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一、活跃在南联盟前线的摄影记者中国摄影界曾经有过这样一个略带苦涩的故事:波黑战争结束后,中国摄影记者才前去采访,外国记者大惑不解,“你们怎么才来?”中国记者苦笑着答道:“因为我们路远,我们来迟了。”的确,无论是器材装备还是记者的经验,我们同国外记者相比都存在一定的差距,这段路并不好走。然而,在这次科索沃战事报道中,战争开始前一周新华社摄影记者黄文便进驻前线,战役打响之后,立刻发回照片,其后又有新华社莫斯科分社年轻的小伙子胡海昕前往增援,另外新华社的摄影记者刘宇还到阿尔巴尼亚传回有关难民的报道,就…  相似文献   

2.
1998年岁暮,国际上发生了一件大事。12月17日凌晨(巴格达时间零点57分),美国和英国背着联合国,在夜幕的遮掩了突然对伊拉克发动了代号为“沙漠之狐”的军事打击。伊拉克武器核查危机终于在年末酿成战事,成为1998年国际上的一个重要热点,也成为全球媒体关注的焦点,新闻领域成为空袭之外的另一个竞争激烈的战场。 在这次突发事件报道中,新华社发挥整体优势,前后方密切配合,形成合力,及时、准确、客观、全面反映了事件的发展过程。这次战役性报道检验了新华社的记者编辑队  相似文献   

3.
5月1日,我接到新华社总社通知,让我在土耳其待命准备进入伊拉克采访。这一天,土耳其东部的宾格尔省发生里氏6.4级地震。地震现场也是“战场”,但我不愿意看到战争,更不愿意看到灾难性的大地震…… 清晨起床,按惯例先打开电脑上网,一则《土耳其东部宾格尔省发生了6.4级地震》的消息让我震惊。当时,我和同事马建国与中央电视台记者顾玉  相似文献   

4.
伊拉克危机吸引了全世界媒体的眼光。无论结果如何,媒体都要做好充分的报道准备。 本期视点推出“关注战事报道”,其中,既有不同类型媒体的报道策划方案和实施情况介绍,也有对军事记者素质的理性思考以及对美国舆论的冷静分析。从不同侧面展现了业界、学界对战事报道的思考。  相似文献   

5.
在未见硝烟的战地采访李晓果本文作者与伊拉克石油部长在一起2月19日下午3时许,首都国际机场。我们新华社“特别采访小组”一行三人,从这里奔赴巴格达,参加报道伊拉克武器核查危机的国际新闻大战。临行前,社领导不仅详细地布置任务,而且还备酒壮行;有关部门在短...  相似文献   

6.
自1991年海湾战争结束后,每隔一段时间,伊拉克就成为世界媒体关注的焦点。眼下,海湾上空再度战云密布,美英两国不断向这一地区调兵遣将,颇有些“不推翻萨达姆政权誓不罢休”的劲头。 作为曾经在伊拉克常驻的新华社记者,作为1998年底美英对伊发动代号“沙漠之狐”大规模空袭的目击者和报道者,我最近常常不由自主地回想起当时工作和生活的一些情形,我把这些片段整理成文,相信读者和新闻界同行透过此文,能对驻外记者的工作与生活,尤其是战争状态下他们的工作和生活有一个大概的了解。  相似文献   

7.
2003年3月25日,美国《华尔街日报》记者在题为《世界媒体谨慎注视美国》的报道开头指出:“世界各国记者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共同采访伊拉克战争的机会,并对这场冲突做出了迥然相异的报道。”中国《参考消息》3月27日转载此文时,加了一个醒目的标题:“战事同一报道迥异”。这就点明了全球伊拉克战争报道中一种耐人寻味的现象,提出了可供新闻界内外深入思考的一些问题:这种现象表现怎样?产生的原因何在?从中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相似文献   

8.
8月2日凌晨,伊拉克10万大军以闪电般的速度袭击科威特,一场空前严重的政治、军事危机在海湾地区随之爆发。作为新华社驻中东记者,我有幸直接参加了这次危机的新闻报道工作,同时也有机缘从近距离对美国同行的工作进行观察和研究。全力以赴海湾危机爆发后,美国新闻界全力以赴投入报道,驻开罗的美国各新闻单位当然也是忙得不可开交。过去,美国之音每天对中东广播13个小时,从8月15日起改为昼夜24小时广播。一个多月中,美联社每日播发的新闻中有关海湾危机的内容至少占1/3,最  相似文献   

9.
<正>“还记得,当年两位新华社记者来我们家采访,那时我16岁。”个头不高、脸庞黑里透红的李安胜走出家门,微笑着迎接前来寻访的我们。这是2021年下半年,一场穿越40年报道寻访中的场景。李安胜是当年新华社《春到上塘》报道中农民的儿子,而我们是新华社江苏分社的后辈记者。冬阳下苏北乡村的这温暖一幕,时常回荡在我脑海中。三年多来,我对新华社在贵州和江苏四篇有重大影响的经典报道,  相似文献   

10.
危机、冲突和战事的报道,能充分发挥电视媒体的长处,历来是各国电视机构全力以赴的题材。八年前的海湾战争中,美国有线电视公司(CNN)记者皮特阿奈特在巴格达对空袭做了现场报道。那次报道被认为是历史上敌对国家的记者首次从“敌后”用活动画面报道战争实况。正在进行的北约对南联盟的军事打击进一步凸现了电视战事报道的发展趋势,概括而言就是:交战方控制电视媒体的意识更为明确;电视机构极力追求战事报道的现场感,场面和深度的平衡问题受到更多的关注,电视战事报道的技术含量不断增加,新兴媒体对电视的挑战逐渐浮现。  相似文献   

11.
2003年12月14日,美国负责伊拉克战后重建的最高文职行政长官布雷默,当天在巴格达举行的记者招待会上正式宣布,伊拉克前总统萨达姆已经被捕。驻伊美军最高指挥官桑切斯中将也在记者招待会上说,美军13日夜在提克里特采取了“红色黎明行动”,并逮捕了萨达姆。我作为驻外分社的新华社摄影记者,在处理完新闻发布会的图片稿后,看到CNN正在播放巴格达市民在市中心庆祝的画面,立即与我的同伴新华社驻外英文记者李骥志打车前往采访,“被迫”目击了一场巴格达广场枪战。  相似文献   

12.
“唐老鸭”者,唐师曾也。我的同行,新华社摄影记者。因他看似憨憨的、点子特多,被人们借唐字而称之为“唐老鸭”。因他在海湾战争时,数度请命,独赴中东,使广大读者在海湾战争期间读到和看到了我们自己的战地报道和照片。风萧萧兮赴海湾日前,老鸭离京来河南报道水灾,同行相见,夜晚的话题又回到中东。去年8月伊拉克侵占科威特,引发海湾危机  相似文献   

13.
3月份的新闻报道,有许多牵动人心的事。最突出的是两件事:一是人大、政协“两会”;二是伊拉克战争。“两会”年年开,年年不寻常,今年更不寻常。这是党的十六大后的第一次“两会”。是十六大部署的继续;是换届的“两会”。这次“两会”报道也是《人民日报》实行扩版改版后的第一次“两会”报道。伊拉克战争的新闻报道事关大局,事关稳定。遵照中央的指示精神,经过大家的共同努力,应当说,这两项报道都搞得比较好。“两会”闭幕,但“两会”精神的学习宣传贯彻还要持续下去;伊拉克战争的报道随着战事的发展,也将遇到许多新的问题。在各方面对报道…  相似文献   

14.
“哥们,第一枚金牌,看你的啦!”亚运会比赛尚未开战,新华社参加亚运会报道的编辑、记者便朝我喊开了。那些目光,那些语言之间,分明流露出重托和希冀。骤然间,我感到自己肩上的担子是那么沉重。历届大型赛会第一枚金牌都是国际上各大通讯社与新闻机构必争之“的”。本届亚运会的第一枚金牌,也必将牵动前来采访的5000多名记者的神经。一种无形的压力向我袭来,作为担负亚运报道重任的新华社记者,能否在这场国际新闻大战中夺得第一枚“金牌”,这不但关系到亚洲第一大通讯社新华社的声誉,也关系到整个中国新闻界的声誉。  相似文献   

15.
1995年5月4日,新华社团委与《中国记者》联合举办了“从焦裕禄到孔繁森——两代记者座谈会”。三十年前采写《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的作者冯健、周原(穆青同志因出差在外,未出席会议,后来我们作了补充采访),与参加采写《领导干部的楷模—孔繁森》的新华社青年记者何平、朱幼棣、陈雁,齐聚一堂,回顾各自的采写经历,总结、概括了这两个光辉典型的共同的时代特征,新华社副社长、总编辑南振中也特地赶来和大家一起畅谈在学习先进人物的过程中报道先进人物、并在报道中继续学习的体会。  相似文献   

16.
2月20日凌晨,记者在《北京青年报》采访了正在值夜班的要闻版主编王林。虽然看起来很疲惫,但谈起伊拉克报道,王林的兴奋之情仍难以抑制。 从2002年11月起,王林就开始受命筹划伊拉克危机的报道工作;两周前,一个跨部门的“伊拉克报道编辑组”正式成立,王林任编辑组的负责人。  相似文献   

17.
从伊拉克战争看——美军军事新闻的管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常青 《军事记者》2004,(7):9-10
最近看到新华社驻海外记者将伊拉克战争时的报道汇集成《直击伊拉克战争》一书,结合本职工作经过几番思索,我将要说的话归结在现代战争军事新闻宣传管理艺术上。  相似文献   

18.
我近日到著名作家刘白羽家里作客。刘老已经80高龄,身体健康,也很健谈。1946年至1949年秋,刘白羽作为新华社特派记者出色地报道了东北解放战争,后又随部队进北京,下武汉,直到湘西常德,才离开记者岗位,奉令前往北京参加全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我是1949年4月走进新华社的,在新华园里度过45个春秋。这次与刘老见面两小时,我们的交谈很自然地集中到刘老当记者的生涯。  相似文献   

19.
美英联军攻打伊拉克的战争已结束一年多了。这里我们以战事报道中使用的“嵌入式报道”方式为个案,分析它的传播方式、特点和作用。  相似文献   

20.
说也凑巧,1989年12月31日,我收到新华社湖南分社农村记者杨善清同志的一封来信。去年11月下旬召开新华社国内部农村记者座谈会前后,他自告奋勇一年间两次参加农村记者调研小分队。他在来信中说:“因乘坐个体户汽车,发生车祸,将头、脸、牙、手、脚多处摔伤,门牙被摔坏一颗,膝盖骨部位上,裤子摔个大洞,血流满面,当即送往医院。现6天过去,仍有浮肿和头脑昏昏,正在治疗中。”他接着说:“为完成总社交给的任务,争取时效,‘咬咬牙’,‘舍命陪君子’。”读完来信,我不禁为这位年过半百的老记者的强烈事业心和拼搏精神所感动!几乎每个参加农村调研小分队的记者,都有各自不平凡的经历。当70年代末,农村实行大包干,响起第一声改革的春雷,新华社农村记者队伍的采访方式也发生了变革,一批有志于农村改革报道的记者自发地组合起来,围绕一个重点报道题目,实行跨地区跨部门的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