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接受修辞是一门年轻的课程。修辞表达和修辞接受构成修辞活动的两极,二者统一在同一的言语交际过程中,又各有不同的角色分工。本文试图从修辞接受的社会心理、社会交际、接受主体三方面进行论述,旨在说明修辞接受所具的社会性。  相似文献   

2.
变异修辞接受是变异修辞活动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变异表达和接受构成了变异修辞活动的两极。变异修辞接受是指接受者对超常规表达进行信息解码,是言语变异表达的修辞效果实现的过程。由于接受主体的先在经验、认知能力的差异,接受发生的时间、空间的不同,变异修辞接受的个体性突出。  相似文献   

3.
接受心理与修辞表达的关系较为重要。在这一领域的历时发展中,上古时期人们主要关注社会接受心理和口头语表达的关系;中古时期主要体现为有关论者对审美心理和诗文表达的关注;近代则更多关注个体审美心理与文章散文的表达;发展到现代,人们已经注意到了审美认知心理之于修辞表达的重要性;当代则对这一问题有着较为全面的关注,同时也有不少问题亟需解决。  相似文献   

4.
语境指一系列影响着人们的言语行为、言语方式及其效果的种种主客观因素所构成的特定的交际环境。在很多学科中语境都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就修辞学而言,修辞的表达固然重要,但修辞的接受也同样不可或缺。而修辞的接受如果脱离语境,修辞表达再优美,也会造成理解的错误。因此,修辞的接受离不开语境。  相似文献   

5.
在修辞接受活动中,一方面,接受者先在认知经验或情体验发挥着基础性的作用,另一方面,这些先行意识过度膨胀又会窒息鲜活的接受,因此,既要利用积淀,又须超越积淀,从而在敞开的接受空间体验审美的愉悦。  相似文献   

6.
汉字修辞是以汉字本体--字形为依托进行的修辞.汉字修辞的生成是以汉字本体的特点层级性、表意性及方块状为基础的.生成与接受是一个问题的两面,两者是统一与互动的关系.根据汉字修辞生成的特点,我们认为汉字修辞的接受心理包括完形心理、视知觉作用等.通过对汉字修辞生成机制及接受心理的分析,能够促进汉字修辞的全面研究和发展.  相似文献   

7.
修辞学研究修辞现象、修辞活动,那么,理应既研究表达修辞,又要研究接受修辞。在我国真正意义上的修辞学理论系统建构中,明确提出接受修辞研究是20世纪80年代的事,这其中以宗廷虎和李金苓的成就最为突出,当前学界对此还少有专门性论述。他们不仅自己多年一直坚持研究,建构了包括“表达修辞学”和“理解修辞学”在内的修辞学框架,梳理了接受修辞研究的历史,提出了言语交际全过程的研究方法,高屋建瓴地指出了接受修辞学中尚待研究的众多问题,而且积极引导、支持其他研究者,为接受修辞学的持续发展培养了一定数量的研究力量。接受修辞学将成为21世纪修辞学研究大有可为的领域。  相似文献   

8.
论修辞推理与修辞话语形式建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修辞活动是一个互动的过程,是表达与接受相互作用的过程。修辞所必然联系的双方即表达者与理解者总是追求在对立中达到统一,修辞的效果则在表达与接受的互动中取得,并最终诉诸接受心理得以体现。接受心理的存在势必影响修辞表达,或者说,修辞表达要受接受心理的制约。“修辞推理”和“修辞话语形式建构”是接受心理制约修辞表达的两个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9.
“比拟”作为一种修辞文本模式,它是建立在物我同一的移情作用的心理机制之上的。这种修辞文本的建构,在表达上使文本别添了生动性和形象性,语言顿然灵动飞扬起来;在接受上使接受者在文本在文本解构时易于进入与表达者文本建构时凝神观照、物我同一的相同情感状态,达到与表达者思想情感的同向共鸣,由此在修辞文本欣赏中获取一种美感享受。  相似文献   

10.
吕祖谦的《古关键》开评点修辞之宗,他在评点中对修辞的贡献,主要表现在他的从整体到部分也就是从篇章到字词的修辞接受思想和辩证。求新的修辞表达思想,其思想对当时及后世产生了巨大影响。  相似文献   

11.
修辞表达的内容需通过修辞接受来体现,因此修辞接受与修辞表达同等重要.在翻译这种言语交际活动中,原语修辞表达者表达的内容有可能完全被修辞接受者所接受,这就是信息接受等值,但事实上完全等值的概率很小.  相似文献   

12.
本文在分析修辞交际模型研究的基础上,综括了影响和制约修辞交际过程的社会因素、心理因素和社会心理因素,力图构建一个修辞交际的社会心理模型,从而为进一步研究修辞交际行为与社会、心理因素的共变关系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3.
众所周知,以现代修辞学为基点建构起的接受修辞学,完成了修辞学研究中从表达到接受的转变,完善了对修辞表达和修辞接受双向互动的系统研究.修辞活动是一个过程,是表达与接受相互作用的结果.以往对喜剧小品语言的研究中涉及较多的是表达修辞,而涉及接受修辞的少之又少.本文以接受修辞为着眼点,结合语用学、心理学、信息理论等相关理论,从话语的感知和理解、话语语用意义的推导、话语的评价三个方面对喜剧小品话语修辞的接受过程及其幽默效果进行初步探析.  相似文献   

14.
“精细”作为一种修辞本模式,一般多是建立在表达力图突破人们所共同遵循的常规逻辑和表述惯例,以语言表达方式的新异性来激发修辞本接受的“不随意注意”,以此诱导接受进入本接受的“随意注意”阶段,从而达成对其所建构的修辞本加深印象,并深刻理解其意旨之心理机制之上的。这种修辞本,在表达和接受上都有其独特的效果。  相似文献   

15.
在修辞接受活动中 ,一方面 ,接受者先在的认知经验或情感体验发挥着基础性的作用 ;另一方面 ,这些先行意识过度膨胀又会窒息鲜活的接受 ,因此 ,既要利用积淀 ,又须超越积淀 ,从而在敞开的接受空间体验审美的愉悦  相似文献   

16.
接受修辞学认为, "接受修辞具有了受制于表达,又驱动了表达的动力学价值."在此基础上,笔者认为,学生的言语表达能力是在修辞接受中不断得到提高的.本文试图从图式、言语和角色三个方面阐述如何通过提高学生的修辞接受能力来达到提高言语表达能力的目的.  相似文献   

17.
一些修辞化的称谓在使用时会遇到障碍,使接受者产生抗拒心理,而这些称谓的表达初衷是好的。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就是在表达和接受中,预设信息发生了分裂。文章通过对“女强人”和“女博士”的案例分析来揭示修辞化称谓的表达与接受中预设的两重性。  相似文献   

18.
毕翠平 《现代语文》2007,(12):126-128
从接受美学理论看,儿童作为文学作品的审美主体,是任何儿童文学作品创作或者翻译都应该而且必须放在首位的因素,而这个特殊的读者群在心理和生理特点、思维方式、语言方式等方面都不同于成人,这就决定了作品创作的特殊性。修辞的运用是实现文学作品美学价值的重要手段,因此本文将就儿童文学作品中辞格的具体运用进行探索,以期为更好的进行儿童文学作品创作提供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9.
从修辞动机、修辞行为、修辞目的三角度入手,试图说明互动的前提与基础,互动的方式,互动的初级与终极目标,以此析解互动实质即表达与接受间信息传递,阐述修辞双边性。  相似文献   

20.
“旁逸”作为修辞本模式,其建构的基本心理机制是通过在正常逻辑叙述中暂时脱离正常逻辑叙述的轨道,以新异性的内容引发接受的“不随意注意”,从而达到维持正常叙述得以完成的目标。这种修辞本的建构,从表达上看可以突破正常平实叙述的冗长沉闷而增添叙写的活力,使修辞本生动而富有情味;从接受上看,由于表达在常式定式的叙写中旁枝逸出,增添了叙写内容中不应有的信息,使接受在味;从接受上看,由于表达在常式定式的叙写中旁枝逸出,增添了叙写内容中不应有的信息,使接受在本接受中的定式思路受到了突如其来的刺激,从而提高本接受的兴趣,在本解读中获得更多的审美情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