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03年1月5日19时16分,6天零18小时前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升空的“神舟”四号飞船,绕地球飞行108圈,完成预定空间科学技术试验任务后,在内蒙古中部准确着陆。至此,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第四次飞行试验获得圆满成功。 作为新华社唯一一名获准进入回收现场采访的记者,我记录报道了这次回收的全过程;在一线发回的图片和文稿,被海内外媒体连续三天广泛采用。 今天,不惜版面刊载“神舟”四号  相似文献   

2.
    
在酒泉卫星发射基地,中国自主研制的“神舟四号”飞船正在静候升空。如果没有特别的变故,“神舟四号”发射的时间将不会迟于2003年初。“神舟四号”有望成为中国航天史上的一个标志,因为它可能是中国在探索载人航天技术道路上的最后一次试验。 2002年,“神舟”是一个热门词汇。3月25日夜,“神舟三号”飞船由“长征二号F”捆绑式大推力运载火箭送入了太空,这是继“神舟二号”以来中国发射的第二艘正样无人飞  相似文献   

3.
由优越感到失落感我第一次出国采访是1994年的广岛亚运会,在中国刚刚允许地方报纸记者出国采访大型体育赛事的时候,已经有着丰富国外采访经验的中央媒体记者依然享有着优越感。他们当时感觉良好的表情今天似乎还在我的眼前。可随着晚报体系、地方媒体在全国范围的完善,1996年亚特兰大奥  相似文献   

4.
1999年12月20日,“神舟”号飞船从酒泉升空,第二天在内蒙古安全着陆,第三天广东电台推出了这一席丰盛的新闻“大餐”。此前两天,人们已从媒体接受了一连串信息,对神舟号有了不少了解,但  相似文献   

5.
张伟 《军事记者》2006,(11):11-11
对亲历报道,不同媒体的记者或同一媒体的不同记者,采写出来的报道都是不一样的。这个“不一样”,就是其独特性。对于电视记者来说,几乎所有的报道都是“亲历”。下面结合我自己报道“神六”发射的经过,谈点这方面的体会。2005年“十一”长假还没有过完,我们中央电视台担负“神六”发射采访报道任务的记者便打起行李,前往大漠戈壁深处的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前往酒泉采访的各媒体记者,大多是从事军事报道的资深记者。他们当中有相当一部分人参与了“神一”到“神五”的宣传报道,可谓是对酒泉、对“神舟”了如指掌,但毕竟“神六”不是“神五”的…  相似文献   

6.
自1999年11月至今,我国“神舟”飞船三年四次翱翔太空,充分展示了我国航天科技工作者的聪明才智和我国科技事业蓬勃发展的喜人势头。“神舟”飞天,举国欢腾,举世瞩目。围绕“神舟”飞船历次发射,国内外新闻媒体进行了大量报道,国内媒体争先恐后,相继展开新闻报道战役。本文作者作为解放军报记者,在现场目击了“神舟”飞船3次发射的壮观瞬间,采写了大量亲历式报道。本文记叙了作者在采写“神舟”飞船发射报道过程中的难忘经历,其中对采访如何事先精心策划,报道时如何将规定内容做好做足,将自选内容突出特色等体会,都讲得具体、实在,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7.
<正>今年5月30日,搭载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船的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升空,成功将航天员景海鹏、朱杨柱、桂海潮顺利送入太空,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船发射取得圆满成功。其中担任指令长的景海鹏,家乡在山西运城。此次任务是继景海鹏执行2008年“神舟七号”、2012年“神舟九号”、2016年“神舟十一号”飞行任务后,时隔7年,第4次飞上太空。景海鹏也因此成为中国目前为止“飞天”次数最多的航天员。山西运城日报社作为景海鹏家乡的主流媒体,早在2008年9月26日,景海鹏首次“飞天”时,在《运城日报》就刊发了消息《大“鹏”展翅飞天运城为之骄傲》和特写《家乡人的祝福》《正是大鹏展翅时》等,  相似文献   

8.
10月12日上午9时,我国“神舟”六号载人飞船发射升空。费俊龙、聂海胜两名航天员乘飞船在太空遨游5天,圆满完成“多人多天绕地球飞行”的任务后,顺利地在内蒙古四子王旗着陆。 对这次举世瞩目的航天壮举,国内各大主要媒体派出的强大采访阵容前所未有。中央电视台打破时空和版块限制,首次对“神六”发射、飞行以及着陆全程进行了直播;新华社则动用了“百人报道团”,“井喷式”发稿,10月12日“神六”发射当天就发稿220多条,创历史记录。 在这次新闻“大战”中,我们钱江晚报作为地方主流媒体,扬长避短主动参与。从10月7日飞船“转场”开始,到12日发射,直至17日凌晨“神六”顺利着陆,我和杨晓轩作为特派记者,一路  相似文献   

9.
从4月6日开始,中央和地方媒体以较大的规模和篇幅推出了江苏省泰州市信访局长张云泉先进事迹的报道,在社会上产生了强烈反响。参加这次采访的记者大多数是共产党员,他们自觉地把采访张云泉作为一次受教育的好机会,在采访中受教育,坚持“三贴近”,把采访活动作为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的生动课堂,作为一次深入开展“三项学习教育”活动的生动实践。本刊特约请作者撰写此文,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0.
“单分头”     
记者有时也被人捧的,一句“见官大三级”,抬得你超过国家元首,想提着头发离开地球。不过,人家心里说的仍是:“纸糊的高帽不值钱,谁见过记者来了鸣礼炮的?”我倒希望有人公开把记者贬一贬、降一降,还一个实实在在的几斤几两。我被采访对象贬过一次,叫做“单分头”。这是一句近乎骂人的话,意思是:‘你什么也不懂,什么也不行,最末的一等。”那是在黄海边的一个小渔村采访,碰到一帮刚出海回来的渔民,我请他们谈谈海上捕捞情况。他们说的海区、鱼区我没去过,这鱼、那鱼没见过,再加各种行话多半听不懂,弄得采访断断续续。一个穿…  相似文献   

11.
杨连元 《新闻三昧》2003,(11):12-13
10月15日、16日两天,我有幸进驻了北京航天城,参加了“神舟”五号飞船载人航天的相关报道。一般而言,干新闻的,撞上了重大的新闻事件,任务完成得不错.总得侃侃自己怎么“不容易”云云。但是,这里我想介绍的,却是其他媒体的一些记者采访时引起我的诸多新感触、新发现,即先  相似文献   

12.
“你们都是记者,访问过许多地方,采访了不少人,今天我先来采访你们好不好?你们今天可以发这么一条消息,题目就叫总书记采访了我们。行不行呀?”在场的三十来名港澳记者和其他同志都大笑起来。这是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同志四月九日上午在中南海会见港澳记者时的一个场面。这些港澳记者是来京采访六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和全国政协六届三次会议的。他们  相似文献   

13.
在参加拉丁美洲和加勒比海地区的第四届世界妇女大会的筹备会议期间,我被采访了四次,采访者都是女士。 第一次在开会所在地,阿根廷马德普拉塔市电台。可能因为我是中国代表中唯一的一个电台记者,和她们是同行,所以我和我的西班牙语翻译坐在直播间里接受了主持人的采访。那天,主要是介绍了我在中国电台制作的一些妇女节目。 第二次是在哥斯达黎加短波台,我和另一位中国记者向他们介绍了中国  相似文献   

14.
说起我与记者打交道的故事, 那真是很多很多的,十七年来,从中央新闻单位到地方新闻单位,从电视台、电台到报社,我结交了很多记者朋友。应该这么说,我一直是他们追踪报道的对象,有时甚至被“追”得很辛苦,但是从他们身上,我也学到了很多“记者精神”,使我常常思考:作为一名党和国家给予荣誉的劳模,该更多地回报什么给社会。 十几年了,记者们见到我都习惯叫我“徐虎师傅”,感觉很亲切。记得当初接受记者采访时,我很紧张,是单位里的领导、师傅给我很大的鼓励和帮助。时间长了,我和一些经常来采访的记者交上了朋友,自然也就不…  相似文献   

15.
号称“全球一号工程”的三峡工程正式开工前后,作为湖北(宜昌日报)记者,我有幸参与了李鹏、李岚清、邹家华、黄菊、陈俊生、罗干、陈慕华、陈丕显、王光英、钱正英、杨汝岱等十余位党和国家领导人和数十位部省主要领导考察三峡的重要采访。与一般采访活动相比,对高层领导人的采访无疑是最紧张最辛苦难度最大责任最重的一种采访;与中央媒体记者相比,地方报记者采访党和国家领导人几乎是没有现成经验设有固定模式的一种采访。回顾数十次采访高层领导人的亲身实践,我以为要抓好对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采访报道,至少应掌握四种基本方法或技…  相似文献   

16.
曹阳 《新闻导刊》2006,(1):43-44
“神六”发射.举世关注。作为重庆媒体惟一深入核心采访的记者.去年10月底至11月中旬.我在东风航天城和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度过了20多个日日夜夜。  相似文献   

17.
我在农村大众报做记者10多年了,其中有三五年的时间主要做舆论监督报道.这期间为农民说了少许的话,做了更少许的事.开始傲记者时充满“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的豪情,如今面对着农民渴盼的眼神,自己只能心虚地安慰他们说:“也许是不能见报的,但是来采访一下总会给对方点压力.你们可以多找几家媒体来啊!”伴着心虚的,是挥之不去的深深的无力感.特别是有一次采访对象被打击报复,腿被打断以后,面对着他,我的心虚里,更多了一些心痛.  相似文献   

18.
南行 《青年记者》2003,(10):56-56
老练的记者能很容易地回忆起职业生涯中第一次和最艰难的一次采访,因为他们往往感觉他们被采访对象欺骗、操纵或误导了。一些被采访者社会阅历丰富,他们常常利用自己对谈话的操纵能力来达到把记者当作工具的目的。那么对于记者来说,该如何识破这个策略并反击呢? ●当被采访者把你问的问题拿来反问你的时候,比如问你:“你是怎么想的?”或者“如果是你,你会怎么做?”你可以回答,“我确信我们的读者对您的观点更感兴趣。”  相似文献   

19.
号称“全球一号工程”的三峡工程正式开工前后.作为湖北宜昌日报记者,我有幸参与了对李鹏、李岚清、邹家华、黄菊、陈俊生、罗干、陈慕华、陈丕显、王光英、钱正英、杨汝岱等十余位党和国家领导人和数十位部省主要领导考察三峡的重要采访。与~般采访活动相比,对高层领导人的采访无疑是最紧张最辛苦难度最大责任最重的一种采访;与中央媒体记者相比.地市报记者采访党和国家领导人几乎是没有现成经验设有固定模式的一种采访。回顾数十次采访高层领导人的亲身实践.我以为要做好这类采访报道.至少应掌握四种基本方法或技巧。一、精心做好…  相似文献   

20.
“一滴水考验一座城市”——在2005年11月下旬发生的“哈尔滨停水”事件中,很多媒体都用了这样的标题来描述突发水荒对城市和居民生活的影响。在我看来,这滴水不仅是对老工业城市哈尔滨的一次考验,更是对国内各家媒体如何进行突发性事件报道的一次考验。“哈尔滨停水”事件发生后, 今日早报编委会在第一时间派我赶赴哈市采访,这也早报推出“第一重点”栏目以后,首次直接派记者采访国内重大突发性事件。如何在这场“媒体战”中取胜, 一时间,成了全报社齐心协力努力的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