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两会”期间,《中国青年报》采访了中央电视台节目主持人、全国政协委员敬一丹,报道披露,1998年《焦点访谈》舆论监督内容的节目占到全年节目的47%,2002年,该比例下降到17%。“舆论监督内容历史最低、收视率历史最低,观众期望值历史最低。”对于这种现象,敬一丹直言:“表面上看,  相似文献   

2.
王薇  刘立荣 《新闻知识》2006,(12):19-21
《焦点访谈》是央视一个以舆论监督著称的节目,1994年4月1日正式推出,到今年的4月1日已经整整12年了。在本文中,笔者以2005年所收集到的所有《焦点访谈》文本为样本,进行分析,主要探讨一年中节目的报道特点和规律。一、资料与方法本次分析的《焦点访谈》节目均来源于央视的网站,全年共计347期,收集到的资料相对完整,可以用来做各个月份焦点节目的变化分析。这次焦点访谈节目内容分析主要是从各期节目的性质(是舆论监督类的报道还是非监督类的或是其他类的)、报道的地域、报道的领域及监督对象来分析,除此之外,还以地域为定值,观察不同性质的…  相似文献   

3.
《新闻前哨》2013,(2):31-32
开播19年的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2013年第一天迎来开播以来首次大改版。新改版《焦点访谈》的时长增至17分钟,每期不再只关注一个焦点,而是关注两个乃至多个热点,并增加了新主持人。改版后的节目将坚持舆论监督特色,更贴近民生,并会强化"有深度、有锐度"的评论功能。央视的王牌新闻栏目《焦点访谈》  相似文献   

4.
张遇哲 《声屏世界》2011,(10):68-68
9月20日,央视在京举行2012年节目推介会,透露《新闻联播》《焦点访谈》等节目将在明年有新变化。其中,《焦点访谈》将加大舆论监督报道。(9月21日《新京报》)  相似文献   

5.
焦点何在
  说到电视新闻,不能不说到舆论监督,说到舆论监督,自然要说到标志性的栏目《焦点访谈》。虽然《焦点访谈》的前身《东方时空·焦点时刻》的制片人张海潮在回顾《东方时空》开播20年时这样回答他对“焦点”的理解,“我认为焦点不单指曝光社会的不良现象,也不仅仅是突发灾难事件,它应该是近期内老百姓最关注的问题”,尽管在《焦点访谈》的官网上,节目定位的表述是“时事追踪报道,新闻背景分析,社会热点透视,大众话题评说”,但它对自身特点的概括依然是“以深度报道为主,以舆论监督见长”--可惜,对照近三年网民最关心的热点事件和已经举办十二届的新世纪舆论监督研讨会近年推荐的调查性报道,几乎没有一个事件是因为《焦点访谈》率先揭露或跟踪报道而成为焦点。从网民数量之巨所体现的非专业观众的关切和新世纪舆论监督研讨会的专业性所反映的业界、学界的重视来衡量,《焦点访谈》已经远离了公众的舆论场。  相似文献   

6.
金曙 《视听界》2011,(4):91-91
曾几何时,在央视舆论监督节目《焦点访谈》的引领下,各地舆论监督类栏目遍地开花,你有“透视”,我有“观察”,你有“写真”,我有“聚焦”,一时好是热闹。  相似文献   

7.
关注中国电视的人可能注意到了这样一个事实:自从1994年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节目开播后,原本并不为人们特别关注的舆论监督问题一下子变得引人注目起来。《焦点访谈》节目不仅在老百姓中反响强烈,而且还引起了两位国务院总理的注意。1997年12月29日,李鹏同志来到《焦点访谈》节目组,为栏目题词“焦点访谈,表扬先进,批评落后,伸张正义”。1998年10月7日,朱鎔基视察中央电视台,又赠给《焦点访谈》四句话:“舆论监督,群众喉舌,政府镜鉴,改革尖兵”。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  相似文献   

8.
杨丽 《新闻传播》2006,(6):59-59
舆论监督类节目一向是最抢眼、最贴近百姓生活的一个特殊的节目样式,中央级别的有《焦点访谈》、《央视论坛》,省级的有《今日话题》等。而地方媒体的舆论监督类节目如何发展,本文试对此做以粗略探讨。  相似文献   

9.
1997年12月29日,李鹏同志视察中央电视台时来到《焦点访谈》节目组,他笑着说,我每天看《焦点访谈》,大家都爱看这个节目。临走时,李鹏同志写下这样几个字:“表扬先进,批评落后,伸张正义”。其实,不光李鹏同志,朱镕基同志也爱看《焦点访谈》。他曾说,《焦点访谈》非常好,我天天看,不看是例外。1998年10月7日,朱镕基同志视察《焦点访谈》时送了四句话:“舆论监督、群众喉舌、政府镜鉴、改革尖兵”。以《焦点访谈》为代表的电视舆论监督,确实有不少可圈可点之作。在这里,我们不妨举几个有代表性的实例:其一、…  相似文献   

10.
自从中央电视台新闻评论性节目《焦点访谈》打响之后,类似形态的节目形式在大众媒体中应运而生。应该说,这是我国新闻媒体所肩负的舆论监督职能开始得到充分发挥的一个重要标志,也是中国政治更加民主与开明的一个重要例证。正是在这种情势下,1999年元月1日山东人民广播电台也推出了《新闻焦点》节目。  相似文献   

11.
7月18日,第二届中国传媒领袖大讲堂在上海交通大学开班。中央电视台著名主持人敬一丹以"当《焦点访谈》遇到微博"为题做了演讲。她认为,在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焦点访谈》成为一种现象,但是现在,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人说"我很久没看《焦点访谈》了"。她归纳了以《焦点访谈》为代表的舆论监督类节目在当前媒介环境中锋芒不再的原因:第一,作为一档家喻户晓的电视栏目,《焦点访谈》在进行舆论监督的同时,也在一分一寸地开拓着舆论监督的空间,但开拓舆论监督空间的同时可能会触及部分人的利益。"我们不仅要面对黑暗的现象,还要背对着被触及到的利益集团",敬一丹感慨。  相似文献   

12.
如何有效地开展舆论监督,牢牢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是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任务,是新闻媒体不断探索的重要课题。2004年4月, 在央视《焦点访谈》节目播出10周年之际,温家宝总理给栏目组发来  相似文献   

13.
作为一个优秀的舆论监督节目——《焦点访谈》,自开播以来就得到很多受众的认同,从《焦点访谈》这个特殊个案,我们对舆论监督可窥见一斑——报道的深度决定了一个节目传播的效果。本文以《焦点访谈》栏目为具体案例,归纳和总结了舆论引导的概念及其价值意义,阐述了大众传媒在舆论引导中所扮演的角色,并详细论述了《焦点访谈》舆论引导的技巧分析,从中得出新闻工作者做好新闻评论工作的启示。  相似文献   

14.
“四大名嘴”与《焦点访谈》1994年4月1日是中国电视发展史上值得关注的一天。当晚19点38分,伴随着激昂的音乐,央视一套节目传出一段浑厚的男中音:“时事追踪报道,新闻背景分析,社会热点透视,大众话题评说,每日请看《焦点访谈》”。电视屏幕上出现了一个矗立在地平线上简洁的城市楼群,一只由红、绿、蓝构成的大眼睛标志从中升腾而起。《焦点访谈》诞生了。不久《焦点访谈》四大主持人是“四大名嘴”的说法开始见诸报端。  相似文献   

15.
央视1994年推出的《焦点访谈》,被誉为"中国舆论监督第一品牌"。栏目创办10年来取得的卓越成就、对社会的贡献,可以说,在中国新闻史上是空前的。那么,  相似文献   

16.
主持人应承载“文化传承”重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丽娟 《军事记者》2005,(11):42-43
中央电视台2005年8月1日的《焦点访谈》以“抵制低俗在行动”为主题,重点声讨了节目主持人低俗化倾向的现象,并最终强调要“加强主持人、播音员的政治素养、道德修养、社会责任感和业务素质,坚持正确的导向,把更多优秀、健康、向上的电视节目奉献给观众”。《焦点访谈》从多角度论及了主持人低俗化倾向的现象与负面影响,本试图从“化传承”的角度探讨节目主持人肩负的传承优秀民族化的使命。  相似文献   

17.
据报载,中央电视台门前经常排着两个长队:一路是来自全国各地的群众,向《焦点访谈》节目反映情况的;还有一路是来自全国各地的干部,向《焦点访谈》节目公关的。 从上述现象可以看出。一方面,《焦点访谈》节目深得人心;另一方面,《焦点访谈》节目是在冲破重重阻力和障碍的情况下进行舆论监督的。既然作为中央级的新闻媒体在进行新闻舆论监督时都不可避免地受到来自方方面面的干扰和阻碍,那么,省市级、地市级  相似文献   

18.
“用事实说话”。是我国新闻界舆论监督标志性节目,央视《焦点访谈》的栏目宗旨。这一概念包含着两个子概念:事实和说话。我理解《焦点访谈》的“说话”为,它的信息选择流程和解释方式是以客观性为准则,尽量将事件的原生态呈现给受众;在13分钟的节目里,依据新闻事实所给定的信息,对新闻事件本身进行主观评说;基于对新闻事件的透视、分析,进而说出合乎逻辑的事实判断与价值判断的话。  相似文献   

19.
丁柏铨 《视听界》2013,(5):82-85
住“王府”大宅,借行医之名骗财的“神功大师”王林,能引得高官富商趋之若鸳,这一光怪陆离的社会现象在央视《焦点访谈》栏目中得到揭露。这期名为《“神功大师”的真面目》的节目赢得了有担当、敢发声、负重艰行的赞誉,但也存在缺少重要的直接采访对象、当亨双方发声平衡有所不足等欠缺之处。作为舆论监督类节目,《焦点访谈》近年来鲜有佳作,但这期揭露“神功大师”的节目让人们重温了该栏目的犀利风格。  相似文献   

20.
我国电视深度报道的兴起是以中央电视台的《焦点访谈》栏目开播为标志。《焦点访谈》是一档“以电视深度报道为基础.以旗帜鲜明的评论为特色,以舆论监督和舆论引导为基本功能”的新闻评论栏目.由“主持人演播室导语+新闻事实陈述+主持人演播室评论”构成的一种新的节目形态,①一经推出就受到了电视业界的一致追捧,导致许多电视台纷纷跟风仿效。然而,一味的跟风仿效无形中把电视深度报道引入了误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