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解读《老王》,以杨绛的另两部作品《干校六记》《丙午丁未年纪事》为阅读背景,从"幸运"与"不幸"的角度理解作者的"愧怍",进而理解作品主旨。抓住作者改述称呼的细节,论述"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是一个阶层对另一个阶层的愧怍,是作者"位卑未敢忘忧国"的家国情怀的体现,是平等对待每个生命的悲悯情怀的体现。  相似文献   

3.
2014年,教育部印发的《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中,明确要求"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弘扬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为重点的家国情怀教育"。中国社会自古以来就是家国同构的社会,家是国的基础,国是家的放大。从先秦时代的宗法制开始家国情怀影响至今,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而初中阶段是学生形成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阶段,将家国情怀教育落实于初中历史课堂,这对培养学生家国情怀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4.
5.
抗战时期,湘西民族地区的教育获得很快发展,这与张治中大力推进乡村教育密切相关。张治中担任湖南省政府主席期间,他实地考察湘西民族地区的教育,并召开湖南教育会议、增加湘西等地的教育经费;结合移民安置,发展湘西教育,从而推动了湘西民族地区教育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闯关东>在事件叙述、人物描写和空间设计几个主要方面突出地显现出史诗性品格.全剧在历史大背景上描写草根人群的传奇人生和英雄情韵,通过平民人物的个人生命体验和温暖的家国情怀,再现民族精神.它在思想、艺术上的辉煌成就,为我国文化艺术的大发展、大繁荣,提供了宝贵启示.  相似文献   

7.
家国情怀素养是历史学科要培养的重要核心素养之一。在家国情怀素养培育中,史料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关键作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可通过巧用身边史料、多元史料互证、解读经典材料、挖掘史料细节、首尾遥相呼应等方式,让历史叙事更饱满,让历史人物更鲜活,让情感升华更坚实,从而帮助学生建构家国认同。  相似文献   

8.
现实主义题材电视剧《人世间》展现北方某城市光字片以周家为主的普通群众的人间烟火故事,演绎出一部当代中国百姓的生活史诗。《人世间》细腻描摹亲情暖心感人故事,共情不滥情;生动刻画邻里情深守望相助,共情不煽情;质朴呈现深沉厚重家国情怀,共情不矫情。共情力提升了《人世间》的吸引力,也成就了《人世间》的影响力和美誉度。  相似文献   

9.
在新一轮课程改革背景下,五大核心素养之家国情怀成为初中历史教学关注的重点之一。在教学中贯穿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家国情怀教育是历史教学的必要内容。"五四运动"发生在近代中国内忧外患的历史背景下,"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家国精神在五四青年学生的身上得以传承发扬。本文以《五四运动》一课为例,就如何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开展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为重点的家国情怀教育进行了进一步探究,以供借鉴。  相似文献   

10.
文化自信是道路自信的底气,中华民族五千年优秀的历史文化是各种高尚品质扎根的土壤,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孕育的摇篮。在历史长河中,不乏伟大的诗人,他们留下了大量爱国之作,或慷慨激昂,或正气凛然,就如初中语文课本中的《过零丁洋》和《别云间》,它们是对中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不二题材。因此,有必要在核心价值观下重新品味《过零丁洋》与《别云间》的家国情怀。  相似文献   

11.
新的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就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出,是高中历史教学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具体体现。如何在主题教学中渗透"家国情怀"教育,对"立德树人"目标的达成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从"家国情怀教育的必要性、家国情怀教育与主题教学"两方面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12.
洛夫的《边界望乡》是台湾"乡愁文学"中可以和余光中的《乡愁》并驾齐驱的诗歌名作。它忠实地记录了"我"在落马洲边界登高远眺故国山水时产生的情感波澜,淋漓尽致地渲染了对故国可望而不可即的哀痛,寄寓着整整一代人难以割舍的家国情怀。同时诗歌在艺术上积极探索,既有现代诗新颖奇妙的意象美,又有古典诗歌传统的意境美,堪称中国当代诗歌史上"文质兼美"的典范。  相似文献   

13.
石磊 《教育教学论坛》2014,(38):131-132
爱国主义是《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重要内容,以往的教学往往在内容上流于表面和浅显,难以深入到爱国主义传统的精神内核,本人在实际教学中引入历史视野,从家国关系中阐发爱国主义精神,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4.
顾炎武是一位坚贞的民族爱国主义思想先哲,其"合私成公"的道德理想、"天下兴亡,匹夫之责"的责任主张、"博学于文,行己有耻"的行为原则,充分表达了其于国于家的道德情怀,是推进学校家国情怀教育十分重要的思想之源。  相似文献   

15.
新世纪以来的湘西长篇小说创作非常活跃,文章从文学地理学视角,以《巫师简史》《铁血湘西》《湘西秘史》等作品为例,着重阐述了新世纪长篇小说创作中湘西历史书写的承继和新变,并将之置于新世纪以来的中国文学视域中初步衡定其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16.
国民党抗战影视剧创作目前已经形成一种不可忽:现的创作声势。探讨其创作的特点包括抗日英雄塑造的特点,揭示大陆对中华民族抗战的全面认识以及对国民党抗战地位的重新评价,正视历史,顺应海峡两岸El趋高涨的爱国主义精神,这是此类影视剧创作的内在根源。  相似文献   

17.
新时代的大学生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责任重大,使命光荣,既要注重提升自身的道德素养,树牢家国情怀,还要做到知法守法、知行合一,让法治观念扎根心中.《实践论》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经典著作之一,其所包含的认识与实践的关系对于大学生家国情怀和法治观念的养成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作为都市异乡人的沈从文所体验到的浓郁乡愁,是其创作湘西系列小说最直接也最重要的心理动因。在经过了乡愁的过滤后,沈从文的湘西系列小说既保留了湘西前现代社会农耕文明生活方式的原生态,平凡而苍凉,又在一定程度上将其净化、诗化了,使之成为了时间无法伤害的美。这种艺术之美不仅能够抚慰技术时代人类的心灵,更可引导人类踏上回归精神家园之途。  相似文献   

19.
两剧突出地域特色,通过历史,社会、民族、宗教等多元文化对人物的影响,使人物性格更加丰富。两剧所表现的生活环境与艺术形象的真实性和生动性,挖掘出了两剧的深厚文化内涵。对比两剧,可概括为:战争虽然毁灭了两个四世同堂之家,但是中华民族却在战火中如凤凰般永生。  相似文献   

20.
申颖 《天津教育》2020,(23):153-155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随文练笔"教学以教材文本作为学生写作训练的突破口,及时有效地将写作训练融入阅读教学体系,将"读"与"写"有效融合,充分发挥教材文本的"典型"优势,不但可以激活学生的习作兴趣,还能在潜移默化间将"核心素养"渗透至语文课堂教学中,追溯当代中学语文教学的起点和归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