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笔三年前曾于《人民日报》“今日谈”发表过一篇小言论《“红色之旅”火起来》。这篇稿子从投寄编辑部到刊发出来,压了四个月,反而让我明白了一些道理。  相似文献   

2.
在我一年的百多篇稿子中,大部分都是写家庭生活小事的.有些文友问我,如何才能写好这方面的稿子呢?我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的。第一,要多写“枣核”社会中“两头尖”人和事。我以为,家庭生活小事,也属于社会新闻范畴。要写好这类稿件,就必须对自己身边的人和事来个“包打听”。特别是那些所谓“新闻人物”,更应加意留神。我身在基层,对于经常生活在一起的下层人们的“内幕”,确是知道不少,据此我写了不少关于平民百姓中喜怒哀乐方面的稿子。如去年冬天,我听到一位母亲虐待她亲生女儿的事后,即怀着伤感的心情写了一篇题为《妈妈,女儿在呼唤你的爱》的稿  相似文献   

3.
稿子不用,或一纸短笺,或一个退稿签,退掉即可,这有何难?还有什么“能力”问题?其实这并不是件很容易的事情。看来是个简单的技术性的小事,实际关系到一个编自身形象的大事。稿子决定用还是退,这是每个编辑首先遇到的问题。特别好的或特别次的稿子,几乎不要费多大劲就可以看出能用还是不能用,不能用的稿子当然就要退掉了。但有些稿子并不是一眼就可以看出好赖的。有  相似文献   

4.
新千年伊始,《北京日报》“京华晨语”专栏于元月3日以引入的标题发表了一篇随感式小言论《方便留给谁》(作者康凯)。展读之余,深感耐嚼有味。全文500字,文章不长,选材也不起眼,只是从身边生活中的一件小事入笔,却能以小见大,发出了时代的呼唤,的确是篇难得之作。它的写作特点和技巧,我以为突出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值得人们参考借鉴。 一、“小处”入笔大局着眼 这篇随感式小言论并非苦思冥想闭门造车的产物,而正是作者着眼于精神文明建设这一大局,又从具体事物的矛盾和变动中触发了灵机,萌发感想和意愿,尤其善于从一件…  相似文献   

5.
1994年10月5日,我在陕西日报《学习版》发表了一篇题为《行政“三陪”也堪忧》的评论稿。但没想到这篇稿子,不仅荣获94年度“陕西新闻奖”新闻言论一等奖、全国报纸理论宣传优秀短论二等奖、全国党报新闻奖三等奖,而且还被中宣部新闻局办的供领导同志参阅的《新闻舆论动向》摘要转载。这篇千把字的小稿子,为什么能获如此殊荣呢?我觉得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此稿抓住了当前在各级干部队伍中普遍存在的下级对前来检查工作的上级陪会、陪吃、陪玩这个焦点问题。具体来说,有以下几点。 其一,我为什么会想起写这篇稿子。这是由于在《机电日报》和《半月谈》杂志上看到的两则消息触动了我。一则是安徽省人大代表、朱庄矿矿长苏德鑫,成年累月不断有人前往他们单位检查参观,他既要接待、汇报,又得陪吃陪喝,有时一天就有七八次,这使他见酒就发抖。万般无奈,只好在酒杯上做文章,出钱请人将酒杯钻了一个小洞。一则是安徽某乡政府为了从应酬  相似文献   

6.
如何使新闻言论和地市报联系得更紧密,发挥“旗帜”的作用?我在处理稿件的过程中,注意为一些稿件配“编评”,感到是一种新的尝试。我们常常会遇到这样的稿子:它所反映的新闻事实是正面的,说的是好事,但还存在着欠缺,或者有片面性,这样的稿子,过去我一般是不予采用。后来,我觉得,这样做未免太可惜。于是我采取了新的办法,给稿子加“编评”,即“编辑评语”,指出问题的关键,弥补稿子的欠缺,这样处理以后,收到了好的宣传效果。去年3月29日,经济部组到二版一篇稿子(30日  相似文献   

7.
说“空泛”     
你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言论作品:题目不错,文字流畅,道理也对,但就是看不下去,或者看后一无所得。那是一堆砌得很整齐的文字,而不是一篇令人感动、使人受到启发的文章。对这类稿子,甚至很难提出具体的意见,也许只有两个字:“空泛”。于是就有人问了;“怎么才能不空泛?”或者“怎么写来写去总是空泛!”这  相似文献   

8.
我这个人好读书,闲暇之余也写点文章,偶尔也有几篇所谓的“新闻稿件”,但遗憾的是,这些文章都没被报纸采用,结果我放弃了。说实在的,我真有些不甘心。正好有了一次学习的机会,我自费去参加了培训。学习后,我向栏目编辑递交了一篇稿子。这可是我准备几天写成的,洋洋洒洒千余字的消息。没多久,乡镇经济版竟采用了我写的文字。——虽说只是摘用我稿子中的一点点儿,只有200多字,但这是对自己写作的一种鼓励和肯定。自己的名字见报后,我兴奋极了,这毕竟是第一次见报,我真想把这个喜讯告诉我身边的每一个人。这一“豆腐块”文章实现了我新闻写作史…  相似文献   

9.
《军事记者》2008,(2):70-71
细心的函授学员可能已经注意到,军报上的《基层新闻函授学员作品选》栏目,几乎每期都有一篇小言论。它虽然只有三四百字。但在这个栏目中已算是“大块头”了,且用楷体字,排得都比较靠前,所以很是突出和醒目。但是与消息、通讯、故事、新闻照片的来稿状况相比较,函授学员的言论来稿不仅数量少,而且质量差。所以,常常一个月挑一篇能编发的稿子都比较难,有时因挑不出可编发的言论稿,只好不编不发。这就提醒我们应当关注这个问题,想方设法予以克服和解决。  相似文献   

10.
去年十二月,我写了一篇稿子去镇政府让审一下。秘书一看稿子,愤怒地说:“你这是给咱们镇上抹黑。”这件事对我触动很大,我当即写了篇《话说“脸上抹黑”》的文章,很快在《人民日报》十二月二十三日头版刊用了。今年四月的一天,我去一家商店买货,只见一位顾客和一位售货员吵闹不休。原来是售货员对顾客挑选商品很不耐烦。顾客就问:“你们那儿不是写着‘百问不烦’吗?”谁知售货员却说:“你问一百次了吗?”这句话惹得许多顾客不禁哑然失笑。于是我把这个场面  相似文献   

11.
(1)“言论是报纸的旗帜,编辑是举旗者,总编辑是第一旗手”,有人把此作为总编办报的经验之谈。(2)今年3月下旬至7月底。笔者为52期《襄阳报》撰写言论17篇。值班副总编王志勇此间也撰写重要言论15篇。两人操笔共写二万言,每篇平均600多字。总编带头写言论,在各报均属正常,但写到如此密度,在本报历史上还不多见。“大写”之后,体会颇多。(3)总编当好“第一旗手”,可以尽快带出众多旗手。3月到7月,《襄阳报》言论如春笋出土,每期都有2至3篇言论,5个月共发163篇。与去年同期比,翻了一番多。变化何来?重要原因是:总编动笔加号召,编辑、记者就有了编、写言论的压力感和积极件,涌现出  相似文献   

12.
我的处女作发表在1991年9月18日的《太原晚报》上,谁能想到一篇“豆腐块”的小文章竟使我走上新闻报道之路。 大学三年级时,我班一名女同学父母双亡,只有高考落榜的妹妹和她相依为命,生活无经济来源,面临退学的困境。班里的同学知道后纷纷捐款,并到家中看望她。我觉得这件事很感人就连夜写了篇500字的表扬稿,第二天送到《太原晚报》社会部。一位编辑看过我的稿子淡淡地说:“写的有点像板报,先放下吧!”我当时感到稿子没有希望,但仍坚持每天回家第一件事就是把《太原晚报》从头看到尾。就在我几乎绝望的时候,1991…  相似文献   

13.
“精品”是这样打造的●总编室实习学员孟祥林能到军报系统学习报纸采编流程,进一步提高新闻采写能力,也算了却自己在基层搞新闻报道工作两年的夙愿。分在总编室三版组实习,我更是庆幸自己“站得高看得远”。不是吗?经过“两关”,凝汇作者和编辑们大量智慧的“样稿”,每天如潮水般涌向总编室,这里为我提供了一个别人看不到的稿件怎样“过关斩将”走上版面的机会,也使我目睹了深受基层官兵喜爱的三版一件件“精品”出炉的全过程。好稿子一路绿灯好稿子编辑愿意编,编起来也轻松愉快。有件事让我记忆犹新:一个月前,一名新疆部队的报…  相似文献   

14.
初秋的一天,正在某团采访的集团军、师、团三名报道员向我们叙说了宣传股长田兆广那一件件感人至深的事。难忘怀──蹒跚学步他引路──某集团军报道员刘福奎如是说1991年底,我还是某炮兵团导弹连一名新兵,田股长在师里当新闻干事。出于对新闻写作的爱好,我训练之余时常学着写些消息、小故事。然而,半年多过去了,报纸h没有用出一个字。正当我准备与新闻“绝缘”时,田股长来团里采访,我拿着一大爆没有发表的稿子去找他。没想到他是那样热情,对我的稿子一篇篇地进行了讲评,最后还挑出三篇消息当面修改,没几天,就有两篇被《前卫报…  相似文献   

15.
1960年2月20日,人民日报一版刊载了一则500字的消息《简易洗衣机代替大量人工劳动》,同时,配发一篇2200字的社论《这不是小事》。消息报道北京一家工厂生产出简易洗衣机,每小时可洗衣服200余件,相当于40人的手工劳动,另外还介绍了几个幼儿园和旅馆自制的洗衣机。试问:为这么件小事,值得做那么一篇大文章吗?这个问题,社论在标题中就做了回答——《这不是小事》。为什么这样说呢?社论第一段强调:“这是一件还没有引起更多人注意的技术革新,但这是一个很重要的革新。”大搞全民性的技术革命运动,是1960年上半年经  相似文献   

16.
我说的“快——慢——快”三个字,既不是物理运动,又不是化学变化,而是通讯员提高写稿质量经过的三个阶段。“快是糠头慢是米”下面是两个通讯员的对话: 甲:“为了抢时间,我两个月写了二十篇稿子,有时候,前一篇正在途中走,后一篇又投邮筒中,结果电台播一篇,报纸登一篇,一共用了两篇。”乙:“我两个月写了五篇,被采用四篇。”  相似文献   

17.
1990年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青春年华》节目举办“我爱这一行”征文,我听说后心里就痒痒,老想在中央台上播一篇。我立即找来几个比较先进的青年,让他们一个个谈自己如何干一行爱一行。然后写出五六篇稿子。结果全部石沉大海。我总结了失败的原因:已经播出的稿子中的人物,大都是一些省市级劳动模范甚至是全国的劳模,而我写的  相似文献   

18.
小的不做,大的又做不来,这是一些人的一种通病。我想起了我自己写稿的一些经历。记得我工作后,也是我有生以来发表的第一篇稿子是在山东省教委《中学生报》“青春短笛”栏目里发表的一首自由诗,一共16行,150多字。那时我的学生都争相传阅那期报纸,读那篇稿子。一位老哥说:“这样的稿子也能发表,好,咱也写!”我还半带认真半开玩笑地说:“其实有些稿子很容易发表,就看你写不写。你只要写,就能发表。”而我,  相似文献   

19.
我在写稿道路上,得出了这样一条经验:自己的文章变成铅字更要用心去读,因为文章经编辑之手见诸报端,其中总有很多学问。感触颇深的是我采写的一篇言论稿件,写的是有关双增双节的事,自制标题为“话节约含新意”,引用一家银行用摩托车换自行车的一件实例,分了五个自然段,计648个字。这篇稿件投寄《湖北日报》,不到10天,就被编辑精心修改后发表在《湖北日报》四版读者论坛栏目里。见报标题是“对节约要有全面正确理解”,全文仅分两个自然段,  相似文献   

20.
以小见大     
有些通讯员认为,要写出分量重,能够产生“轰动效应”的好稿子,必须抓大事。其实不然,只要抓得准,小事也可产生强烈的宣传效果。去年被评为全国好新闻的《农家女三换地图闯世界》,就是很好的一例。这篇消息短短五百多字,通过一位农民为做茶叶买卖三换地图的事,生动地反映出了改革开放给我国农民带来的变化,产生的“轰动效应”不可谓不强烈。在这方面本人也有一定体会。1989年,为庆祝建国四十周年,各家新闻单位都大量发表了反映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发生巨大变化的稿件。我看到这些方面的稿件已发表了不少,就根据自己的所见所闻,变换角度写了一篇随笔《校园里的自行车》,这篇稿子,从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