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找好结合点     
端木夏 《新闻界》2001,(4):58-58
新闻与宣传,各自遵循的规律不一样,不是同一的事物。新闻与宣传又相通,新闻可作宣传;宣传能用新闻。没有宣传性的新闻是有,但在国家没有消亡,阶级依然存在的世界,不用新闻作宣传的新闻媒体却没有。给报纸特别是给党报写新闻,既要遵循新闻规律,又要担负宣传的任务。这便是新闻写作的一大难处。说难,并不是说两者是不可兼得的“鱼与熊掌”,而是难在找好二者的结合点。请读一读《高科技逼高水村办大学》(见附稿),就不失为一篇“鱼与熊掌”兼得的新闻;既有新闻价值,又具宣传意义。农民变成了市民;一个农业村变成了一个集团公司…  相似文献   

2.
袁明 《新闻前哨》2007,(1):65-65
杂志是“杂”一些好,还是“专”一些好?我认为,既然是杂志,那就是要杂,杂志要有杂的特色。杂志要杂,但不是无章,而是杂中有理,杂中有序,所以要有一个主题。  相似文献   

3.
四月二日,大众日报一版新辟了署名“小清河”的《一事一论》专栏。《一事一论》最明显的特点是:每期发表一篇文章,每篇文章都是先叙事实,再发议论,有事有论。“事实”不是信手拈来的琐碎小事,而是能够反映一个地区的领导、一个干部、一个社员的新的思想、新的作风或好的工作方法的生动事例。作者分析这些事实,借题发挥,阐明道理。因而这些短文都是有的放矢的,很有说服力。  相似文献   

4.
相传,唐朝有一个太守,善问官司。他问官司别具一格,并不是先问原告、被告,而是深入实际,先去详细调查原告、被告周围的人和周围的环境,然后再问原告、被告。这种认真调查研究弄清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好方法,后人叫做“勾推法”。这种方法的应用,使笔者从事机关工作受益匪浅。每当掌握一个新闻报道线索,采访一个单位或先进人物时,只要时间允许,决不先直接采访当事人,而是先找来访对象周围的人;找这个单位的上级或下级机关;找这个典型人物的战友、同事和邻居等,然后再去采访本人。这样做可以避免道听途说,以偏概全。“迂回采访”…  相似文献   

5.
时效也是质量──谈新闻竞争中的快速反应江畅往往有这样的情形,一个好的典型,一个好的主题,就因为磨得时间太长了,别的新闻媒体闻风而动,在你还在那里琢磨的时候,他已经“捅”出来了,你的新闻已经成了旧闻。起早床,赶晚集,怨谁呢?怨自己。在现在信息很灵通的时...  相似文献   

6.
《兰台世界》2007,(1X):56-56
1945年,当罗斯福第四次连任美国总统时,《先锋论坛》报派出一名记前去采访,请他谈一下四次连任的感想。这时,罗斯福没有立即作答,而是很有礼貌地让这位记吃一块“三明治”,记得此殊荣,很高兴地就把它吃完了。但接着罗斯福又让记吃第二块;当记一再推辞并吃完第三块的时候,罗斯福说:“请你再吃第四块。”[第一段]  相似文献   

7.
百合 《新闻三昧》2004,(6):38-39
前两天,和几个朋友在一起聚餐,谈到“节约”这个话题,一位朋友很不以为然:“现在都奔小康了,还要节衣缩食过穷日子,有那个必要吗?再说,消费能够拉动内需,促进经济增长,有什么不好?”乍一听,这位朋友的话似乎有些道理;但细一琢磨,就觉得这种观点站不住脚。因为,节约和消费并不是对立的。  相似文献   

8.
知识林     
“名记者”、“好记者”、“红记者”指什么? 徐熊谈到——范长江赞成大家立志争取当一个“名记者”,但他更希望大家当一个受人民欢迎的“好记者”,一个不是为了出风头而是思想作风和才能都强的“好记者”。他说“作为人民记者,要有革命责任感,要为当好党和人民的耳目喉舌而自豪,不要辜负党的信  相似文献   

9.
在陕西某县一水电站的开工仪式上,县委、县政府领导剪彩完后,彩绸下竟然惊现几个红包。这几位领导“有的坦然把钱装进腰包,有的半推半就”,结果“台下群众唏嘘一片,场面颇为尴尬”。从有关报道中笔者还得知,送红包的工程投资方董事长振振有词地说,领导出席庆典、剪彩,他们企业送红包是惯例。好一个“送红包是惯例”!好一个“当众收红包”!“红包”不是什么秘密,如果现在再有人为红包而大发感慨,那多少说明这人有点儿“单纯”。但让笔者惊讶的是,如今红包已经“当众”收了,面对台下四五百名村民、演员和学生,台上的领导们已经练就了“见红包…  相似文献   

10.
打开今天的报纸,一下子就被二版的《是给战士吃,还是让领导看》的照片所吸引,我们不能不为编者这种变“褒奖“为“批评“作法叫好。我们常念叨报纸上好稿少,批评报道少,今天这个照片告诉我们,功夫不负苦心人,只要人们肯下功夫,好稿不仅是可望也是可及的。这个报道,看了图片标题是抓问题报道;看了图片说明,又是正面报道;再看点评,才知是批评报道。原来,照片作者是“褒奖“这个单位伙食如何好而投的稿;而编者则以新闻工作者的特殊敏感,抓住了其中的问题--不是给战士吃,而是给领导看。这样,一个提问式的标题,一个三言两语的点评,一下子使“褒奖“变为了“批评“,腐朽化为了神奇,把当前部队存在的形式主义揭露得淋漓尽致。视“问题“为“成绩“,可见形式主义在有的地方严重到了何等地步,麻木不仁到了什么程度。变“褒奖“为“批评“,这既反应了军报同志的水平,也体现了新闻工作者的责任。我们对编者的劳动不能不道一声谢谢。(2000年11月14日) 变“褒奖”为“批评”——评11月14日二版照片《是给战士吃 还是让领导看——摄自武警某总队基层伙食比赛现场》@阚士英  相似文献   

11.
博客现状与亟待研究的议题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胡春阳 《新闻记者》2006,5(3):13-15
如今的中国,最流行的网络概念不是BBs,也不是MSN,而是“Blog”(博客);衡量生活时尚与否的不是“蹦迪”或做“背包一族”。而是“今天你博客没有?”年轻人的告别对白不再是“byebye”,而是“给我你的博客”、“记得点击我的博客!”  相似文献   

12.
赵燕群 《图书馆论坛》2005,25(6):270-272,313
武汉大学图书馆学系6301班集体创作的《难忘岁月》一书即将付印。当我一遍又一遍阅读同学们寄来的文章.我的内心一次又一次受到震撼。因为这不是一本普通的回忆录,而是一代图书馆工作者平凡而动人的轨迹:沐浴在阳光下青春的心声;珞珈山上成长的脚步声;书山知识海洋搏击前进的身影……同学们更多的笔墨则是流露出浓浓的情意:互相鼓励共度“三年困难时期”;战胜疾病的友情;工作中互相支持等等。  相似文献   

13.
作为时评版编辑,笔者发现,虽然一天可以收到来自全国各地的时评二三百篇,但一稿多投和就某一新闻扎堆评论的现象严重,好多稿件既与本地关联度不大,又没有什么新观点,认知角度和写作手法也比较陈旧老套。而我们的一次读者调查表明:许多读者对“不着边际”、“不关痛痒”、“不分场合”的评论很快就失去了“新鲜感”;主管评论工作的总编辑也认为,《宁波日报》的时评,如果游离于宁波之外再好也只能是写得好,但时评不是文学作品,重要的不是“好看”,而是“有用”。再就是,媒体热衷于新鲜话题,抢先发表“最新”新闻的相关评论,而对于“较旧”新闻…  相似文献   

14.
陈钟远  王宇 《博物馆研究》2001,(2):23-28,18
好太王碑是一块有关东北民族史的重要石刻,其“乙未岁镌文”共七十四字,大部分文字已释读,但是对少数几字还有岐见。本文就此发表了自己的看法,确认了“叵富山”、“e平”不是“襄平”而是“西安平”;“东来”三城地在辽东而非襄平在左近;碑文中的“碑丽”当为“小水貊”;好太王计碑丽之后,还进行了在辽东的征计,并取得胜利等观点。  相似文献   

15.
“写稿宁可不上报,也不要搞假报道!”济南军区某团政委彭乃更时常给报道员敲这个“警钟”。彭政委敲“警钟”不是敲敲而已,而是通过敲“警钟”使报道员将压力化作动力,既严肃认真又勤奋热情地搞好报道工作。为了帮助报道员过好“名利关”,他每季度都要结会形势给报道骨干上一次思想修养课,要求报道员不能为图虚名瞎编乱造“新闻”,有一说一,有二说二。一次,报道员小李听说团里出动800多人,利用大年三十、正月初二两天时间,为驻地安阳钢铁公司抢卸炼钢用煤300余吨的事后,写了篇《煤冻——炼钢厂除夕告急,出动——子弟兵无偿支援…  相似文献   

16.
翻开海军北海舰队某基地后勤部的荣誉册,其中新闻报道工作可谓光彩夺目,3年来,在军内外报刊发表稿件2100多篇。知道底细的人都说,这和后勤部政治处主任王殿斌重视新闻报道工作分不开。(一)王主任曾说过:“新闻报道抓不好,不能算个好领导。”在他千头万绪的工作日程表上,新闻工作总是摆在突出位置。他专门有个新闻线索记事本,每年的报道思路列成表,每季都有具体的采访计划。后勤部机关大交班会专门列了一个“新闻干事座”。王主任说,不是让新闻干事通过一次会写出什么大稿件,而是让其了解全局,掌握动态,为采写打下基础。部里…  相似文献   

17.
当一名通讯员难,当一名战士通讯员更难。有一次,我到一个团里采访一名干部,一见面我就说明来意,他态度生硬地说:“没什么好写的”,掉头就走了。第一次,我又去找他,他推说有事,又一次拒绝了采访。我不死心,第」轰前去找他,他正和同事甩老K,旁边的一位同志见我来过几次,觉得过意不去,悄悄对我说:如果你是记者就好了。战士通讯员就不能采访吗?我真想不通。但我没有因碰钉子而泄气,一种强烈的责任感驱使我第四次去采访他。经不住我再三的软缠硬磨,他终于接受了我的采访。不久,这篇稿件见了报。后来他见到我时不仅夸我?还直…  相似文献   

18.
不再是“摇钱树”。直面这个常态,对都市报至少有两点启迪:一、回到常识:挣大钱绝不是办报的唯一目的,最起码不是报人的核心诉求;二、钱不那么好挣,或许能打破一个惯性思维,对都市报不能再竭泽而渔,应给它们留出足够的发展余地,促其找寻新的增长点,摒弃单一盈利模式。  相似文献   

19.
初学新闻写作,我很痴迷。一个月就往报社发稿30余篇。可几个月后,都如泥牛入海──毫无消息。但我没有心灰意冷。一天夜里我拿出昔日的底稿反复琢磨,突然发觉其中的《连长,能否与我谈谈心?》这篇稿,题意很好,就是条理有些紊乱,于是我又对原稿认真加工修改眷清,把稿子寄了出去。十余天后,竟被《解放军报》刊用了。这篇稿子,使我尝到了甜头,我也悟出一个道理:上稿本必凭关系,“熟了的瓜自然有人采”,已经被枪毙的稿子中也有基础好的,只要认真加工,仍可使它起死回生。从此以后,我写稿不图写得多了,而是一篇稿写了改,改了又…  相似文献   

20.
《新诗鉴赏辞典》虽然是“千呼万唤始出来”,没有赶上近几年掀起的新诗鉴赏热,但迟出有迟出的好处。有道是:“慢工出细活”。看得出来,它的编纂工作是下过苦功、苦力、苦思的,不是抢着上市而是慢慢琢磨出来的。它厚实、深邃,也分外耐读。这倒不是因为上海辞书出版社是“老字号”,目前出的《唐诗鉴赏辞典》等书均具有典范性和权威性,而是因为这部《新诗鉴赏辞典》确有自己的特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