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官爱珠 《陕西教育》2008,(12):33-33
“赏识教育”是一种神奇而又普通的教育方法,也是一种新鲜而又古老的教育方法。一个“赏”字,充满关心、充满爱护、充满激励、充满希望……作为老师,我们应该用心去赏识每个学生的每个闪光点,让所有的孩子都沐浴在爱的阳光里,尽情展示出自己最为美好的一面。  相似文献   

2.
赏识教育是“以人为本”的爱的教育。爱学生、赏识学生,是一种神奇而伟大的力量。赏识教育的特点,就是从爱出发,注重发现孩子身上的优点和长处,进而“小题大做”,给他们以鼓励信任、理解宽容,从而引导学生不断地完善自我。教师的赏识是引导学生走向成功的阶梯。“世界因赏识而美丽,人生因赏识而健康,生命因赏识而鲜活,教育因赏识而光彩!”  相似文献   

3.
赏识激励的教学策略,是以挖掘、激发、调动学生内驱力为主旨,使不同差异学生都能在愉悦的学习状态中茁壮成长的一种教学策略。赏识教育的核心就是尊重学生。赏识激励可以使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可以让学生觉醒,让学生自信起来。作为教师必须对受教育的对象信任、尊重、理解、激励和宽容,唤起学生对知识的渴望。  相似文献   

4.
赏识教育是一种爱的教育,通过欣赏赞扬学生的闪光点,给他提出新的要求和希望,使学生自觉地发挥优势,克眼不足。但笔者以为,赏识教育与其叫"赏识教育"不如叫"识赏教育"。因为只有"识"人,才能有针对性地去"赏"人。"识"是"赏"的前提,"赏识教育"的第一步应该是"识",第二步才是"赏"。  相似文献   

5.
爱,是人类永恒的主题。对于教育而言,爱更是其核心,其灵魂。西方教育家罗素说:“凡是教师缺乏爱的地方,无论是品格,还是智慧,都不能充分地或自由地发展。”我国名教育家林崇德教授说得更直白:“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作为一名教师,爱学生是其教育教学工作的根本,是其教育艺术的核心。但是,要做到真正爱学生是很难的。台湾教育学家高震东就说过:“爱自己的孩子是人,爱别人的孩子是神!”其实,在我看来,爱学生之难,主要难在对“爱”的理解,对“爱”的解读。很多老师自以为自己很爱学生,结果未能起到好的效果,未能得到学生的喜爱和尊重,有时甚至是事与愿违。那么,何为爱学生呢?我认为爱学生就得走进学生的心里,做到关注学生、尊重学生、信任学生、宽容学生、激励学生、赏识学生、感动学生。[第一段]  相似文献   

6.
赏识激励的教学策略,是以挖掘、激发、调动学生内驱力为主旨,使不同差异学生都能在愉悦的学习状态中茁壮成长的一种教学策略。教育者的赏识激励符合被教育者心灵的真正沟通,受教育者内心希望和需求才能得到最大限度的调动激发。通过赏识激励教育,会使学生心中充满阳光;通过赏识激励教育,会使让学生内心中充满自信。实践证明,对学生进行赏识激励教育,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它能使不同差异的学生都能在愉悦和谐的学习状态、教学环境中茁状成长,最终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相似文献   

7.
“爱的教育”是南京师范大学附属小学积一百多年历史沉淀所创造的教育哲学。“爱的课堂”是指以斯霞“童心母爱”教育思想为引领,以“基于童心、行于爱心、臻于生长”为基本理念,以爱的方式和策略帮助儿童学会学习为主旨,在尊重、赏识、支持的环境中建构的一种教学活动和过程。学校2008年9月开展“爱的课堂”实验,2011年成功申报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十二五”规划2011年度教育学一般课题《基于斯霞教育思想的“爱的课堂”的校本研究》。  相似文献   

8.
邢建河 《考试周刊》2011,(43):84-84
新课程标准要求数学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为此,在数学教学中,我们应该运用多种策略,去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其中,赏识激励教学策略不失为一种较好的教学策略。所谓赏识激励教学策略,就是以挖掘、激发、调动学生的内驱力为主旨,使不同差异的学生都能在愉快的学习状态中成长,在日常工作和生产生活中,不论是成年人,还是正在读书的少年儿童,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爱听表扬、爱听夸奖,而且被表扬被夸奖之后,工作更加努力.  相似文献   

9.
朱延东 《考试周刊》2011,(78):218-219
“赏识激励”是以信任、理解、尊重、激励、提醒为思维方式的教育思想方法,是引导学生走向成功的阶梯。是加速学生成长的“催化剂”。教师在教学中应营造良好的赏识氛围,开展以表现自我、相互赏识为主的系列教育活动,并细心观察、适时恰当地赏识激励。  相似文献   

10.
我觉得赏识教育与其叫“赏识教育”不如叫“识赏教育”。因为只有“识”人,才能有针对性地去“赏”人。“识”是“赏”的前提,“赏识教育”的第一步应该是“识”,第二步才是“赏”。  相似文献   

11.
张志艳 《成才之路》2010,(24):12-12
赏识鼓励教育,是以挖掘、激发、调动学生的内驱力为主旨,是一座精神相融、心灵交汇的桥梁。教师如果能够学会尊重、赏识自己的学生,便能走进学生的心灵,促使不同差异的学生在愉悦的学习环境中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12.
教育是充满感情,充满爱的事业。高尔基说过:“谁爱孩子,孩子就爱谁,只有爱孩子的人,他才可以教育学生。”面对天真无邪的孩子,特别是学习困难的学生,当他们为自己的点滴进步欢欣时,教师应紧紧抓住激励因素,与他们一同高兴,真诚地赞赏学生“你真行”你做得真很好”——让每个学困生感受到你与他们共享成功的喜悦,你是很在乎他们的,你是很赏识他们的,从而帮学困生找回自信,丢掉自卑的包袱。  相似文献   

13.
霍老师在60年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形成了独特的教育思想和教学风格,她以自己真诚而执着的爱,书写出了八个大字——激励、赏识、参与、期待。激励每个学生求上进;赏识每一个学生的才能;创造条件让每一个学生参与教育教学活动;期待着每一个学生成功,哪怕是很小的进步。本学期,我在转变后进学生的工作中,成功实践了这“八字方针”,取得了较明显的教育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4.
李影 《教学随笔》2016,(5):167-167
教师要善于拿起“赏识和爱”这把“金钥匙”,通过表扬、激励等手段,肯定学生的优点、长处,鼓励他们不断追求成功,同时也使自己成为一名爱学生,也被学生爱的老师。  相似文献   

15.
一、对赏识教育的理解 对于"赏识"一词,在《现代汉语词典》第五版1193页中的解释是这样的:赏——即赞美之意,识——即肯定与认可.赏识就是认识到别人的才能或作品的价值而给予重视或赞扬.所以,依我之见,赏识教育就是通过激励表扬手段,肯定学生的优点、长处,鼓励他们不断地追求成功的教育理念.在赏识教育理论中,它是一种思维视角,即用赏识的眼光看世界,是一种凡事发生往好的方面想的积极的思维方式,同时它又是一种欣赏的心态.在学校教育中,赏识教育就是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把"以人为本"、"以育人为本"作为指导思想,充分尊重受教育者的人格,使其感受到自己的价值和力量,帮助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不断发挥潜能和取得成功的一种教育过程.  相似文献   

16.
哲人詹姆士说过:“人类本质中最殷切的要求是渴望被肯定。”而赏识正是肯定一个人的具体表现。赏,含欣赏、赞美之意。识,是肯定认可。赏识教育就是通过激励、表扬手段,肯定孩子的优点、长处,鼓励他不断追求成功。作为教师,应该积极地去寻找学生的优点,哪怕是微不足道的优点,发自内心地去赞扬,去鼓励。当别人把你的学生看“扁”的时候,你千万要把他们看“圆”。学会赏识,就抓住了教育的本质。因为,人性中最本质的需求是渴望得到赏识。在我的语文教学中,我尝试以赏识的目光来看待每一位学生,在学生“犯错”中发现优点,捕捉闪光点,精心设计充满爱心的教育场景,在“润物细无声”中发挥教育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有句名言:“人性最深刻的原则就是希望别人对自己加以赏识。”所谓赏识教育就是充分肯定学生,通过心理暗示,不断培养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从而使其不仅有勇于进取的信心,也能有不断进取的动力。因而,赏识从本质上说就是一种激励。詹姆斯还发现,一个没有受过激励的人仅能发挥其能力的20%-30%,而当他受过激励后,其能力是激励前的3-4倍,因而在学习过程中,激励的存在至关重要,任何学生都需要不断地激励。  相似文献   

18.
覃生谋 《考试周刊》2014,(17):193-194
<正>赏识学生就是要感受和尊重学生,平等对待学生,欣赏激励学生,出发点是爱。班主任在管理班级的过程中应该丢掉那些无意的讽刺、挖苦,多一些有意的赏识、激励,从而挖掘学生的闪光点,使不同学生都能在愉悦的学习状态中成长。那么班主任应如何对学生进行赏识教育?我根据多年班主任工作经验,谈谈自己的看法。一、相信学生班主任一定要公平评价,要用信任的眼光看待学生。应该看到每个学生的长处,看到每个学生的发展变化。应当把自己  相似文献   

19.
缪雪 《四川教育》2015,(Z1):82-83
爱听好话是每一个人的天性。美国心理学家威谱?詹姆斯有句名言:"人性最深刻的原则就是希望别人对自己加以赏识。"当下,中小学普遍提倡"赏识"教育,认为好学生是"夸"出来的。所谓赏识,就是指充分肯定学生,通过心理暗示,不断培养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从而使其不仅有勇于进取的信心,也能有不断进取的动力。赏识,从本质上说就是一种激励。  相似文献   

20.
叶积德 《青海教育》2008,(11):17-17
新颁布的《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其主旨为“责任”与“爱”。教师之爱的内涵是十分丰富的:爱国守法、爱岗敬业、关爱学生。现就自己学习领会《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中如何“关爱学生”等相关内容,从尊重、期望、理解、宽容四方面谈一些体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