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新闻叙事学刍议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蔡之国 《青年记者》2005,(10):31-33
所谓“叙事”,就是对一个或多个真实或虚构的事件的叙述,它既离不开事件,也离不开叙述。根据叙事学的相关理论,叙事学可以分为故事、话语、叙述三个层次。本也将沿袭这三个层次,以新闻事实为基点,对新闻叙事学的建构做一番研究和探讨。  相似文献   

2.
新闻是非虚构的叙事文本,人物类新闻作品是研究新闻叙事学的重要范本。本文以热奈特的叙事学理论为基础,以《南方人物周刊》的新闻文本为案例,通过文本分析方法剖析深度报道作品的叙事规律,探讨叙事学策略对于新闻作品内容建构的可能性功能以及叙事学理论对新闻业务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叙事学视域中的新闻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闻叙事作为一种重要的叙事类型,长期以来未被纳入叙事学的研究视野。近年来,新闻作为一种重要的叙事类型,已逐渐为新闻学界和新闻业界所认可,体现在新闻实践中,便是“新闻故事化”的日趋盛行,而新闻理论研究中,新闻叙事也受到相当一批学者的关注,并有相关理论成果面世,这些均促进了新闻叙事学研究的蓬勃开展。在两门学科的合力之下,以期解决新闻业务中存在的种种弊病,从而达到优化新闻传播的效果。  相似文献   

4.
新闻叙事学是叙事学研究在新闻领域的一个细分。新世纪以来,国内学者对新闻叙事的关注度不断加大。然而,新闻叙事在当下研究的一个问题是,其没有实现“本土化“。本文在简要分析当下我国新闻叙事研究基本情况的基础上探讨我国新闻叙事研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5.
新闻叙事学是叙事学研究在新闻领域的一个细分。新世纪以来,国内学者对新闻叙事的关注度不断加大。然而,新闻叙事在当下研究的一个问题是,其没有实现“本土化“。本文在简要分析当下我国新闻叙事研究基本情况的基础上探讨我国新闻叙事研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6.
陈鹏 《新闻世界》2010,(4):28-29
新闻叙事学是叙事学研究在新闻领域的一个细分。新世纪以来,国内学者对新闻叙事的关注度不断加大。然而,新闻叙事在当下研究的一个问题是,其没有实现"本土化"。本文在简要分析当下我国新闻叙事研究基本情况的基础上探讨我国新闻叙事研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7.
20世纪60年代,文学研究领域受到结构主义和普罗普民间故事分析的影响,逐渐酝酿形成了一种新的学科——叙事学。顾名思义,叙事学就是研究叙事的文学,叙事则是对故事进行叙述。而新闻,众所周知其定义是对新近发生事实的报道,它是概括性的叙述方式,因此新闻也是一种叙事。本文将从叙事学视角,对新闻写作视角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8.
所谓“叙事”,就是对一个或多个事件的叙述,它既离不开事件,也离不开叙述。叙事主要体现在文学领域,或如杰姆逊所言,叙事最好的研究对象是故事、传说和小型的文学作品。但对新闻文本而言,叙事也同样重要。经济新闻的策划与报道中,采用何种叙事手段和话语策略与传播主体所追求的传播目的和传播效果有直接关系。根据叙事学的相关理论,叙事学可以分为故事、话语、叙述三个层次。笔苦也将沿袭这三个层次,以媒体对北部湾经济区的宣传报道及其效果为例,分析叙事策略对经济新闻的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9.
提出“新闻叙事学”概念,基于两点考虑:新闻作为对新近发生的事实的传播,是一种最典型、最普遍、最有影响力的叙事行为,此其一;其二,历来对新闻的研究较多停留在经验的层面上,而基于科学方法的分析和概括却并不多见,引入叙事学理论研究新闻,是丰富新闻学的多种可能之一。这里提出一些初步的想法,希望如同放牛娃指出他经过的那座山上可能有宝藏,而开掘者应该是真正的专家。关于叙事学叙事学是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末期在结构主义学说推动下,形成的一个新兴的学科。如果以1969年茨维坦·托多洛夫第一次提出“叙事学”这个术语的时…  相似文献   

10.
叙事母题对新闻叙事而言是不可或缺的部分。在众多叙事母题中,灾变母题亦如此。本文从叙事学的角度分析灾难新闻的叙事特点及叙事原则,从叙事视角、叙事应该把握的度等方面探讨和研究灾变母题的叙事。  相似文献   

11.
叙事是新闻业务的核心,它是新闻从业者利用信息采集和处理技术,通过符号组构形成文本的一种社会活动。传统的新闻叙事研究侧重于从新闻文本出发,进行形式和操作技法层面的研究和归结,本文主张把传媒生态理论引入新闻叙事研究,以便研究者洞悉影响新闻文本形成的因子及其作用机制,从而厘清新闻叙事的现实本质。  相似文献   

12.
陈卓 《新闻传播》2023,(16):24-26
元宇宙作为互联网全要素的未来融合形态,其虚拟空间与现实社会保持着高度互通互联,作为元宇宙发展的载体与业务形态的虚拟现实技术应用在新闻领域引发了新闻生产的重大变革。新闻叙事是新闻生产的核心环节,元宇宙视域下虚拟现实技术对VR新闻叙事主体、叙事形式、叙事结构、叙事效果等产生了影响。VR新闻叙事打破了传统的线性叙事模式,形成网状交互型叙事模式,以及演绎化的场景叙事逻辑。本文通过案例分析法和新闻叙事学理论研究,对VR新闻叙事和其影响效果进行分析,更加深刻地了解VR新闻的叙事生产和掌握未来元宇宙视域下VR新闻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3.
作为在媒介融合背景下新闻业的创新,新闻游戏在叙事上的突破令人耳目一新。与传统的新闻叙事不同,新闻游戏的交互式叙事模式符合新媒体时代的传播特征,为受众提供了全新的信息获取方式。本文以叙事学理论为依据,结合近年来制作精良的新闻游戏进行分析,认为新闻游戏的交互叙事具有叙事主体多元化、叙事语言真实性与虚拟性共存、叙事形式去文本化和叙事视角的限知性等特征,对其叙事特征的分析能够为新闻业的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4.
赵晓秋 《东南传播》2012,(2):157-158
本文运用叙事学的相关理论分析了新闻故事的叙事方法,得出受众通过阅听新闻故事在头脑中所再现新闻事实与客观事实其实并不是完全一致的结论,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之一是新闻故事这种结构方法,更进一步说是源于叙事机制本身的特点。  相似文献   

15.
作为当前新闻表达的主流形态,融合新闻的数字化、多媒性、互动性等特征,决定了新闻叙事的理论基础是数字叙事学。在叙事学的知识版图中,空间叙事是一种备受关注的叙事观念和实践。所谓空间叙事,意为空间作为一种表征元素、符号装置或认知方式,积极参与文本的故事叙述与意义建构。从数字叙事学视角来看,融合新闻的空间叙事主要表现为四种形式:一是作为现实表征的空间叙事,意为数字技术赋能现实空间的再现,如数字动画、VR技术、移动直播等创设了不同的空间表征方式;二是作为结构图式的空间叙事,意为通过对既定空间形式的选择、征用或再媒介化处理,形成相应的空间组织结构、信息整合结构及主体参与结构;三是作为认知媒介的空间叙事,意为打开空间本身的隐喻性认识功能,即以空间为方法,借助空间性的符号模型来把握抽象的、复杂的现实关系和结构;四是作为主体实践的空间叙事,意为打造线上线下融合场景,其强调通过数字技术赋能现实场景,拓展新闻感知的具身体验。  相似文献   

16.
华进 《当代传播》2013,(2):27-29
媒介不仅是叙事的手段,影响叙事的方式,左右叙事的观念。网络媒介有着区别于传统媒介的鲜明特征,这种特性深刻地影响了新闻叙事的方方面面,甚至对传统叙事学观念进行了重构。与此同时,叙事学也在媒介变革的大背景下不断转换范式,并最终孕育了后经典叙事学的分支———数码叙事学。以数码叙事学为指导,探讨数字时代新闻叙事的转型与观念重构,对新闻传播实践具有重要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17.
新闻需要发现,需要记者有一双慧眼对发生的新闻予以及时准确地发现。记者缺少发现的能力,就无法占有新闻资源。新闻为什么需要发现?按照现代传播学理论,新闻本质上是一种信息。而且这种信息是一种社会信息。事实上,信息有显现的也有暗含的。既然有的信息是暗含的,那么发现或者找到世界上迄今还没有通过大众传播媒介广泛传播的、鲜为人知的新鲜事实,是我们众多媒体每天所必须做到的。我们一些媒体,尤其是对于党报来说,很多新闻还是通过记者的新闻眼从众多隐藏着的信息中筛选鉴别出来的。这一类信息不是像发生了什么车祸、自然灾害,  相似文献   

18.
王凡华 《新闻界》2012,(21):16-18
对话理论是揭示语言艺术规律与审美的一种方法论。新闻在本质上是一种对话。但传统的新闻写作过于强调信息的传递,而忽略了新闻作为对话应有的艺术生动和哲学美感。本文以对话理论为框架,结合传播学、新闻学和叙事学理论,着重探讨新闻写作对话性的基本特征及其社会功能。通过文本分析,探讨提升新闻写作"对话性"的策略和技巧。  相似文献   

19.
叙事学的核心范畴叙事视角在新闻叙事研究中存在着不同的甚至是截然相反的看法,本文梳理了国内关于新闻叙事视角的分类及其效果的不同观点,并进行了分析评述。  相似文献   

20.
蒋赏 《传媒》2023,(12):55-57
数据新闻的交互叙事是基于数据库与算法,生成针对个人用户的数据叙事内容。交互叙事是实现数据新闻“功能性意义”的重点,可视化设计为交互叙事提供了数据信息理解的支撑。探索交互叙事可视化设计策略有助于理清数据新闻交互叙事思路,形成交互叙事模式探知。本文从场景、角色、向导三个方面提出交互叙事可视化设计策略:创设视觉语境、以用户为中心、优化信息层级建立,以期为数据新闻交互叙事可视化设计探索实践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