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专门家”与“无名作者”我在编刊物的过程中,常听到人家批评:你们刊物的作者专家太多。这个批评说出了一个现象,《文史知识》的作者队伍中专门家多。尽量请专门家撰文,正是我们刊物的主张。我是这样想的:专门家对所论述的问题有专门研究,他们所写文章一般都有较高的质量,能给读者准确的知识,这不是很好吗? 也许有人会说:你这是专家路线,照你这样去做,怎样培养青  相似文献   

2.
抓问题,对记者而言是个老话题——说得最多,听得最多;又是个新话题——新情况、新问题不断,常抓常新;还是个大话题——涉及的范围很广,包含的内容很多,关系到军报指导性、可读性的强弱。在此,我想谈谈自己在这方面的一些切身体会。 一块“硬骨头” 到部队采访常常碰到这样一种情况:领导们滔滔不绝地向你汇报他们的工作,最后真诚地来一句“请给我们宣传宣传”,让你感到左右为难。写吧,找不出新闻点,不写,又怕时间长了成为“不受欢迎的记者”。于是,便围绕这些“工作”挖空心思选针对性强的角度,想“问题准”的点子。类似的情…  相似文献   

3.
“喂,是《帮帮忙》吗?我们这里的西瓜大量上市了,每斤七、八分都卖不出去,请你们发条信息吧……” “我想买台铡草机,哪里有卖的,请‘帮帮忙’给问问吧……” “《帮帮忙》给俺也登一条,村里想请个种香菇的老师儿……” ……每天,求助电话就这样从四面八方打进我们小小的办公室里。作为河南农村报经济信息版传播农情信息的主要栏目,《帮帮忙》自开办以来便受到读者的广泛关注。它在为读者提供实用信息服务、加强与读者的联系、提高报纸的贴近性、扩大报纸的影响等方面,作了一些有益的尝试,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果。  相似文献   

4.
1、我为什么首肯据说中央电视台杨伟光台长在一次会上说:“《爱你没商量》得到陈志昂同志的基本肯定,我心里就踏实了。”我听到这番话以后感到有点惶恐。我没有想到,也不相信自己有这样“一言九鼎”的份量。我想,杨台长这样说,大约是由于我看片一向很挑剔的缘故吧。何况我对“玩文学”的人们历来敬而远之,对于王朔“码”出来的“字儿”一行也没有拜读过,而现在竟然对《爱你没商量》“基本肯定”,这至少使中央电视台推出《爱》剧减少了一份阻力,所以杨台长要感到“踏实”了。那么,我是从哪些方面肯定《爱你没商量》  相似文献   

5.
它山路亦难     
接到江苏电视台的一个电话,说:“看了你的《乡间守渡人》,我们想把它拍成电视片,‘大写真’栏目里用,不知你同意否?”我说:“行,你们什么时侯拍,来找我,我带路。”打电话的人,名叫曹云豹。《乡间守渡人》是一篇只有1000多字的人物通讯,  相似文献   

6.
作为一个新闻工作者谁不想拿出优秀的新闻作品?而那些好新闻的素材究竟到哪里去寻找呢?通讯员路草、王志明采写的《李秀英三进山城闯富门》给了我们深刻的启示:生活的土壤里面埋藏着闪闪发光的“金子”,你想写出生动活泼,富有较强指导性的好新闻吗?那就请你到生活中去深入地发掘吧! 《李秀英二进山城闯富门》写的是一位普普通通的农村妇女勤俭持家,靠发展养殖业脱贫致富的小事,却提出了一个带有普遍意义的重大问题,即贫困地区的农民如何致富的问题。有的人一提致富,就伸手要资金,理由是“无本难求利”,“本大利才宽”。而李秀英却不是这样,她把基点完全放在自己的力量上,把买衣服的几块钱省下来  相似文献   

7.
报风和人格     
早在五年之前,我作为《解放日报》编辑,到华东某省的一个市组稿。这个市的宣传部长花了半天时间,和我商讨了在《解放日报》上出一个地方专版的选题,以及各篇稿件在版面上的布局以后,面有难色地说:“还有一个技术性的问题,等市委研究定当以后。才能拍板。”我不解地问这位部长,是一个什么技术问题。不料他直接了当地反问:“出一个专版文章,我们该向青报付几千元广告费?”这一问,不禁叫我大笑起来,忙解释说:“我不是来拉广告的。报纸登了你们的文章,到时候按规定发稿费给你们的作者,这个技术性问题可以解决了吧。”这位  相似文献   

8.
一句话说得人家跳,一句话说得人家笑。同是一句话,不同的说法,效果大不相同。 食品推销员马休正想以老套话“我们又生产出一些新产品”来开始他销售谈话,但他马上意识到这样做错误的。于是,他改口说:“班尼斯特先生,如果有一笔生意能为你带来1200英镑,你感到有兴趣吗?”“我当然感兴趣了,你说吧!”  相似文献   

9.
我在瑞典旁听过一起刑事审判。庭审结束后我问一位陪审员:你怎样防止自己腐败呢?他吃惊地问:我腐败?这怎么可能?我说:怎么不可能?他说:怎么可能……许多观察者都观察到,中国正在掀起一场势头迅猛的反腐风暴。我想借此机会,谈点瑞典的反腐经验。8年前,瑞典隆德大学提供一笔资金,邀我去访学。期间既不用讲课,也不用做课题,就是领你转转,让你看看,感觉在混吃混喝。临别前我颇有点内疚地问:你们花这么多钱请我,到底想干什么?一位教授说:我们想让你知道,这世界上有比美国更好的制度。瑞典只有1000万人口,是个蕞尔小国。这样一个袖珍小国,何以有如此强烈的制度  相似文献   

10.
还是在一年以前,我去书店劳动,被分派到文艺柜台。我看到书架上有许多存放好久,好象从未动过的文艺书籍,于是就同营业员谈论起来: “这些书看样子存放好几年了吧?”“可不,打进来后就没人买过,少说也有三四年了。”“这个情况你们事先能估计到吗?”“当然可以。”“那你们不会不进吗?这样既可以避免资金积压,又能节省人力,物力、车力……”“你大概是刚进出版社不久吧。我们和你们出版社是包出包  相似文献   

11.
也许,要说的太多,也就无言。面对“中华英烈”四个遒劲大字,我执笔呆坐、沉吟良久。最后才拿出这紊乱的断想。与《中华英烈》“结缘”已经3年了,时间虽短,却可以结结实实在心中打上个感叹号!细细想过,我真为她还能生存下来感到愕然;同时,也真为我的那群朋友居然能忍辱负重地坚持下来感到吃惊。不知有多少次,不知有多少长辈、同辈、小辈、“哥儿们”问过我:“你怎么会参加《中华英烈》的工作?”反自由化时,有人好象颇通时世地朝我狡狯地眨眨眼,说:“伙计,真有你  相似文献   

12.
我是一个二十岁的青年农工,业余嗜好就是每天爱翻看新到的报刊和写稿。提起写稿还有段来历。 1984年7月,我从职业高中毕业后,暂时没有分配工作。待业期间,感到无聊,每天拿起书本翻看,感到自己的知识太贫乏,于是提笔写了篇《书到用时方恨少》的体会,投寄《塔城军垦》报社。没多久,这篇习作印成了铅字,心里很高兴。可是许多冷嘲热讽跟着来了。有的说:“你这个黄毛丫头就会吹牛,你是这样想的吗?”还有的说:“连里没一个写稿的,就你爱出风头!”这些话好似一盆凉水,泼到我的头上。  相似文献   

13.
和一位厂长交谈,他很不高兴地说:“我不喜欢新闻单位宣传我们厂。”为什么?他给我讲了这样一件事:有位记者曾采访过他,稿子见报不久,记者提出在厂里买辆三轮车,厂里以出厂价售给他一辆,当时没付钱。过了些时候,记者说:我手头紧,钱凑不够,交一半怎么样?我说那一半我给你交吧。后来,又过了几天,记者来电话说:“三轮车我不要了,请你推回去吧!”  相似文献   

14.
感谢与祝贺     
《新闻知识》编辑部:值此《新闻知识》创刊三周年之际。请允许我以一个读者的身份,向你们表示热烈的祝贺!作为《新闻知识》的一位热心的读者,我常常为我们这些搞新闻报道的同志。有这样的良师益友而感到庆幸和自豪。在我们巴林草原深处的军营里,有很多战士是贵刊的热心读者,他们争相订阅《新闻知识》。我对《新闻知识》更有一种特殊感情和偏爱。她之所以  相似文献   

15.
在数字图书馆问题上,我不主张他人来乱我们阵脚,也不主张自乱阵脚。包括复合图书馆的概念,理论家们议一议没有问题,但千万不要给决策者或投资者造成一个印象:数字图书馆错了,连概念也搞错了;Digital Library不是你们图书馆人应该玩的,你们去玩复合图书馆去吧;数字图书馆?连你们图书馆界也说,必须请计算机界来做。我主张,即使图书馆再“复合”,我们研究与开发数字图书馆的目标不能变。只要是图书馆信息化成就,不妨统统算到数字图书馆的门下。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有效地对社会推销我们的理念,争取更多的资源。e家之言:图书馆界不能自乱阵脚@老…  相似文献   

16.
初见王小丫的人几乎都会提这样一个问题:你为什么叫小丫?她想想说,可能是我父母希望我踏踏实实、虚怀若谷吧! 1996年以前,王小丫曾在四川一家报社做过几年记者,后来她到北京广播学院就读研修班,主攻电视文学。1997年7月,中央电视台二套节目《金土地》栏目招聘主持人,王小丫在强手如林的竞争者中技压群芳,成为这一栏目的主持人。 问她何以如此幸运?她笑了笑,可能制片看我长得像农民吧。 事实上,王小丫从小在城里长大,很少有机会了解  相似文献   

17.
同志们: 正当全国人民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精神,学习《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的时候,东北三省图书馆学会联合召开的“图书馆学科学讨论会”开幕了! 我们有机会能够参加这样一次盛会,向同志们学习,感到非常高兴。首先,请允许我代表中国图书馆学会、北京图书馆和中国  相似文献   

18.
心情驿站     
《今传媒》2004,(6)
新与正确年青人的第一本书出版了,他在朋友面前吹嘘:“你看过我的书吗?是一本很好的书,里面有许多新的和正确的见解!”“我看过了,”朋友告诉他,“而且对于这本书,我和你有同感。只是非常遗憾,这本书里的见解,凡是新的都不正确,凡是正确的都不新!”    如此解释丈夫在报纸广告上看见有一种价廉物美的自行车,便到商店求购。售货员推出一辆没有座凳的自行车,丈夫一看说:“咦,这是怎么回事?这辆车连座凳也没有?”“便宜货就是这样的,先生。”售货员说。“可你的广告上明明是有座凳的呀!”“广告上还有一位漂亮小姐,难道我们连她也一起给你吗?”订刊物该订下一年刊物了,宣传干事去找领导商量:“北京有个大型文艺刊物不错,大家都要求订《十月》。”领导头一摇,说:“要么订一年,要么订半年,哪有订十个月的!”干事欲说又止,怕领导下不了台,急忙岔开话题:“《八小时以外》也能订了。”领导一听更生气了;“八小时以外,人家邮局早下班了,你去订个屁呀!赶快在八小时以内去订!”局部地区一位老太太不识字,但喜欢听收音机,气象预报每天必听。一天吃饭时问家人:“我有个问题想问问,你们知道局部地区在什么地方?那儿差不多天天有雨。”独家报道一记者抢先向报社发回一...  相似文献   

19.
施蛰存先生是作家、翻译家、学者,又是编辑家。他的编辑生涯,说起来是很有意思的: 一、搭上《无轨列车》 1928年侨居日本的刘呐鸥在上海出资创办第一线书店,同时邀请震旦大学的同学施蛰存、戴望舒一起来办文艺刊物,名叫《无轨列车》,意思是刊物的方向,内容没有一定的“轨道”。尽管刊物起名为《无轨列车》,但内容还是比较集中的。1928年9月10日创刊号的封底有这样一段文字:“诸君,你恐怕还不曾有一种称心的小杂志。你们要时常看看好的创作小说吗?你们喜欢读音铿锵的诗歌吗?你们爱流利的散文随笔吗?你们喜欢看欧美日本各国现代的名著吗?你们也想领受些尖锐的讽刺文里的机智吗?……”从这段文字中,我们就可以看到该刊的办刊方针,它是“有轨”的。  相似文献   

20.
几年前,我提出过一个新的新闻学名词——“宣传性现象”,自认为对实际工作还是有点儿用的。现在,我想占《新闻战线》一些篇幅,扩大一点影响。什么是宣传性现象? 这是个陌生的名词。可是,在生活中,我们却能在不少场合碰到这种现象。应该说,你对它的身影面庞都是熟悉的。不信,请看: 例一:1958年8月15日,人民日报在头版刊登了这样一幅表现农业大丰收的照片:四个小孩肩并肩地站在即将收获的水稻秧上,那水稻生长得太密、太粗壮了,以致可以支撑住这样大的压力,而不必弯腰。这是记者在现场拍摄的。我们都知道,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