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情采”可理解为真情之采,强调以真情为里的文采。从《情采》篇、《文心雕龙》、历史传承和时代文风来看,都是强调“采”字,刘勰也很难例外。刘勰是在继承的基础上变异、创新的,其进步意义在于在可能的限度里反对时尚,提出文质两重的文学思想,在一定程度上起到纠偏作用。《情采》篇依然有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刘勰在《文心雕龙?序志》篇中描写的两个梦,正是他的两个愿望,反映了他写作《文心雕龙》的两个目的。一个是为文重视文采的愿望理想,一个是追随孔子的自豪之情。因此《文心雕龙》处处反映出以儒家思想为统领的文艺观,无论其写作的动机、全书的结构,还是其评论的标准,都是对儒家“树德”理想的实现。在“树德”的基础之上,通过“建言”形成了其文采的理论,这就是《情采》篇中所说的“形文”、“声文”和“情文”,认为“五色杂而成黼黻,五音比而成韶夏,五情发而为辞章”,既强调对文章的修饰和润色,又强调情感对文章的作用。刘勰以此成就了魏晋南北朝时期文论的成熟和繁盛。  相似文献   

3.
《文心雕龙》以“情采”为中心,形成了体大思精的理论体系,《情采》篇作为刘勰专门论述“情”“采”的文章,主要论述的就是文学作品的创作问题,其中包括“情经辞纬”说、“为情造文”说和“联辞结采”说三方面,分别论述情与采的辩证统一关系、“蓄愤郁陶”“述志为本”和“约而写真”的情的创作要求以及“贲象穷白”“控引情理”的采的创作要求。这三个方面相互联系,相互补充,共同构成了刘勰独有的文学创作观,即以情为本,情采兼备,文质并重。  相似文献   

4.
岳爱华 《安康学院学报》2010,22(2):43-44,51
刘勰在《文心雕龙·情采》篇中着眼于“采”,明确地将“情”“采”熔铸成“情采”这一独立的美学范畴。从哲学角度看,刘勰认为“采”与“情”同样出于天道自然,肯定了“采”是文章的本质属性;从魏晋文学现实语境看,刘勰看到了情采两伤的文学现实,并在致力于追求“正采”的努力中确立了自己独特的“情采”观。  相似文献   

5.
在《文心雕龙》“情采”篇中,刘勰论述了“情”与“采”之间的关系。用“情采”阐释“文质”,在儒家文论的基础上进一步突出“采”,构建了新的“文质”关系的范畴。本文从比较文学译介学以及变异学角度出发,分析施友忠和杨国斌两个全译本中关于“情采”的英译,对比两个译本在语言层面、语义层面及文化层面的差异,结合刘勰的“情采观”原义,对英语世界中“情采”的翻译及阐释进行观照,解蔽其中的“创造性叛逆”和变异现象,为建构中国文论的海外译介路径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6.
何谓文采     
在文学创作或欣赏过程中,我们常以有无文采作为品评作家作品的审美尺度之一。但是,设若问及什么是文采,我们往往又会觉得只可意会而难以言传。其实,追根溯源,“文采”作为一个独立的词语出现在六朝。刘勰《文心雕龙》一书就多处使用这一范畴。不过,当时的人似乎更倾向于只用“采”字表达文采的各种意义。《文心雕龙》就有30多篇出现“采”字,合计115次。文采一词蕴含的意义较为丰富,此举荤荤大端如下。首先指色彩。中国古籍中,“采”与“色”相联。《庄子·马蹄》云:“五色不乱,孰为文采。”意为各种鲜美色彩的错杂交织,构成文采。刘勰由此…  相似文献   

7.
刘勰《文心雕龙》从第二十六篇《神思》到第四十四篇《总述》的十九篇,刘勰称之为“剖情析采”,是刘勰关于创作论的论述。其中《体性》篇的“体”即语言风格,“性”是指文学主体的情性,刘勰从“体”和“性”之间的关系对文学风格进行了论述;又将文学艺术风格归结为了八种类型并且指出了每种风格的特点。《风骨》篇则从“风”、“骨”即从文章结构和语言方面对文学风格进行论述,提出“风骨”的主要特征就是“气”与“力”。综合《体性》《风骨》两篇对文学风格的不同论述进行分析对比探讨刘勰的文学风格论。  相似文献   

8.
众所周知,文章除了思想,结构要符合题旨外,最重要的就是文采了。刘勰在《文心雕龙·情采》中说:“言以文远。”大意是说,文章因有文采,才能流传千古。那么,如何才能邂逅到文采而成为美文呢?  相似文献   

9.
《毛诗序》中说:“情动于中而形与言。”这指出情感在学生作文中的重要性,无“情”便无“言”。文学批评家刘勰在《文心雕龙·情采》中说:“夫桃李不言而成蹊,有实存也;男子树兰而不芳,无其情也。”意思是,桃李不需自吹自擂,树下便自然会形成一条小路,  相似文献   

10.
情采说是刘勰文学理论体系的基本观点之一。它集中体现于《文心雕龙·情采》篇的论述之中。刘勰在文中集中而精辟地阐述了情与采的涵义、情与采的关系及如何做到情采并茂、文质并重等问题,提出了“情者文之经”、“联辞结采”的审美论。对写作和矫正文风时弊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学界对情与采范畴的论析并没有因《文心雕龙》研究的深化而清晰起来,相反矛盾与分歧逐渐增多。因此,还原其主要范畴的应有之义,回归刘勰论述的意义原点,成为深化情采篇研究的重要理路。文章着重从文本出发,重新审视范畴之间的联系与区别,认为采非文,文与质是采的两个维度;情非质,情是刘勰情性本体观的体现。这一研究有利于澄清当下的种种误读。  相似文献   

12.
《情采》是《文心雕龙》下半部的纲领,从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阐述了文章写作中应遵循的创作规范。刘勰以"情"(质)指称文章中的个人感性情绪和理性思考,以"采"(文)指代声律辞藻等一众写作技巧,以及文辞的扼要精炼。具体来看,刘勰将文章写作划为三个层次,一曰"质文并重",强调文章写作中内容、形式应相辅互济,不可有所偏废;二曰"先质后文",昭明内容与形式的主从关系,主张文采形式要为思想内容服务;三曰"为情造文",申明思想内容应出乎真情,辞藻文采应恰当适度,并强调设立正确的规范来表达情感,使文章既有文采又突出思想情感,既为情造文又臻于文质彬彬。  相似文献   

13.
"情采"论是《文心雕龙》文学理论体系的基本观点之一,它集中体现于《情采》篇的论述之中,但全书的论文思想都以其为贯穿。学界有观点认为"情采"关系等于文学的内容与形式关系,这种理解与《情采》篇内容有一定偏离。按《情采》篇本文,刘勰依"情采"论文,是以阐明作家创作的真诚为文、以情驭辞为主旨。刘勰提出作家应怀有真诚的情感,反对竞逐新奇地夸饰文辞,这是"原道"和"宗经"思想在创作论中的具体体现。"情采"在《文心雕龙》中是贯通全书的一条主线,具有创作原则和批评标准的双重意义,刘勰通过"情采"关系的论述,意在矫正文坛上浮艳的风气,建立朴实刚健的文风。  相似文献   

14.
刘勰在《文心雕龙.情采》篇中着眼于采,明确地将情采熔铸成情采这一独立的美学范畴。从哲学角度看,刘勰认为采与情同样出于天道自然,肯定了采是文章的本质属性;从魏晋文学现实语境看,刘勰看到了情采两伤的文学现实,并在致力于追求正采的努力中确立了自己独特的情采观。  相似文献   

15.
刘勰说:“情理设位,文采行乎其中。”(《文心雕龙·熔裁》)叶圣陶先生的《苏州园林》就是这样一篇按内容而确定形式,因而结构工整却自然,文采飞扬而严密的优秀说明文。教师在教这篇课文时,怎样将该文总说和分说的结构与多样严谨的语言特点这两个教学重点有机地结合起来进行教学呢?语感教学“披文以入情”,采用抓文眼来串全文的方法,能将这篇课文重点巧妙地落在实处,收到好的教学效果。 《苏州园林》的文眼就是全文出现过十次的“图画”:文章第一次出现的“图画”也就是全文结构上的总说:苏州园林的追求是“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那  相似文献   

16.
"情采"--刘勰的艺术情感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情感是文学艺术的重要因素。从重视文学艺术对人的教化作用以达到社会秩序的合谐,到重视文学艺术的情感性和个性特征,使文艺理论的发展更趋全面,更符合艺术规律性。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提出“情采”这一范畴,对艺术情感问题进行了深入的论述。对刘勰提出“情采”范畴的理论意义应进行认真研究和评价。  相似文献   

17.
“表”这种中国古代文体,又称“奏表”、“表文”,是臣属给君王的上书。古代给君王上书的称谓有多种,大多与上书内容有关,常见的有“奏”、“议”、“表”、“章”等。刘勰在《文心雕龙·章表》中对章和表两种文体进行了区分,他说:“章以造阙,风矩应明;表以致禁,骨采宜耀”,可知章这类文体,公文性强,不应有更多情采,而表带有倾诉衷情的性质,有表现其情质文采的余地。  相似文献   

18.
一般说来,人们对一篇文章的评价会从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入手,两者俱佳是最好的。形式和内容,也就是传统文学批评中所说的“文”和“质”。“文”的原义就是花纹,是外在的,修饰性的。所以“文采”往往指语言上的华美。南朝梁刘勰著名的文学理论著作《文心雕龙》中《情采》篇说:“若乃综述性灵,敷写器象,镂心鸟迹之中,织辞鱼网之上,其为彪炳,缛采名矣。”意思是抒发性情,铺写事物,用文字来写心,用纸来记录文字,能够光彩焕发,就是因  相似文献   

19.
“体要”是《文心雕龙》的重要范畴,它在《文心雕龙》中主要有两个基本含义:文辞上表现雅正精约、大体大要。但由于古代思维方式与文体的限制,刘勰在实际行文中对基本含义的使用会有不同程度的变化与侧重。以“体要”术语出现的篇目有《征圣》《诠赋》《奏启》《风骨》《序志》五篇。在文体论部分,“体要”以其他术语的形式不同程度上贯穿了“大体大要”这一内涵,并在文章内容与体貌、文类与体貌两方面划分了层次。“体要”也体现出刘勰“文之枢纽”中的“折中”观念,各篇“体要”拥有不同的“文之枢纽”体系的内在属性。  相似文献   

20.
《文心雕龙》的研究者对《原道》篇提出了很多不同的观点,周振甫先生对于此篇的观点很有代表性,同时他也指出刘勰《原道》篇中的两处局限之处,一是刘勰“道”的观点偏向客观唯心主义;另一点为刘勰将“自然之文”与“人之文”相提并论。陈寅恪先生曾提出古典文学批评的一种态度——“了解之同情”,这种指导方法为现代文学批评者提供了一种独特的视野。从还原背景的角度出发,可以理解刘勰为什么有这种“不科学”的观点,《文心雕龙》的成书受《易传》的影响很大,同时还吸收了汉儒和魏晋玄学的思想,这些既是刘勰《原道》篇形成的思想根源,也导致其蕴含了两点被后人批评的消极之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