来已久,对于这一节俗的起源及其蕴涵的原始文化意义,历来存在不同的看法和认识,至今难有定论。本文认为:寒食节插柳滥觞于西周初期的“禁烟取火”制度,源自古人对火的崇拜,它是现实生活在节俗中的具体反映。  相似文献   

5.
鸳蝴和海派的界定历来不能达成共识,考察上海小报文化形态的衍变过程,对这类问题研究具有推进作用。鸳蝴文化和海派文化构成了近现代上海市民文化,这二者的发生发展勾勒出了上海市民文化的轨迹。鸳蝴文化起源于士大夫和市民文化的结合,经历了“由雅到俗”的过程;海派文化接续的是西方现代主义的血脉,在中国市民社会的境遇下,逐渐向“俗”定位。  相似文献   

6.
千秋节是唐玄宗新置的节日,也是盛唐社会富庶和文化繁荣的产物。唐代的千秋节诗文是千秋节俗的生动写照,寄托着唐人对千秋节的复杂感受。透过唐人的欢歌悲吟,既可以探知唐代千秋节俗的内涵,也可以考见其盛衰演变和社会影响。  相似文献   

7.
古老美丽的上巳节集亲水节、情人节、求子节、诗歌节、书法节于一身,丰富的节俗活动雅俗共赏,普适性极强,其中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万物有灵观和自然崇拜是其思想基础,生命自由的精神为其文化内核。  相似文献   

8.
《红楼梦》叙事话语中的节俗文化精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节俗文化活动是《红楼梦》叙事话语的基本立足点。狂欢与消解,可以说是注重节俗文化表现的中国经典叙事话语最突出的艺术精神之一,也是中国传统笑文化的一个最重要的内涵。因此,《红楼梦》本质上是一种笑文学,体现出中国传统笑文化狂欢化的鲜明特征。  相似文献   

9.
中古之时特别是归义军时期敦煌出现了许多新的节日习俗及祈赛风俗.新节俗和新祈赛的丰富一方面展示了本土文化之繁荣,另一方面也体现了敦煌本土文化对外来文化的吸收、接纳.赛青苗神、赛祆、结葡萄赛神等定期祈赛之俗的异域来源分析,可探究西域胡俗经华化、变迁之后在敦煌之留存,从而观见中古之时敦煌与西域往来之繁盛.  相似文献   

10.
高职院校要为社会输送优质人才,必须重视学生的道德教育。传统节俗文化蕴含了中华民族的核心价值观,并以较强的实践性和丰富的娱乐性得到了广大高职学生的认同和喜爱。为此,可以探索多种方式和途径,将节俗文化中的有效因素引入高职学生的道德培养中,不断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提升学生的人文素质。  相似文献   

11.
我国的节俗文化丰富多元,就端午节而言,各地的节俗景象繁华热烈,其源流也众说纷纭,端午节的代表人物是屈原,最具代表性的活动是龙舟竞渡、吃粽子、饮雄黄酒等等,在当下,端午节也有其独特的现代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12.
韩晓英 《文教资料》2011,(17):68-70
杭嘉湖地区种植茶叶的历史悠久,人们的生活也与茶紧密相关。在几千年的历史文化积累沉淀下,该地区形成了独特的茶俗文化,同时杭嘉湖地区广泛流传着茶诗、茶词和茶歌谣。本文通过对茶诗词、歌谣的解读来研究杭嘉湖地区的茶俗文化,从四时八节、婚丧嫁娶、亲友聚会和乡土特色四个方面对茶俗作了论述。  相似文献   

13.
节事旅游文化资本开发与运作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化对节事品牌及其可持续运行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整合与提升节事旅游,需要开发由空间、人文、历史及经济构成的文化资本,构筑良性互动的政府部门、企业、非政府机构和民间等社会资本框架,并通过激活与整合旅游资源、创意与革新节事模式,开发传统节俗与文化、强调民间与公众参与等策略加以充分运作,以弘扬传统民俗、节庆与文化,促进现代节事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4.
《闽江学院学报》2014,(4):131-131
《福建岁时节俗谈》由闽江学院副校长、博士生导师赵麟斌教授编著,于2014年5月由同济大学出版社出版。该书以福建地区的岁时节日为主线,依节令顺序进行论述。全书共分为十五章,依次是元日、立春、元宵节(附拗九节)、寒食节与清明节、上巳节、浴佛节、立夏节、端午节、七夕节、中元节、中秋节、重阳节、冬至、祭灶、除夕。该书以福建省志、各府府志及各市县地方志等史料为依据,通过追根溯源,全面细致地展现福建地区的岁时节俗文化,同时揭示岁时节俗在百姓生活中的重要意义,为福建地方岁时文化研究及传承提供了有益的思考和启示,对于闽文化研究具有较为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宋代元宵节以张灯宴游、百戏巡演、天子同乐等为主要节俗活动,是官定的最热闹节日之一。宋代元宵词展现了节日期间淡化等级、突破禁忌的各种狂欢性节俗活动。元宵狂欢中显示出的特有的文化现象——颠覆,以及民众胸臆表白的特殊方式——笑乐,体现了民众的自由平等愿望与乐观生活态度。  相似文献   

16.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滋润了东方沃土,缔造了无以伦比的华夏文明。我国史称礼仪之邦,节俗文化是制度文化的重要表征,一年百节,传统节日无论源自何时、何地、何事,在历史的发展中都向多元文化演进,并以此构建了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从而达到民族的文化认同,增强民族凝聚力。  相似文献   

17.
席地而坐是我国古代人始于史前时期,历经殷周秦汉,三国两晋,下迄隋唐之坐习,并逐渐形成以此为载体的各种礼节制度,至周代已大备,唐宋以后,由于坐法之变更,悉遵周代礼仪“进退揖让之节文”的古代坐俗及所表示的礼节,大多也随之成了历史文化陈迹。本文通过对古代坐姿的种类研究,发掘其礼仪内涵,对泱泱中华礼仪之邦的坐俗文化作跨越时空之探源,并准确展示古代人们社会生活风貌  相似文献   

18.
节庆文化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之相关的节俗是重要的文化事象,承载着中华民族文化心理,延续着文化血脉,亦成为研究的重要领域。本文以古代节日门户祭祀为研究对象,从仪式的角度挖掘蕴含其中的古人文化心理,阐释祭门仪式作为一种巫术活动的文化意义。一则有利于人们深入了解节日节俗原生意蕴,二则有利于防止非物质文化遗产中节日文化保护流于形式的局限。  相似文献   

19.
盂兰盆节在中日两国甚至是整个东亚地区的节日体系中都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对于反映中日两国民俗以及历史文化的异同也具有重要意义。文章通过对中日两国盂兰盆节日节俗的比较研究,归纳出存在于两国节日习俗中的同质性与差异性,并从节日历史发展过程和文化思想角度对其产生原因做了初步分析。中日两国盂兰盆节日在发展传承、佛教影响和祖先信仰等决定节日特点的方面上,呈现出主体内容的一致性和关联性以及局部的差别性,最终形成了两国相互联系又区别的节俗。  相似文献   

20.
日据时期,日本殖民主义者对台湾实行奴化政策,企图扼杀中华民族的民俗文化和台湾人民的民族意识。在这种特殊的社会背景下.弘扬民俗文化成为捍卫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表现方式。台湾新文学从衣食住行习俗、婚俗、节俗、礼俗、忌俗等方面对民俗文化的大力抒写,表现出深刻的文化意蕴和强烈的民族抗争精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