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字是一定文化的产物,承载和反应了许多文化信息。汉字不管是作为中华文化的一部分,还是作为一个独立个体,都与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避讳就是汉字和文化关系的体现之一,在此简略探讨汉字与文化的关系及其表现之一避讳文化。  相似文献   

2.
对人名称谓的"避讳"是中国古代突出的文化现象,日本在古代也同样存在这样的文化现象,虽然两国的避讳在起源上是一致的,但在其表达的具体方面却存在较大差异。其差异主要体现在避讳对象、避讳方式、触讳惩罚以及避讳对讳者名字的影响等方面,其原因应与两国民众思维方式、对于皇权态度的不同,以及两国对于汉字使用的地位不同有关。  相似文献   

3.
异体字伴随着汉字的产生而产生,随着汉字的发展而发展,是汉字系统中特殊的用字现象。异体字的发展演变有其内在的原因,主要有造字法的不同、变换意符或声符、变换文字构件的位置等;也受外部因素的影响,主要有经济因素、空间位置因素、避讳、个人因素和行政区划等。异体字的产生和发展是汉字的必然现象,了解和分析其发展变化的原因和规律,对文字工作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汉字形体具有组合性的特征,它可以由最基本的笔画组合成为独体的汉字,也可以由独体的汉字再组合为合体的汉字,因此,将汉字进行结构拆分,可以达到一些特殊的表达目的。汉字形体还具有方块体的特征,可以把它们排列得整齐划一,也可以故意安排得错落有致,在错落之间体现情趣。最后,汉字还具有整体性特征,有时可以忽略它局部的一笔一画以达到避讳的目的。  相似文献   

5.
王新丽 《文教资料》2008,(28):112-114
避讳是我国古代王权政治与宗法社会等级观念在语言文字运用上的体现.在周代,统治者已把避讳作为"礼"的内容之一纳入到周礼系统中,<礼记>中有许多关于避讳的规定,如公讳和私讳、取名和称名的避讳、史书记载的避讳、讳与不讳、避讳的学问和管理等.避讳在古代社会的承继和发展,对我国古代经传子史书籍的书写和传承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避讳是对名字的回避,表字是名字的一种替代形式。避讳和表字都在周代逐渐发展成熟,一般认为二者存在联系,但二者之间的内部关联少有人研究。从早期的避讳和表字入手,将名字作为二者的中介,通过比较周秦两代避讳和表字的分类以及形式,可以发现避讳与表字都属于语言禁忌,但是表字与名字之间的关系较之于避讳更加多样。  相似文献   

7.
避讳是中国所特有的一种习俗。《史记》存在着大量避讳现象,体现着避讳习俗逐步向成熟阶段发展,其避讳有严有疏,有章可循,运用的避讳方法有同改字法、同音改字法、同名改字法和以“某”讳言法等。  相似文献   

8.
避讳是中国封建社会特有的文化现象,本文从避讳的产生与发展、范围与方式、危害与利用等方面作了详细分析。  相似文献   

9.
古代"避讳"之礼举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避讳是中国古代社会的一种制度,是古人忌讳传统的延续或传承,即在人死之后讳称其名,以示敬鬼神之义,并由最初的避君王名讳,又发展出家讳、私讳,甚至名字的谐音也要讳,演绎出种种避讳之事,避讳之制因此愈演愈烈。避讳制度既有敬奉鬼神、尊崇先父先王的传统文化心理,又有迂腐而荒诞不经的迷信观念。  相似文献   

10.
本文对中国古代汉语改字、缺字、缺笔之避讳文化习俗进行举例讨论,着重分析研究这三类避讳形式在学术研究中的三个重要作用:第一,古代避讳之文化习俗可以为研究古代语音服务。这主要表现在用同音字代替避讳本字和避嫌名这两种避讳形式上。第二,古代避讳之文化习俗可以帮助鉴别古代汉语的同义词。古代避讳的这个作用,主要从用同义词代替避讳本字的改字避讳方法中表现出来。第三,利用“改字、缺字、缺笔”这三种避讳表现形式,可以考求、印证某一古籍文献资料的写作或刻印年代。  相似文献   

11.
避讳是中国封建社会特有的文化现象,而五代避讳又有其特点。避讳给人们阅读五代文献造成不便,但如能掌握其规律而加以利用,亦有助于解读文献典籍。通过考察五代避讳制度,总结其避讳方式和内容,并分析相关避讳材料的使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
张乐 《华章》2013,(32)
避讳是中国古代的一种社会、文化现象更是一种独特的语言现象,其影响源远流长,现今我们仍能在一般的语言实例中发现避讳语及其遗留的痕迹。本文分四部分:首先,简要的介绍何谓避讳及古代的避讳制度;其次,概述避讳的内容;再次,阐述这种避讳现象运用的语言形式,即避讳的方法;最后简要的对避讳在语言学上的意义作用及其演变情况加以概述。  相似文献   

13.
中国古代的避讳制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避讳是中国封建社会特有的文化现象,本文从避讳的产生与发展、范围与方式、危害与利用等方面作了详细分析。  相似文献   

14.
对于避讳语的研究或记载 ,历来都有著作涉及。但至今未有专文重点探讨方言避讳语。而方言避讳语不仅异常丰富 ,而且根深蒂固 ,对它的重点的全面考察 ,不仅能加深对方言区人文现象的认识 ,而且能提高对人类语言避讳的认识。本文专门考察方言中的避讳语 ,包括避讳的对象、心理、类别、方式、特点等。  相似文献   

15.
<正>中国民俗文化博大精深,蕴含着丰富的语文因子。例如婚丧嫁娶的礼仪中,避讳与委婉的手法就挺值得研究。而对于学生而言,民间不少喜闻乐见的文化形式,从大语文的教育理念来说很值得探究。譬如:灯谜、对联、三句半等等。对对联的研究人员比较多,下面笔者就仅从谜语的角度简单谈一谈。苏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有个《汉字》专题,教材把谜语视为汉字具有神奇魅力的一个例证。专题后面有项猜谜语的习题,学生都很喜欢。  相似文献   

16.
避讳是中国封建时代的一种传统陋习,由于避讳,古代的许多地名经常被更改。河南一些市县的名称就是由于避讳而形成的,一直沿用至今。  相似文献   

17.
封建时代,文人写文章遇到君主或尊长的名,不能照字直书,而要加以回避,这种手法就叫避讳。对皇帝名避讳,谓之“国讳”;对圣人名避讳,谓之“圣讳”;对尊长名避讳,谓之“家讳”。避讳约起于周,成于秦,盛于唐宋,到清代更加完备。常用的避讳法有以下几种: (一)缺笔避讳法。例如:为避唐太宗李世民讳,将“世”字写成“(?)”、“民”字写成“(?)”;为避宋太祖赵匡胤讳,把  相似文献   

18.
<正>在《辞海》中这样解释"避讳":"封建社会对于君主或尊长的名字,避免写出或说出叫避讳。"在中国,避讳有悠久历史,《礼记·曲礼》载曰:"名字者不以国,不以日月,不以隐疾,不以山川",明文规定取名的避讳;后来,《左传》又加上"不以畜牲,不以器帛"的词条,正式宣言"六避"。可见,早在周代就已出现了避讳。不过直到战国时,避讳还没有一整套制度。秦汉以降,大一统的政局形成并得到巩  相似文献   

19.
本文考察了有明确纪年题记的敦煌道教文献的避讳情况,并尝试归纳其整体避讳特点,以期利用避讳的时代对无纪年道教文献进行断代.  相似文献   

20.
一般认为 ,避讳习俗在中国发生于周代 ,周代统治者把避讳作为“礼”的内容之一纳入到周礼系统之中。在《尚书》、《周礼》、《礼记》、《左传》等儒家经典中都有关于避讳的论述。由于这些典籍的权威性 ,其中的避讳论述也被后代奉为规范 ,从而对中国古代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对中国早期的避讳情况作了较全面的清理 ,对中国早期避讳的规则和特点也进行了总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