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学批评首先是文学读者的批评,体现着文学读者对文学及其作品的感受和理解,不同的文学读者有不同的文学批评。中国现代文学批评主要有三种不同的类型:一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文学的政治批评;二是以鲁迅为代表的文学的人生批评;三是以梁实秋、朱光潜、李长之、李健吾等学院教授或学者为代表的文学的学院批评。这三种类型之间有多种过渡形式,造成了中国现代文学批评的复杂性。  相似文献   

2.
我国现代文学批评家李长之,其独具特色的"传记式批评"实践,在文学批评史上留下了浓重的一笔.因而,以李长之具体作品为例,分析其作品在不同阶段呈现出来的不同特征,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总的来说,人物品评的萌芽、浓郁的诗性人格和平静而黯淡的笔触,是其"传记式批评"风格的形成、变化和发展的主要方面.  相似文献   

3.
李长之的文学批评具有鲜明的社会历史批评特征 ,但他对主体精神世界的高度关注不同于中国现代文学中主流社会历史批评。本文就其批评中以作家精神为核心来观照社会生活的影响且它与作家艺术世界的关系等特征展开论述 ,试图证明李长之代表了社会历史批评方法的另一典型形态。  相似文献   

4.
在李长之的批评实践中,最具影响的是他的传记体批评。李长之的传记体批评有着自己独到的批评特色和阐释方式,在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史上具有特殊的意义。本文分别从深层阐释、修辞风格、博引与比较的角度来论述李长之传记体批评的阐释策略。  相似文献   

5.
在李长之的批评实践中,最具影响的是他的传记体批评。李长之的传记体批评有着自己独到的批评特色和阐释方式,在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史上具有特殊的意义。本文分别从深层阐释、修辞风格、博引与比较的角度来论述李长之传记体批评的阐释策略。  相似文献   

6.
在中国现代文学批评中,李长之的传记批评法独具特色,其中既有远承古典传统的象喻式批评法,又有西方理论影响下的文本细读、心理分析和社会历史批评法。在由作品分析而深入到作者及其时代考察的过程中,李长之始终强调情感体验的重要性,这也是其研究方法能够成功融合中西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7.
三十年代重要的文学批评家李长之以其独特的批评方法在当时备受瞩目,而在今天这种批评方法仍然大放其彩。因为批评事业发展至今更加注重对作家主体精神(不仅包括批评家,也包括批评客体的作者)的探究,而李长之通过对主客体两方面的定位正好诠释了这种批评方法,以一种新的视角去定位批评的精神和批评的方式,因此从主客体两方面研究李长之的独具特色的社会历史批评方法,对于整合李长之的文学批评观和学习其批评精神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李长之一直践行的是勇敢地为文学做任何批评的批评精神,这就决定了其文学批评的方法是独立的、不受外界干扰的,其文学批评的特色是关照作者的精神世界,凸显了批评家的主体精神。本文从感情的批评主义和浪漫的批评风格两方面来论述其文学批评的特色。  相似文献   

9.
刘迪 《鸡西大学学报》2014,(3):118-119,125
李健吾是我国现代文学批评史上十分重要的批评家,因标举"印象式"批评而闻名。他的批评一方面吸收了中国古典文学批评的传统,另一方面又受到西方印象主义批评流派影响,独具一格。试从李健吾《咀华集》《咀华二集》入手,结合作者所受东西方文化的影响,论述其文学批评的风格特色。  相似文献   

10.
作为科学批评范式的"感情的型"是李长之文学批评观的一大特色,是李长之文学批评理论的中心话语。"感情的型"的诗学内涵有三层意思:一是一种情感体验模型;二是人对生命的终极关怀; 三是艺术造型。"感情的型"是好文艺的标准,但其理论阐述也有不足之处,必须批判性继承与运用。  相似文献   

11.
迄今为止,研究者仍然无视胡先骕在推动古典文学批评的现代转型、参与建构现代文学批评系统以及订立文学批评规范等方面的作用,自然也就不认可其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的地位.无疑,对此重加辨析有助于纠正当前胡先骕研究中的不足,也能为我们反思现代文学批评史的研究与书写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2.
《司马迁之人格与风格》一书充分体现了李长之文学批评的浪漫风格。本文从李长之生活的时代背景、写作本书的特定处境、李长之个性特征、史学观和美学思想出发,结合对《史记》和司马迁的剖析,试图说明李长之文学批评浪漫风格的成因及表现。  相似文献   

13.
“艺术一人生”的传记批评──论李长之的批评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记批评是李长之批评实践的主要特色。李长之传记批评特点体现为:一、"其人"其文"互译,二、情感与识力的完美融合。传记批评是李长之批评主张的具体运用,是他用以建构文学史的基础工作;从批评精神的发展出发,传记批评是联系文艺批评和文化批评的桥梁和中介。  相似文献   

14.
根据20世纪30年代中国文学批评的社会形势与文化语境,提出“非主流文学批评”的概念。在同主流文学批评的对比中,分析非主流文学批评的性质、观念、方法、成就及其特点,同时也分析非主流文学批评内部的构成及其不同批评家之间的个体差异。指出非主流文学批评对于三十年代文学批评格局的作用和影响,对于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发展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15.
在现代文学批评中,接受美学、现代阐释学、反阐释学及后经典叙事学强调读者在阅读过程中的能动性、创造性.以作家、作品为中心的传统文学批评范武被打破,读者在文学活动中的地位被提高到令人瞩目的地位.同时现代文学批评也充分注意到读者阐释的有限性.  相似文献   

16.
批评家主体意识的形成标志着批评作为一门学科的成熟。中国现代文学批评成熟于 2 0世纪 3 0年代 ,当时的批评家已经开始对批评、批评家本身的价值及其与作家、作品、读者以及与政治、审美等诸关系进行了深入而成功的探讨。自周作人后 ,涌现了如茅盾、李健吾、朱光潜、朱自清、李长之、梁实秋等一批卓越的批评家和个性迥异的杰出评论 ,特别是李健吾、李长之和朱光潜对批评本身的反思 ,标志着现代文学批评意识的初步成熟。  相似文献   

17.
在现代文学批评中,接受美学、现代阐释学、反阐释学及后经典叙事学强调读者在阅读过程中的能动性、创造性.以作家、作品为中心的传统文学批评范武被打破,读者在文学活动中的地位被提高到令人瞩目的地位.同时现代文学批评也充分注意到读者阐释的有限性.  相似文献   

18.
李长之的书评及其理论和风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长之是中国现当代文学批评家中致力于书评最勤 ,数量最多的学者。他认为书评是文学批评的一部分 ,文学批评的基础是在批评精神 ,批评的精神在忠实 ,在求真。同时书评应有独立的价值 ,既包括自己的主张 ,自己的体系 ,也指文字的优美 ,本身是有力的创作。李长之的书评理论及其实践对现在的书评工作仍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李健吾先生是中国20世纪三四十年代颇有特色的文学批评家,其批评风格卓异,富于才情。时至今日,他的文学批评仍是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史上一道亮丽的风景。针对他的文学批评观点,分别从四个方面进行阐述,同时指出作者在文学批评观上与李健吾先生有异议的地方。  相似文献   

20.
李健吾对中国古典文学批评的因袭传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健吾是20世纪30-40年代风格独特、卓有成就的文学批评家.在20世纪初西学东渐的时代背景和文学氛围中,众多批评家纷纷抛弃传统批评,转向精心构筑宏伟的理论大厦,李健吾选择的批评方式却较多地因袭了中国传统文学批评的批评范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