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如何让学生在实验中感受“快乐”.在“快乐”中提高“兴趣”,在“兴趣”中探究“创新”,在“创新”中挖掘“潜能”,在“潜能”中找到“自信”,在“自信”中获得“成功”,这是本人在多年进行物理实验选修课教学的追求和尝试。  相似文献   

2.
如何让学生在实验中感受“快乐”.在“快乐”中提高“兴趣”,在“兴趣”中探究“创新”,在“创新”中挖掘“潜能”,在“潜能”中找到“自信”,在“自信”中获得“成功”,这是本人在多年进行物理实验选修课教学的追求和尝试。  相似文献   

3.
党报采写独家新闻可在独家采访中求“独”,在新闻追踪中抓“独”,在深入思考中挖“独”,在广交朋友中寻“独”,在信息整合中做“独”,在认真策划中显“独”。  相似文献   

4.
教 育要面向未来 ,面对知识经济的挑战 ,必须以课堂教学改革为突破口 ,构建学生“自主学习、自我发展”主体性教学模式 ,充分发挥学生自立、自主的主体性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一、自由发散 ,探索创新“数学是思维的体操” ,发散思维是创造思维的中心环节 ,与创造能力直接联系。发散思维对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敏捷性 ,提高教学效率 ,起到十分明显的作用。“自主学习”倡导学生在“学”中“习” ,在“学”中“悟” ;在“习”中“学” ,在“习”中“悟” ;在“悟”中“学” ,在“悟”中“习”。为学生提供更多参与的机会 ,充分发挥学生的…  相似文献   

5.
“减”作业不是“删繁就简”,而应该是在有限的时间里,让数学变得更容易学,让数学学习更高效。教师可从以下七个方面入手优化设计小学数学作业:从生活味中显“亲近”,在操作中显“经验”,在阅读中显“方法”,在比较中显“精准”,在文化中显“内涵”,在时事中显“思政”,在综合中显“魅力”。  相似文献   

6.
“好意思”在意义上依赖“不好意思”,在句法上依赖否定结构,需要出现在由“不”“没”构成的否定性结构中,或者出现在反预期结构中。“好意思”的否定依赖性源于“好意思”的历时演变过程,“好意思”成词晚于“不好意思”,是“不好意思”在反问句中的变形使用中产生了“好意思”。  相似文献   

7.
教师的专业发展离不开“说”与“写”两项基本功。锤炼“说”的基本功,要在上课中“说”,在“评课”中“说”,在“说课”中“说”,在“演课”中“说”;锤炼“写”的基本功,要能“写”好教案,“写”好教学反思,“写”好课题。教师要凭借扎实的“说”与“写”的基本功,成长为能教书、会教书、教好书的优秀教师。  相似文献   

8.
《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的基本理念”中提出“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的独特体验”;在“课程目标”中提出“注重情感体验”:在“实施建议”中提出“在教学中要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在“评价”中提出“语文学习具有中情感体验和感悟的特点”。“体验”一词成为了新课程改革的一个核心词汇,“情感体验”、“实践体验”、“审美体验”等新鲜词汇在语文老师的口中更是频频出现。“体验”自然也就成为了学生新的学习方式的一个重要特征。虽然课改工作不断深入,但也不难发现,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体验性学习的许多操作问题值得三思。  相似文献   

9.
说明文教学中的“言”、“意”现状颇为尴尬,“言”被放逐,“意”被消解。殊不知,说明文的“言”、“意”气质与生俱来,“言”有品格,“意”有韵味。“言意共生”让说明文教学更有文体气质。教学中,应在阅读策略的学习中、在表达方式的揣摩中、在说明方法的迁移中实现“言意共生”。  相似文献   

10.
陈栩 《早期教育》2011,(10):16-18
师幼关系在新时代呈现“后喻”转向,幼儿成为时代的主角,在师幼“对话”中“倾听幼儿生活语言”“读懂幼儿行为语言”是对话的开始;能力是发展的核心,在“美味教育”中激发幼儿自主探究的本能,在“创意教育”中锻炼幼儿计划和应对问题的能力;“多元”是显性的特征,在“幼儿有意愿”的教学情景设计中,在“幼儿不完美”的学习方式设计中发展。  相似文献   

11.
姚晓群 《成才之路》2009,(11):37-38
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的基本理念”中提出“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的独特体验”;在“课程目标”中提出“注重情感体验”;在“实施建议”中提出“在教学中要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在“评价”中提出“语文学习具有情感体验和感悟的特点”。“体验”一词成为了新课程改革的一个核心词汇,“情感体验”“实践体验”“审美体验”等新鲜词汇在语文老师的口中更是频频出现。“体验”自然也就成为了学生新的学习方式的一个重要特征。虽然课改工作不断深入,但也不难发现,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体验性学习的许多操作问题值得三思。  相似文献   

12.
诗画交融现象在“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命题中得到了精到概括。“诗中画”的“诗”与“画中诗”的“画”,指的是作为物化形态的诗、画作品,可称为“外文本”。“诗中画”的“画”与“画中诗”的“诗”则是在主体头脑中形成的“画境”与“诗意”,是意识中未外化出的联想与想象出的“内文本”。“诗中画,画中诗”是体现在艺术创作和艺术接受两个环节中的审美心理现象,主要是由主体的感知、移情、记忆、想象、联想等心理机制协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3.
数学思维是学生思维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序思维则是数学思维品质的独特体现。教师在教学预设时立足“序”,在操作活动中抓住“序”,在巩固拓展中体现“序”,可让学生在认知结构中构建“序”,在知识结构中生长“序”,在数学结构中推进“序”,在思想结构中拓展“序”。  相似文献   

14.
在加速的世界数字化和虚拟化进程中,基于大数据与思想政治教育者的生存互依和功能互享,大数据环境、技术和传播能够为思想政治教育者的理念、能力和形象“上妆”。带着大数据“妆容”的思想政治教育者在出场时,其出场空间却在由“场所”扩至“场景”中显现角色情感缺失,出场方式在由“受制”到“解放”中出现自然人格抑制,出场地位在由“高位”转“平位”中呈现本位角色失衡。为防止大数据这把“双刃剑”最终将思想政治教育者“毁容”,思想政治教育者需要实现内在“进化”、外在“智能”和整体“蝶变”,饰演好思想政治教育中大数据的“追求者”、“适配器”和“掌舵手”角色。  相似文献   

15.
刘启强 《广西教育》2022,(15):40-43+50
本文论述“四史”在大学生历史观教育中的价值意蕴,阐述“四史”蕴含的大学生历史观教育内容,并基于“四史”视角提出大学生历史观教育路径:在思政课中融入“四史”,加强引导;在校园环境中浸润“四史”,潜移默化;在网络空间中传播“四史”,去伪存真;在社会实践中体验“四史”,坚定信仰。  相似文献   

16.
布白,是一切艺术的表现手法之一,指在艺术创作中为了更好地表现主题而有意识地留出“空白”。书法中有“飞白”,绘画中有“留白”,音乐中有嘎然而止的“余音”,文学中有“无言”的意境。“布白”在于求其空灵,并非空无一物,而是虚中求实,以达到“无画处皆成妙境”“诗之妙在无字句处”“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艺术境界,给人以启迪和美的享受。  相似文献   

17.
本文着重从语言功能和语言发展的角度,分析近指代词“之”、“者”、“这”的语言变化。上古近指代词“之”在文言文中逐渐消失,而它在口语中仍然存在并发展着。由于“之”、“者”、“这”的语言功能的不断扩大,在口语中最终完全代替了近指代词:“是”,“此”、“斯”。  相似文献   

18.
“以学定教”的形式是灵活多样的。它既可以是“先学后教”,也可以“先教后学”、“边教边学”、“边学边教”,关键在于抓住教学规律和本质,注重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用眼去发现、用脑去思考、用手去体验、用口去表述,在师生互动中生成新知识。“边教边学”,在预设中生成;“边学边教”,在生成中导学;“先学后教”,在导学中提升;“先教后学”,在提升中拓展;“以学定教”,在拓展中精彩。  相似文献   

19.
“中看”与“中用” 时常听一些公开课,在评课的标准问题上,教师中有“中看”与“中用”之说。所谓“中看”,指的是讲解生动、氛围活泼;所谓“中用”,指的是训练扎实、学有所用。笔者认为,“中看”与“中用”并不能也不应该截然分开,真正的好课。既“中看”又“中用”。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提出:“光是思想力求成为现实是不够的,现实本身应当力求趋向思想。”通过文本分析可以发现,“现实”对于“思想”具有基础决定作用,“思想”对于“现实”具有主观能动作用,“实践”是促成两者从对立到统一的根本方式。两者的对立统一关系主要体现在“现象性”与“本质性”、“历史性”与“未来性”、“个体性”与“普遍性”、“局部性”与“整体性”的四种张力结构中。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既要在两者的对立中把握两者的统一,也要在两者的统一中把握两者的对立,不断促成两者在对立统一的相互转化中螺旋式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