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海峡两岸和海外华裔阶层,大凡喜欢文学的,都知道有个台湾作家白先勇。知道他是北伐、抗战名将白崇禧的儿子;知道他那脍炙人口的小说佳作《玉卿嫂》、《花桥荣记》和《永远的尹雪艳》;知道他那1971年出版以来,已经连续印刷45次的小说特辑《台北人》。然而,人们未必都知道白先勇这位以桂林方言写作且艺术造诣甚高的作家,只在桂林度过了他童年的七个春夏秋冬,尔后,便离开故土,一去半个世纪,都不曾重返过生他养他的桂山漓水。  相似文献   

2.
提起陆定一的名字,许多中国人都不会感到陌生.这不仅是由于他在“文革”之前,担任过中共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宣传部长和国务院副总理的“高官”,也不仅由于他在“文革”之初即被作为“彭罗陆杨”之一首当其冲,遭受不应有的挞伐,更是由于他的作品《老山界》曾在“文革”前后作为中小学语文课文,哺育过千千万万孩子的心田.至于新闻、理论、文化、艺术界人士,听到陆定一的名字,更会生出几分敬意和亲切来.因为陆定一同志曾经长期主管我们的文化宣传工作,并且提出“百家争鸣”的动议,与毛泽东同志的“百花齐放”共同形成了著名的“双百方针”.同时,陆定一同志还对我国无产阶级新闻事业作出过不可磨灭的贡献.他20岁开始从事党的新闻宣传工作,二三十年代,先后担任过《中国青年》、《青年实话》和《红星报》的主编.1942年,他又出任延安《解放日报》的总编辑.说起陆定一同志对新闻学的贡献,人们不会忘记50年前他发表的那篇划时代雄文—一《我们对于新闻学的基本观点》.在这篇文章里,他以辩证唯物主义思想为指导,明确地指出“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50多年过去了,后来的新闻学者不知给“新闻”下了多少个定义,然而“陆氏新闻定义”因为其唯物主义内核而  相似文献   

3.
我和湖南省桂东县教育局长胡昭程同志只见过一面,他那崇高的精神时时激励着我。在他去世前后,我曾经四下桂东,采写了《教育局长的好榜样》、《胡昭程的家庭格言》、《胡昭程活在人们心中》、《日记后面的故事》、《胡昭程精神的力量》等10多篇报道,其中7篇发表在光明日报一版头条。2001年9月,胡昭程被中宣部确定为重大典型。同年11月,我作为胡昭程事迹报告团成员在人民大会堂作报告。今年7月,《教育局长的好榜样》一文获得第十二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我最大的感受是:采写胡昭程的过程,也就是自己的灵魂得到净化和升华的过程。  相似文献   

4.
为时代英雄而歌———《极限人生》编辑、出版札记□程鹏1996年“八一”前夕,黄河出版社出版了长篇自传体小说《极限人生》。它一面世,便强烈震撼了齐鲁大地,在千万读者中引起了共鸣和反响。一年时间里该书共5次印刷,总量达11万册。《大众日报》、《齐鲁晚报》...  相似文献   

5.
书痴的日子是在书斋里打发的。打开书橱,书页送香,伫立橱前,随手拿一册在手,看那设计精美的封面及插页,读那读过多遍仍百看不厌的精彩文字,从文字中想象作者的音容笑貌,真是乐在其中。书痴爱书,恐怕只有嗜酒者一杯在手可相比较,我不喝酒不嗜烟,酒瘾烟瘾统统化为了书瘾,只要时时有新书可读,便觉时时新鲜充实。记得1986年我在四川大学进修时,见到导师带的一本夏志清的《中国现代小说史》(台湾版),真巴不得化作隐身人抢去先睹为快,先生说他不外借,我也不好意思张口。后来我听一位嗜酒者谈到他见别人喝酒,喉间便痒得难受,他这话倒使我想我上面说的一幕,便不由地对他同情万分。终于我托我的亲戚从台湾买来了《中国现代小说史》、  相似文献   

6.
《白鹿原》可能是他 创作的最高峰 作家陈忠实是一个多面体,外表上看是一个厚道、质朴、豪爽的汉子,但是如果仔细观察,便会发现他那风云激情的心胸,又有着纤秀精细的一面,侠骨里面有柔肠。在他那张“沟壑纵  相似文献   

7.
公众心目中的爱因斯坦,总是一头风中王冠般的白色乱发,眼中饱含着孩童般的纯真。这样的形象,自我们跨入学校大门起便牢记于心——我上学的时候,教室的墙上就贴着这样一幅他的画像,朝阳的那一面是马克思、恩格思、列宁和斯大林,有窗户的那一面,则是哥白尼、伽利略、牛顿和爱因斯坦。  相似文献   

8.
“陈太平和他的版画作品《牧歌》、《织帽女工》分别收入了《中国民间艺术名人录》和《中华当代艺术家系列画册》。”当这个喜讯传到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南缘的新疆军区后勤部石河子基地时,这位年过而立的老兵双手紧握着心爱的雕刻刀,动情地流泪了。坎坷人生,孜孜追求,谁能真真切切地理解他那饱受人生磨砺的复杂心情和成功的喜悦呢?1960年10月,陈太平出生在洞庭湖畔的一个普通农民家庭。一天,一位民间剪纸艺人来家门口献艺,那熟练的剪纸技艺,使年仅七岁的陈太平好生新奇,回家后,他找来剪刀和纸反复模仿剪个没完,从此,他便与民间剪…  相似文献   

9.
覃林 《新闻三昧》2007,(9):55-56
张季鸾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是舆论界无人不知的一位骄子。他主持《大公报》笔政15年,成就辉煌,社评影响巨大,开创了大公报时代。《大公报》成为当时国内最有影响的报纸,新闻行业的一面旗帜,国内举足轻重的舆论重镇。  相似文献   

10.
杨松,又名吴绍镒,1907年出生,是延安《解放日报》的第一任总编辑。他一生为了党的事业殚精竭虑,积劳成疾,年仅35岁便英年早逝。他是抗战时期我党新闻战线一面光芒四射的旗帜。 杨松早年就读于莫斯科中山大学。毕业后在苏联海参威和莫斯科编辑工人杂志。归国后,他先就职  相似文献   

11.
在陕西石泉提起周育伦,那可是颇具知名度的人物。只要报上几天不见他的稿子,便有不少人问:“小周咋啦?”是啊,满打满算,他从事通讯工作才3年半时间,就先后有1100多篇新闻作品被《人民日报》、《陕西日报》、《安康日报》等全国、省、地30多家新闻单位采用,难怪为此引人关注了。他是怎样迷上新闻工作的呢—— 1990年8月,当了8年中学教师的周育伦进了县委宣传部。新的工作岗位,一切是那么新鲜,一切又是那么陌生。那年11月,部里分配他和邮局的同志一道搞报刊发  相似文献   

12.
报刊上将成语"独当一面"误写成"独挡一面"的情况,屡见不鲜。2012年2月1日《燕赵都市报》第5版《农民艺人田洛黑41年结缘哈哈腔》一文中即有一例。该文介绍河北省顺平县高于铺村哈哈腔剧团团长、老艺人田洛黑时说,"他开始学戏时多演丑行,三四年后就可以"独挡一面了","现在生净丑等行当他都能‘口’到擒来"。其中的"独挡一面"  相似文献   

13.
在纪念中国抗日战争胜利50周年前夕,我慕名采访了抗日战争时期杰出的战地记者陆诒。 在上海市武康路上一幢绿树掩映、环境幽静的楼房里,我敲开了他的门。出现在眼前的是一位身材魁梧、腰板挺直、红光满面的老人。此前虽已见过他的不少照片,但亲眼见他85岁高龄还有这副神态,我颇感惊喜和意外。 他的书房够简朴的了。地板是水泥的,沙发是人造革的.沙发前的茶几上堆满了书报。整个房间中现代化的东西惟有电话和一台看起来陈旧的冰箱。环顾墙上,《解放日报》社为他祝寿的横幅“健笔纵横’的书法恣肆苍劲,是他新闻生涯的写照,另一面墙上挂着两张放大了的照片:一张是1938年5月《新华日报,社欢迎战地记者归来时,他与潘梓年、范长江、  相似文献   

14.
文本的解读是多样的、变幻的,不同的人面对同一个文本会有不同的解读方式。当我面对《一只狗和他的城市》(接力出版社2002年6月出版)时,我强烈而新鲜的感觉便只有两个字:寻觅。当地下排水管道中的那只小狗心中有了“窗口”的概念  相似文献   

15.
新儒林寓言的戏谑演述──评戴维·洛奇的《小世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戴维·洛奇是英国伯明翰大学教授,当代著名作家。他的长篇小说《小世界》(《SmallWorld》自1984年问世以来,已被译成多国文字,获得了极高的世界声誉,被中国学者盛赞为西方的《围城》。1998年2月,作家出版社郑重推出《戴维·洛奇文集》,其中即包括了由赵光育先生翻译、罗贻荣先生审校的《小世界》一册。洛奇是一位学者型的作家,他一面进行小说创作,一面从事文学批评,在两方面均建树颇丰。这种双重身份使他的小说创作具有强烈的理论自觉。洛奇在他的代表论著《小说的艺术》中曾系统地提出了小说创作的理论主张,书中对“作者闯入”…  相似文献   

16.
瞧这一家子     
1998年加入《晚间新闻》的时候见谁都喊老师,今天大家都喊我丹丹姐、张老师,新人成老人,一晃就是五年了。五年里,观众接受了我这个人,记住了张丹丹这个名,我很清楚这并不说明我有多么多么行,如果能谈得上有些成绩的话那也完全是沾了《晚间新闻》的光,沾了栏目男男女女、老老少少近三十号人的光。但大家同在一个办公室,每天抬头不见低头见的,时时刻刻把谢谢挂在嘴边上,多少显得有些矫情,所以一直以来我都把这份感激放在心里,正好这回《新闻天地》的老师让我写点什么,那就恭敬不如从命,写写我的同事我可爱的兄弟姐妹吧,也让我有机会对他们说声谢谢。潘爹——湖南电视台新闻中心副主任、《晚间新闻》创始人潘礼平是也。背地里我们都这么喊,当面那当然还得喊"潘主任"。从1998年新版的《晚间新闻》新鲜出炉的那天起,他便每天重复着同样的工作——看稿、串带。他看稿子的时候记者得在他旁边陪  相似文献   

17.
1992年9月3日,是我编辑生涯中一个难忘的日子。这一天,钱学森从《人民日报》上看到由潘琦同志主编、我做责任编辑、薄一波同志撰写序言的《邓小平科学技术思想研究》一书出版的消息,便让他的秘书涂元季两次打电话到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转达他的意见:“购买几本《邓小平科学技术思想研究》,学习研究用。”钱老的电话在我社引起强烈的反响,尤其使我深为感动。我仿佛看到钱老拿着我责编的这本书,在认真研究邓小平的科学技术思想。而钱老几十年的科学生涯,他那渊博的科学知识,那坚忍不拔的毅力,那一腔火热的爱国激情,像电影一样,一幕幕地在我眼前闪现……  相似文献   

18.
你也许,根本没听说过萧飒。她十七岁,便以“文学天才少女”的姿态成名,作品三次入选台湾《年度小说选》,分别是1978年、1980年和1982年——那一年,你出生了吗? 你很可能,知道杨惠珊,即使你没看过她演的《玉卿嫂》。我曾经与美国朋友坐在国贸里的星巴克聊天,他自称略谙中文,我信手一指对面的招牌,他认真地看了半天,念出—个“工”字,浅蓝眸子极其无辜:“那三个字太难了。”连起来是“琉璃工房”,正是杨惠珊的产业。从艳星到工艺美术家,华丽转身?啊不,要多狼狈有多狼狈。  相似文献   

19.
《史通》自唐代成书以来,现存主要有明嘉靖十四年(1535)陆深刻本和万历五年(1577)张之象刻本两大刻本系统。明嘉靖十四年,陆深据旧蜀本重新校刻《史通》,稍为精善,其后遂出现大量翻刻本。上海图书馆藏"明刻本"《史通》一部,实为嘉靖时四川地区翻陆深刻本;"嘉靖十五年陆深蜀中刻本]"、"顾广圻校跋嘉靖十五年陆深蜀中刻本"两部,实均为明嘉靖间吴越地区翻陆深刻本,皆非陆深刻本。  相似文献   

20.
元末明初的文学家陶宗仪,晚年一面做教官,一面干农活.他在种田休息时,有心得,就立即摘取身边的树叶,在上面记下来,每记满一叶就放在瓦罐里.十年中他竟积了十多罐.后来,他把瓦罐打开,取出平时积累的树叶,一张张重新整理,写成了一本三十卷的《南村辍耕录》.此书内容广泛,记录了许多元代政事、典章制度及文物建筑、文学艺术等,对研究元代史很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