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一篇介绍穆青的文章里,读到一则穆老与河南林县红旗渠的故事。林县人民当年修建红旗渠的壮举,穆老曾经亲眼目睹并宣传报道过。几十年后,穆老虽然年事已高,可他仍没有忘记林县的红旗渠和那里的父老乡亲,一再叮咛新华社的同志代自己去重访红旗渠,看望和宣传那里的人们,让世人了解新时期的红旗渠精神。对穆老来说,他牵挂着那里的普普通通的老百姓,牵挂着魂牵梦绕的红旗渠的发展变化。从穆老渴盼回访红旗渠的愿望中,不难体味出他对红旗渠及林县人民的感情之深。体会穆老的"红旗渠情结",联想到时下一些新闻工作者的所谓"回访",境界…  相似文献   

2.
1997年10月,我到欧洲去看儿子。在北京等签证的一周,穆老又给我分出三个上午,主要谈“化大革命”时期。同时我与杨贵取得联系,到他家作了一次长谈,谈他修红旗渠时穆青对林县的采访和他对穆青的认识。  相似文献   

3.
2010年12月8日,为我国新闻出版事业作出杰出贡献的老出版家许力以同志走完了他87年的人生岁月.我接到噩耗后十分悲痛,因为就在7日上午,力以同志还和我通了电话,说他已收到我寄去的新著<中国出版史话新编>一书,很高兴,并说了鼓励我的话.当时他的声音和往日毫无异状,不料第二天凌晨就猝然辞世.几十年来我在他的领导下的历历往事一一在脑海涌现,久久难以平静.  相似文献   

4.
当得知穆老身体欠安时,我遂与几位朋友商议,准备去北京看望他老人家。然而,时隔仅仅一个月———10月11日,晴天一声霹雳,“穆老逝世了”。穆老的名篇《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发表时,我正在开封读中专,从此记下了焦裕禄,记下了穆青。上世纪80年代初当我刚刚学新闻时又以此文启蒙,精心研读,从而踏上新闻之路。穆老在我的采访本上题词“勿忘人民”,勉励我牢牢地扎根于人民群众1991年1月10日和23日,穆青同志在新华社五楼办公室里,接受了我的两次单独采访。在近两个小时的谈话中,他时而低头沉思,时而开怀畅谈。平缓的话语,似甘洌的清泉,滋…  相似文献   

5.
曹玉龙先生走了,走的那样的匆忙,那样的突然.1998年4月16日,我曾去东北烈士馆资料室见他(时曹先生离休后最后受聘于此).那时他仍然精神矍烁,谈吐如旧,午间还用一茶缸粥一点咸菜充饥而忘我地工作.谁知此时他早已是重病在身了.临别前他送我一册<老照片>合订本和一册<文献著录标准>,这已不是他第一次送书给我了.4月22日,我因一事需要向他征求意见与他通了电话,这次电话中他已透露出自己身体不适,患肺感染云云.  相似文献   

6.
1976年10月6日,我在这一天一过中午,就感觉到了不正常.汪东兴过一阵子就通过他的秘书把电话打到我的家里:派你的司机小王,到某某同志处,接上他送至汪东兴同志处;再派你的司机小王,到某某同志处,接上他送到汪东兴同志那里……  相似文献   

7.
红旗渠畔,情与流水长1996年的9月20日,我们从辉县向北穿过太行山到林州,一路旧地重游感慨万千。1972年初冬,我在红旗渠畔采访了半个月,从北面的总干渠走到最南的支渠毛渠。总干渠缠绕在太行山侧的逶迤气势,青年洞的雄奇险峻,曙光洞穿山的神秘,桃园渡槽凌空飞架的雄姿,群英汇流的大气磅礴,都令人荡气回肠。后来我从穆青口中得知了当时的政治背景:原来是周总理严厉批评了河南军管的负责人否定红旗渠的错误,质问他:“你说‘一条小小的红旗渠有什么了不起’,小小的红旗渠你修了几条?”周总理亲自制止了造反派在林县的倒行逆施。于是各家新闻单位…  相似文献   

8.
书人书事     
永远的遗憾 10月5日上午,我给唐达成先生家去了一个电话。接电话的是一个陌生的声音。他告诉我说,他是唐先生的弟弟,刚从美国回来,问我有什么事?我向他问起唐先生的身体近况。他说,已经垂危。我问可否去医院探望,他说医生已经谢绝一般人探视,就是专程从国外赶回来的亲属,医生也有限制。我放下电话,心里很难过。  相似文献   

9.
4月7日,我收到了来自新华社办公厅的电话。打电话的陈秘书告诉我:“你写给穆青同志的信穆老收到了,他看了信很高兴、很感动。他本来要亲自给你写信、打电话,但最近他身体欠佳正在住院治疗,特委托我给你打电话转达他对你的亲切问候。你信中提到以后有机会来北京登门拜访穆老,请他在《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一书上签名留念,他高兴地答应了,他欢迎你来北京到他家做客!”  相似文献   

10.
今年10月6日,夏总走了。噩耗传来,我一时不敢相信。中秋节时我去电话祝贺节日,得知他身体不错,秋天了,感冒咳嗽都没有。就是最近的几年,他也只是耳朵背,行走要靠轮椅,但思维清晰,精神乐观。春节给他拜年时,我说,明年社里将给你做百岁大寿。他笑笑:难说啊,争取吧……可惜,生命还  相似文献   

11.
(一) 1992年10月28日下午,我刚从外地出差回到编辑部,习惯地要通了市供销总社办公室的电话,想打听一下新棉收购进度。秘书徐海云急切地告诉我:“如东秋蚕出大事了,你知道不知道?”小徐的话一下子把我惊住了。我匆匆赶到市供销总社办公室,两位主任告诉我:“如东二秋蚕几乎全死光了,供销社已无茧可收,蚕农情绪激愤,有的开始伐桑,有的准备去省里上访,情况十分严重……。”如东蚕连续十年高产稳产,总产量在全省居领先  相似文献   

12.
父亲这么突然地离开人世,没有留下一句话,身旁没有一个亲人…… 1988年10月16日,这是一个星期日,天气睛和。8点过一点,我接到小弟从家里来的电话,说父亲已送北京医院,正在抢救,让我在家里等消息。放下电话,我想,还等什么  相似文献   

13.
1999年11月26日晚8时许,我正在家里赶写一篇稿子,突然,接到《解放军报》驻济南战区记者站刘明学记者的电话,刘记者告诉我,烟台近海24日晚发生了一起沉船事故,他明天一早就要赶过来,让我去烟台随同他一起采访。放下电话,我一看表,已近晚上9时。急急忙忙给领导汇报情况后,便连夜驱车赶赴烟台。烟台,原来是勃海湾畔的一颗璀璨的明珠,但在世纪之末,却接连发生了两起令人惨不忍睹的沉船事件。10月17日,山东烟大轮船轮渡有限公司“盛鲁”轮,因底部起火沉没海底,船上一人死亡一人失踪。当人们还没有从“盛鲁”轮沉没中的阴影中走出…  相似文献   

14.
爱泼斯坦今年九十岁,我九十五岁,而他却先我而去了,走得是那样平静和突然。2004年10月我从旧金山回北京定居,跟他通过几次电话,他还答应为将重新出版的斯诺和史沫特莱等人所写的《外国记者西北印象记》写篇序言,这本书是1937年初由我主持翻译出版的。今年春天我看到中央有关部门为他庆祝九十大寿的消息,也在4月间到他的寓所致意和叙旧。那天,他兴致很好,紧紧握住我的手,我问他是否常到院外去走走,他说是的,后来我们还一起照了像,但从他家回来不过一个多月竟然传来噩耗,使我十分悲恸,想不到这张照片竟成了他与我们诀别的最珍贵纪念,留下不尽…  相似文献   

15.
朱德与周总理的最后一次相见,那情景是相当感人的。1975年7月11日下午四时许,周总理午睡后,在病房内运动。他对秘书说:“你去打电话,问一下朱老总的身体怎么样?他现在有没有时间?前些日子他想来看我,因为我当时身体不太好,没能请他来,今天可以了。看朱老总能不能来。”秘书答应马上去打。总理接着说:“现在是四点多钟,如果老总可  相似文献   

16.
萨尔扎纳先生很忙,要见他颇不容易,里外两道秘书使我连电话都打不进去。无奈,我只好搬出“后台”——法国的一位文化高官。秘书的口气马上变了,说尽快把我的请求转告给总代表先生。第二天一早,我便接到电话,说萨尔扎纳先生很乐意见我,并与我具体商量见面的时间。两天后,萨尔扎纳先生在他宽大的办公室  相似文献   

17.
2003年10月11日,当我从广播中惊悉新华社原社长、82岁高龄的穆青同志溘然长逝的噩耗,不禁潸然泪下。我和穆老虽然只有两次短暂的接触,但是他那慈祥的笑容、平和的话语仍时时在我脑海中浮现。  相似文献   

18.
陈原先生住进北京天坛医院已近一年了,我虽能不时地去探望他,但还是时常挂念着他。陈老是2001年9月23日在北京红螺寺召开的《赵元任全集》编委会上突然患病住院的。去年9月22日,我从昆明回来,想起与陈老约好书市回来见面,便几次给他打电话,可一直没人接。我自我安慰道,陈老可能外出开会了。9月28日,我爱人告诉我说,他刚刚接到刘杲先生的电话,陈老病了,很严重,住院了。我大吃一惊:怎么会?他十天前打电话还谈笑风生呢。我赶紧给柳凤运先生打电话,柳先生说,是的,陈老处于昏迷状态,医院正全力抢救,目前还不能去探望。柳凤运先生说,陈老是在工作岗位  相似文献   

19.
1992年9月3日,是我编辑生涯中一个难忘的日子。这一天,钱学森从《人民日报》上看到由潘琦同志主编、我做责任编辑、薄一波同志撰写序言的《邓小平科学技术思想研究》一书出版的消息,便让他的秘书涂元季两次打电话到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转达他的意见:“购买几本《邓小平科学技术思想研究》,学习研究用。”钱老的电话在我社引起强烈的反响,尤其使我深为感动。我仿佛看到钱老拿着我责编的这本书,在认真研究邓小平的科学技术思想。而钱老几十年的科学生涯,他那渊博的科学知识,那坚忍不拔的毅力,那一腔火热的爱国激情,像电影一样,一幕幕地在我眼前闪现……  相似文献   

20.
在各族人民欢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40周年的日子里,笔者又一次走访新疆第一汽车厂,它的前身是新疆第一大修厂。这是国家一级企业,年产值达4000多万元。谈起这个厂的创业史,许多老工人都深情地回忆起这个厂的创始人尔包汗同志。笔者脑海里又浮现出九年前专程赴北京采访包尔汗同志时的情景。 1986年10月6日,是新疆第一汽车修配厂建厂60年的大喜日子。而60年前创建这个厂的第一位厂长便是包尔汉同志。为了厂庆宣传,这个厂特邀我前往北京访问包尔汉,请他为厂庆题词,为他拍照,当时包尔汉已经是一位92岁高龄的老人,他在北京的住室热情地接待了我的访问。事后才知道,这是包尔汉生前接待的最后一位记者。 事前,我先与包老的家里通了一次电话,接电话的是包老的小女儿伊丽菲拉,她问明了我的意图后,告诉我:“包老现在身体情况不太好,每天接受医生治疗,我一定把新疆同志们的要求转告他,争取他的同意。请你们两天后再来一次电话。”两天后,伊丽菲拉在电话里高兴地告诉我:“包老在北京等你来采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