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观察,是记者进行采访、获取新闻材料的一个重要方法。观察可不受采访对象的局限,可以冲破采访中的障碍。我的一次难忘的采访,充分证明了这一点。那是1980年5月,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教授来我们连云港市指导推广优选法、统筹法。当时,我作为《连云港报》记者,被派去采访报道这件事。华罗庚教授当时是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中外驰名的数学家。这样一位知名人物来访,对我们这个城市来说,是一件大事。华老下榻的宾馆,有严格的保卫措施,不能任意去采  相似文献   

2.
华罗庚(1910—1985)是举世闻名的数学家,他的成就遍及数学的很多重要领域。由中国科学院王元院士所著的《华罗庚》,1994年12月由北京开明出版社出版,台北九章出版社也于1995年3月出版了繁体字本。这是一部写作严肃且很精彩的科学家传记,作者曾任中国科学院主席团成员、数理学部主任、中国数学会理事长与数学研究所所长,长期跟随华罗庚学习和研究数论,对华的为人、治学精神和学术成就十分了解。作者在我国实行改革开放之后,萌发了为华写传记的念头,并将想法告知传主本人。华罗庚为此还提供了撰写重点的提纲。1985年华罗庚仙逝后,…  相似文献   

3.
连萍 《四川档案》2014,(1):41-41
<正>华罗庚(1910-1985),江苏金坛人,著名数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他是中国解析数论、典型群、矩阵几何学、自守函数论与多元复变函数等很多方面研究的创始人与奠基者,也是中国在世界上最有影响力的数学家之一。华罗庚在从事数学理论研究的同时,一直在思考数学如何更好地为工农业生产服务的问题,努力尝试寻找一条数学和工农业实际相结合的道路。开始时取得的成效并不大,直至1964年和1965年他陆续发现了优选法和统筹法,才觉豁然开朗,似乎已经预见到"双法"在中国经济建设中的普遍应用前  相似文献   

4.
华罗庚热心推广统筹法,毛泽东亲笔复信表示支持; 1946年华罗庚应邀到美国伊利诺大学讲学,是国民党政府所属的中央社记者赵浩生写了《中国天才数学家华罗庚访问记》,但华罗庚却全然不知; 事隔36年,时任新华社新疆分社记者的本文作者采访华罗庚时,华罗庚才知道第一个向国人报道自己的原来是赵浩生。 华罗庚甘当人梯,为中国数学家摘取“哥德马赫猜想”的皇冠,做出了自己的努力;陈景润刻苦努力,后来居上。不想,“四人帮”的爪牙迟群捏造耸人听闻的“老师剽窃学生”的事件,造成华、陈之间的误解。在这个事件中,记者的不慎报道又遗憾地伤害了华罗庚。  相似文献   

5.
杰出的数学家华罗庚,在小学因成绩不好,他没有拿到毕业证书,只拿到一张修业证书。在初中时,数学老师并不欣赏他的数学才能,每次考试只给他60几分。他在初中一年级时,数学是经过补考才及格的。以后他就刻苦努力,初二开始学习成绩出众。但因家境贫寒,辍学回家。 华罗庚自学成才,著作颇丰。主要著作如《堆垒素数论》、《数论导引》、《高等数学引论》、《从单位圆谈起》、《优选学》等;他的理论与著作在国际上受到极大的重视。美国数学学会学报发表的华罗庚传记中写  相似文献   

6.
华罗庚的数学才华和成就是与名师的引导及其热爱祖国的信念紧密相关。他的学术成就是举世公认的,同时他还是极具天赋的数学家,被称作"世界名列前茅的数学家之一"。  相似文献   

7.
我与著名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丁肇中教授相识已有21年了。在这21年中,有时他来中国访问,有时他邀请我去国外采访。在相处中,他正直的为人、严谨的治学态度,尤其是他对我这个对物理学和外文都很差劲的记者的关照和提携,以及生活上对我无微不至的照顾,都使我永远地难以忘怀。那是1979年的秋天,有一次我在中国科学院采访,听该院外事部门的一位负责人讲,丁肇中要来中国讲学,范围和这年春天著名物理学家李政道一样。听到这个消息,我以一个记者的敏感,立即决定采访他。不料,事情进行得不顺利。原因是,中国科学院当时的…  相似文献   

8.
没看懂     
国际数学家大会第一天,中国青年数学家田刚在会上作一小时报告。大会名誉主席、92岁的陈省身教授坐在轮椅上听完了这个报告,当记者问及他对此“有何评价”时,这位国际知名的数学大师老老实实地朗声答道:“我没听懂。”  相似文献   

9.
六年前的一天,我去某乡镇采访一位知名的乡镇厂长,这位厂长刚从欧洲考察市场回来,手里等着他处理的事情一大堆。许是“人怕出名猪怕壮”的缘故,这位农民出身的企业家并不欢迎新闻记者。从他的表情和言谈中,我知道了他的这种心态,于是,我先只字不谈采访写稿的事,而是和他大谈企业管理,大谈他刚刚开辟的欧洲市场。那一次,从不接受记者  相似文献   

10.
1985年6月,金坛县中学老校友华罗庚教授在日本东京讲学时不幸逝世,为纪念这位数学家,最先发起更名的是金坛的教育家徐养秋的子女们。1985年10月,徐养秋的儿子、杭州学军中学党支部书记徐平,女儿、中国林业科学院研究所徐纬英教授,辽宁师范学院  相似文献   

11.
一、从苏步青教授接待记者采访说起我国著名数学家苏步青教授,在一篇漫谈记者素质的文章中说:“一次,有位年轻记者上门采访,要我谈谈我是怎样成为科学家的。我说,这是一个大题目,你有没有事先看过有关我的报道。他说没有。那我就感到奇怪了,报社怎么会把这样一个题目交给这样一个记者呢?他又怎样去完成这么繁重的任务呢?那次采访,没谈多久,就谈不下去了。因为我在数学上的主要工作是研究微分几何学的,而他却干瞪眼,问我‘微分’两个字怎么写。”苏老还说:“希望见到高素质的记者,他们政治思想性强,知识面广,业务精通,而且人品也是一流的。我…  相似文献   

12.
著名数学家华罗庚在东京大学的讲台上猝然逝世的消息传来,我怀着悲痛的心情到华老家中作了祭奠。当我走进华老家的客厅时,他的长子华俊东、儿媳柯小英和他们的子女们正面带泪痕,坐在沙发上默默哀思。俊东和小英悲恸地向我介绍了华老逝世的经过:那天他很高兴,讲话的声音很宏亮,英语讲得非常流利。讲完了刚坐下,日本朋友正准备献花,他突然从椅子上跌了下来,眼镜也摔了。由于缺  相似文献   

13.
有一位中年记者为赶写抗洪稿件未能参加殉难同行杨晔的遗体告别仪式,一夜未眠的他此刻刚刚躺下。可是,一闭上眼睛便听到哀乐声,他的泪水泉涌而出,怎么擦也擦不净,他觉得对不起这位同行的英灵,他为没能与这仕同行见上最后一面而留下永久的遗憾。 这位中年记者正是我自己。作为赴抗洪一线采访的记者之一,我为许多同行的表现激动不已,所不同的是:杨晔已经故去,而我们还活着,请允许我作为其中的一员说  相似文献   

14.
我曾经采访过许多人,但是采访同行还是第一次。坐在我面前的这位年轻人已经不是第一次接受记者的采访了。十二年前,当他还只有十三岁的时候,因为写了一部反映小学生生活的十五万字的小说,引起了天津新闻界的注意。现在,他又由于在一九八三年全国新闻测试中,以总平均九十二点三分的优异成绩取得第一名,又一次受到了同行  相似文献   

15.
在确山县采访时,我结识了这位憨实而又善谈,满脸胡茬却又年轻的汉子——马爱国。他风趣朴实的话话语,道出了他从事县委通讯工作两年来的苦辣酸甜……  相似文献   

16.
不久前,中国科学院党委约我写篇胡耀邦同志上世纪70年代在中国科学院主持工作期间的回忆文章,盛情难却,便写了这篇短文,他们说,此文准备收在他们编写的《胡耀邦在中国科学院》一书中。上世纪70年代中期,“四人帮”正在全国猖獗一时时,胡耀邦同志到中国科学院主持工作,他在科学院主持工作的时间不长,我作为采访这个部门的记者,有幸和他有过几次短暂的接触。我和他相处的时间虽然很短,但是,他那种正直的为人,绝不向“四人帮”妥协的气度,却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记得胡耀邦同志到中国科学院上任不久,便着手主持“汇报提纲”的撰写工作。当时,…  相似文献   

17.
(一) 他说:“人们羡慕的是我的今天,可我难忘的却是我的昨天。”今天,他是地委里的国家干部,而昨天呢?他还是一个农民通讯员。乘南下的公共汽车,我来到名扬天下的牡丹之乡——菏泽,去地委宣传部新闻科采访这位搞新闻的新闻人物李占慧。站在我面前的这位充满生气的青年人,中等身材,消瘦而有精神,一双明亮深邃的眼睛闪烁着聪慧灵敏的目光,仿佛时时都在追求和探索。近几年来,在我们山东省,经常收听广播和阅读  相似文献   

18.
本文整理刊布了民国时期即1945年至1947年间,华罗庚致中央研究院代理院长、教育部长朱家骅的三封信.这三封信的内容涉及华罗庚赴苏考察、赴美研究、举荐人才及中央研究院聘请普林斯顿高级研究所教授、德籍数学家外尔来华讲学诸事.文中引证相关档案史料,考释了这三封信的写作背景和内容,为了解这一时期华罗庚的学术活动以及他与朱家骅的交往,提供了珍贵史料.  相似文献   

19.
树老怕空,人老怕松,戒空戒松,从严以终。——华罗庚华罗庚,是在全世界享有盛名的大数学家。 1979年,69岁高龄的华罗庚,曾写下一首诗: 茫茫真理何处寻? 石壁坐禅岂足钦! 苦行踏遍万里路, 勤思费尽千古心。  相似文献   

20.
第七功是:“掂”。就是掂稿子的份量。有些很有才华的作者,他开始写的稿子不一定都好,这就要看编辑有没有眼力,能不能掂出稿件的份量。在出版史上,由于编辑掂出稿件的份量而发现作者的故事,屡见不鲜。下面举三个例子,可能对编辑提高眼力的重要性的认识,起些作用。一、我国著名的数学家华罗庚先生,他在数学上的成就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