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7 毫秒
1.
视觉瞬间性是摄影本身所固有的特性,但“瞬间”并不代表新闻摄影的全部。平庸的“瞬间”,没有意味的瞬间,就是抓住了,拍出来的新闻摄影作品还是苍白无力的。那么,如何让新闻摄影的“瞬间”变得精彩而富有内涵呢?一、要善于发现“瞬间”体现的深刻内容在办报实践中,我们经常发现,有的摄影记者和通讯员来稿,  相似文献   

2.
谈抓拍     
抓拍,作为摄影创作的一种表现方法,近几年在我国摄影界开始大力提倡了。我作为一个摄影初学者,有幸在刚拿照相机的时侯,就能够接触它,并在创作中对它作了一些赏试。下面就这个问题谈几点体会。抓拍与生活的积累任何艺术创作都离不开生活的积累,摄影创作也不例外。作为摄影创作的一种表现方法,抓拍需不需要生活的积累呢?去年十月,劳动人民文化宫举办书市时,我拍了一张《冒雨赶书市》的照片,是在购书的人群中抓拍的。我记得当时自己反应很灵敏,  相似文献   

3.
法国著名摄影大师布列松在多年的摄影实践中,拍了不少质量高的照片,他在新闻摄影理论方面也颇有见地。他说:“生活中发生的每件事里都有个决定性的时刻。这个时刻来临时,环境中的元素会排成最有意义的几何形态,而这个形态也最能显示这桩事件的完整面貌。有时候这形态瞬间即逝。因此,当进行的事件中所有元素都是平衡状态,摄影家必须抓住这一时刻。”这段论述,道出了新闻摄影截取典型瞬间的两个值得注意研究的问题,即发现“最能显示这桩事件的完整面貌”的瞬间和“抓住这一瞬间”。这恐怕是对从事新闻摄影者最基本的要求。但如何“发现”和“抓住”这两个环节呢?  相似文献   

4.
文艺作品有情节大家都知晓,而新闻照片是否也应有“情节”呢?我认为是应该有的。新闻照片的情节应表现人物形象的典型瞬间,通过其神情、姿态、动作以及与其他人物的情感交流,引起读者的联想。这种画面上的情景、细节与读者的欣赏结合,就构成了新闻照片的情节。新闻照片表现情景和细节较容易,但表现情节有一定的难度。这是因为,新闻摄影受瞬间的制约,它不能象电影、电视那样连续展示“过程”(即使是连续摄影,也是跳跃式的)。因此,新闻照片的情节一定要由读者“触景生情”产生联想才能得到。新闻照片能否表现情节,相当程度取决于  相似文献   

5.
美国纪实摄影家尤金·史密斯以其对照相机纪实功效的深刻理解,创立了“专题摄影”,把纪实摄影推向另一个高峰。自从比欧乌1842年拍摄了汉堡大火之后,纪实摄影在后来的几十年中一直以客观再现为追求目标,要求艺术具有科学的精确性,并能对客观现实进行忠实的再现。一幅作品必须能立即反映出周围环境的客观内容。20世纪初期,纪实摄影家终于走出对一般公共事务作简单纪录的圈子,而去描写受战争、贫困和灾  相似文献   

6.
王威 《新闻前哨》2009,(1):47-48
不管是初涉新闻摄影的“发烧友”,还是在专业领域摸爬滚打的摄影记者,都会常常面临这样的思考:什么是新闻摄影的关键点。是影像,是构图,是瞬间,是时效,是新闻事实,或者是新闻价值等等。通常多数人的第一选择是:瞬间。众所周知,摄影是瞬间的艺术,自然新闻摄影的关键应该是瞬间,  相似文献   

7.
台湾著名摄影家阮义忠编辑出版了一本《当代摄影大师》,书的副题是“20位人性见证者”。其中第14位是尤金·史密斯。史密斯一辈子都在干新闻记者,1958年曾被评为世界十大摄影家之一。书中这样评价史密斯:“他不理会什么样的表现才够得上艺术水准,他只拍人,只拍受苦受难的人,只拍勇于向命运挑战的人,只拍为别人而付出的人,只拍需要大家去关心的人。”能够印证这一点的最典型的作品,同时也是史密斯新闻摄影生涯中里程碑式的作品,就是他的关于日本“水俣症”的图片报道了。水俣,是日本九州熊本县的一个小渔村。渔村附近有一…  相似文献   

8.
每天你都可能与新闻事件相遇,无论对于摄影记者、文字记者,或是摄影爱好者而言,这都是难得的.面对干载难逢的机会,能否把握这个瞬间,让世界了解真相?亦或因为一点点技术原因与新闻瞬间擦肩而过呢?掌握你的相机增强把握新闻瞬间能力应该从何人手呢?  相似文献   

9.
优秀的新闻摄影作品本身就是一件优秀的艺术作品,这些作品除它本身所固有的新闻价值外,更是蕴含着巨大的美学价值。如何使一幅新闻摄影作品产生美感和创造出艺术价值呢?那就要在抓取重大新闻题材的基础上去抓取最典型的瞬间。  相似文献   

10.
人物肖像摄影,顾名思义,就是用照相机记录的以某一人物为主体的摄影方法。“以某一人物为主体”决定了它不是报道某一新闻事件,也不是报道一个以上的人物在某一新闻事件中的表现。人物肖像摄影应该是展示人物性格特征,或者展示某一人物在特定环境下的特定心态或风采的一种摄影门类。 多年以来,我国摄影界似乎对这一领域重视不够。不用说像尤素福·卡什拍摄的邱吉尔怒气冲冲拿着雪茄这类神形兼备的肖像作品,就连拍摄周恩来这样的应该是我国摄影家机会最多的肖像作品权也让意大利人抢了头筹。若干年前,美国《时代》杂志想用一张邓小平同志的肖像作为封面,选来选去,竟无一张能  相似文献   

11.
骆飞 《军事记者》2008,(2):I0002-I0002
一幅摄影作品,只是火热生活的一个切片。当某个瞬间被定格,便自然化动为静了,但读者常常想看到其中的“流动感。” 流动感,通常会体现为一种气息、一种动势,或一种故事的暗示。在图片里,流动感会形成一种艺术之“气”。而这种“气”,或慢慢弥散开来,或瞬间奔涌而出,或自然蕴含其中。  相似文献   

12.
随着当前改革开放大潮的到来,摄影艺术伴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崛起,嬗变.它像滚滚洪流,进入千家万户,成为美化生活,活跃生活的一门科学;成为人们生活中一种高层次的艺术追求和享受.为此探讨摄影的瞬间艺术,不仅仅是形势的需要,生活的需要,更重要的是时代的需要,是丰富艺术宝库的需要.如何把握好摄影的瞬间艺术,我认为应该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选择:  相似文献   

13.
摄影是瞬间的艺术。一幅照片不论表现什么内容,调动了何种艺术手段,其画面上呈现的只能是生活的瞬间。而这一瞬间可能是百分之一秒,也可能是几十分之一秒。新闻摄影记者在万花筒般的世界中,识别出事物的意义及表现事物的适当形式,都要在一瞬间完成。把摄影记者在社会发展过程中选择摄影题材和摄影瞬间,比喻为森林中的猎手,是十分贴切的。他要寻找机缘,并且准确地猎获对象,一旦捕捉到了不可再得又撩拨情思的一瞬,他就为新闻和美学领域献上了一个永恒的瞬间。  相似文献   

14.
对于典型瞬间,摄影记者应该具有特殊的敏感性。因为,有典型意义的瞬间形象是稍纵即逝的,容不得半点犹豫。也就是说,当典型瞬间出现时,如果你具备特殊的敏感性,就会立刻传到你那按快门的手指,咔嚓一下,将典型瞬间摄入镜头。这样就能够使凝固下来的人物神态和场景保持鲜活的“自然状态”。那么一个体育摄影记者,进入运动会体育比赛现场或面对拍摄对象时。怎样才能运用照相机快门启闭的瞬间,敏捷自如地捕捉体育活动中理想境界的典型瞬间呢?  相似文献   

15.
“决定性瞬间”一词,是来自十七世纪法国神学上的一则条文。原文是“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有看一个决定性的瞬间”。1951年,法国著名的摄影家亨利·卡特·布列松,在出版他的摄影专著《抓取的形象》一书的前言里,引用了法国德·瑞茨红衣主教的这句话。美国出版家狄克·西蒙,在出版布列松这本书的英文版时,他挑选了“决定性瞬间”这个词,并以它作为书的标题。现在,在新闻摄影中,“决定性瞬间”这个词已经成为大家极为熟悉的,甚至被用滥了的词了。在卡特·布列松的序言里,他并没有给这个词下确切的定义,他  相似文献   

16.
抓典型瞬间     
新闻摄影首先是新闻工作的一部分,除了具有新闻工作的一般特性外,还有一个十分重要的特性:形象性。新闻摄影的形象性同一般艺术的形象思维存在着必然的,密切的联系,而又有自身的特点。概括讲,最重要的一点是新闻摄影要抓典型瞬间。新闻摄影用生活本身的形式来反映生活。它的典型化通过摄影的技术技巧,用选择、取舍的方法来完成。狄德罗在《绘画论》中说:“一个画家要善于抓住一瞬间,这个瞬间既要表现前前后后许多的时间,而这个瞬间又必须是独特的,富有个性化的一瞬间。”新闻摄影要抓取的正是这样的一瞬间。  相似文献   

17.
好题材为什么拍不出好照片?同一个题材的照片,为什么会产生两种截然不同的效果?问题的关键,在于作者对题材表现技巧的把握和运用。那么,如何运用拍摄技巧,达到理想的效果呢? 方法之一:要善于抓住瞬间性的情节。摄影是一种瞬间的定格。也就是说,新闻照片中的情节直接浓缩在瞬间中,是一种瞬间性的情节,而不是连续的过程,所以拍摄者在拍摄过程中,只能选取最能打动人的瞬间性的情节。《青年时报》一位摄影记者今年在全国“两会”期间抓拍的新闻照片《浙江代表喜盈盈》,是抓住瞬间性情节的成功例子。据记者介绍,他在拍摄前首先思考的是,在今年的“两会”上,如何拍出出彩的照片?在代表讨  相似文献   

18.
<正>随着电子技术和网络的发展,手机不仅可以拍出清晰的画面,而且可以以广泛多样的形式传播,摄影已经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可以说全民摄影的数字时代已经到来,用照相机记录生活反映事实。作为视觉新闻,新闻摄影是新闻形象的现场纪实,它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用来自瞬间的形象说话,具有瞬间永久性优势,这是广播和  相似文献   

19.
今年53岁的石河子公安局警卫科副科长李庆锡(现役武警),4月24日终于成“家”了,成了中国的“摄影家”。他的辞条已载入《中国摄影家大辞典》一书中。专业摄影工作者成为摄影家不易,对于利用业余时间从事摄影的人来说,就更难了。然而,李庆锡成功了,在他成功的背后,留下的是艰辛跋涉者汗水浸溃的脚印……1955年7月,不满19岁的李庆锡从郑州市来到石河子,被安排在农八师政治部保卫科从事刑事照相工作。李庆锡第一次握着照相机拍摄刑事现场时,手心沁出了汗珠。望着现场遗留的足迹、指  相似文献   

20.
抓住“美的瞬间”并加以表现,在画家的眼中并不陌生,莱辛在其《拉奥孔》一书中提出:造型艺术家要善于选择能够反映事物前后联系的某一瞬间,从而使其固定不变的艺术形象在欣赏者头脑中引起对事物过程的想象。因此,通过刻划生活中某一可视的瞬间来概括在这以前或以后事件的发展过程,是一个优秀的画家用来概括生活现象的常用手法。这里“瞬间”显得十分重要。与绘画艺术相似,电视艺术也是由一幅幅画面组成的,但与绘画艺术不同的是,电视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